2012年江西省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考前押题密卷(6)
- 
				
根据材料回答1~2题:
有研究者对8个班的语文课和数学课上师生交流时间进行观察统计,把所有观察的8个班的课分为四类:
(1)演讲型的课,这类课一半以上的时间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师生联系的方法是教师与全班交流,单向传授,即很少有师生间的问题,也缺乏学生之间的讨论,课堂活动仅限于学生被动的听讲、理解与接受。这类课占调查的25%。
(2)演讲—对话型的课,这类课上教师不仅对全班讲授,而且还注意提问个别学生。这两种活动各占上课时间的40%以上,共占上课时间的80%以上,这两种活动方式,对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大多数时间来说,都是被动的听教师讲、教师问和个别学生答。这类课占了调查的40%。
(3)对话型的课,这类课上师生交流方式主要是教师问,一位学生答,教师再问,再一位学生答或补充,这种问答活动占一节课一半以上时间。对全班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上课就是听,自己表达的时间很少。这类课占调查的14.3%。
(4)混合型的课,这类课上师生交流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一学生答,一学生领读、全班跟读等方式。这类混合型的课,绝大多数学生的大多数时间仍是被动的听、接受和理解别人的表述。这类课占调查的10.7%。
你认为上述四类型课存在什么问题?( )[不定项选择题]
- A.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少
 - B.接受学习的机会多,表述学习的机会少
 - C.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机会多,水平低的参与机会少
 - D.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
 
 - 
				
你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不定项选择题]
- A.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机会
 - B.减少全班统一学习在一节课的比重,增加个别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在一节课的比重
 - C.采用先个人,后小组,再全班学习等形式的教学策略
 - D.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 
				
根据材料回答1~2题:
彭老师在给学生上阅读课时,突然,有学生兴奋地喊起来:“哇,好大一只鸟啊!”同学们立刻把目光都移向了窗外,好奇地问:“在哪儿啊?”显然,他们的注意力转到教室外那只大鸟上。彭老师见机一动,也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急切地问:“在哪里?”彭老师顺着孩子们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一只漂亮的大鸟,大鸟受了惊,飞走了。同学们只好回到座位上,意犹未尽,彭老师见状打开了话题:“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喜欢这只鸟啊?”“因为很好看,因为它长得很大,很美丽……”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个不停,顿时又变得兴趣盎然。下课铃响了,彭老师笑眯眯地对学生们说:“今天晚上的抄写作业取消了,回家后每人写一篇短文,描述你们看到的那只大鸟,并把自己看鸟的心情写进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相关资料,明天在课上我们一起交流。”
彭老师的做法符合现代教学的什么理念?( )[不定项选择题]
- A.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 B.利用教学机智,把突发事件转化为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 C.适当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 D.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 
				
彭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有何积极意义?( )[不定项选择题]
- A.及时调整教学安排,抓住学生的兴趣
 - B.因势利导,适当地改变教学内容和进程
 - C.及时化解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 D.将突发事件巧妙转化为积极有用的课程资源
 
 -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是固定不变的。( )
- 正确
 - 错误
 
 - 
				
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具有指导作用。( )
- 正确
 - 错误
 
 - 
				
教师劳动是个体劳动和集体劳动的结合。( )
- 正确
 - 错误
 
 -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认识活动。( )
- 正确
 - 错误
 
 -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开始于卢梭,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哥尼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 )
- 正确
 - 错误
 
 - 
				
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的是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
- 正确
 - 错误
 
 - 
				
教材就是指教科书。( )
- 正确
 - 错误
 
 -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高等教育。( )
- 正确
 - 错误
 
 - 
				
课外活动是由教师决定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决定作用。( )
- 正确
 - 错误
 
 - 
				
循序渐进原则就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
- 正确
 - 错误
 
 -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
- 正确
 - 错误
 
 -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仅存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
- 正确
 - 错误
 
 -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是孔子。( )
- 正确
 - 错误
 
 -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
- 正确
 - 错误
 
 -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 )
- 正确
 - 错误
 
 - 
				
小学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的发展水平。
- A.我国的国情
 - B.社会政治
 - C.经济
 - D.文化
 
 - 
				
学校文化最终要表达以下哪些内容?( )
- A.对人性的理解
 - B.对集体的看法
 - C.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 D.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 E.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 
				
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
- A.核心课程
 - B.融合课程
 - C.潜在课程
 - D.活动课程
 - E.广域课程
 
 - 
				
教育的特质至少有以下哪几方面?( )
- A.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活动
 - B.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生存活动
 - C.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
 - D.是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 E.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 
				
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
- A.导向功能
 - B.强制功能
 - C.调控功能
 - D.示范功能
 - E.评价功能
 
 - 
				
我国法律规定保护少年儿童的权利主要有( )。
- A.生存的权利
 - B.受教育的权利
 - C.安全的权利
 - D.受尊重的权利
 - E.平等娱乐的权利
 
 - 
				
义务教育的学制,通常有( )。
- A.“六三”学制
 - B.“五四”学制
 - C.“九年一贯制”
 - D.“四二”学制
 - E.“六年制”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有以下哪些权利?( )
- A.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 B.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 C.按时获取工资报酬
 - D.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 E.参加进修和其他方式的培训
 
 -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别于其他社会制度,概括起来有以下哪几方面?( )
- A.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全面发展
 - B.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 C.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 D.优越的社会制度保证教育的极高的社会效益
 - E.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 
				
正确的学生观应包括( )。
- A.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 B.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
 - C.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
 - D.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和利益
 - E.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 
				
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
- A.六艺
 - B.八股文
 - C.自然科学
 - D.四书、五经
 
 - 
				
考试的中心环节是( )。
- A.阅卷
 - B.监考
 - C.测验
 - D.命题
 
 -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落实在课程类型上表现为( )。
- A.学科课程
 - B.综合课程
 - C.活动课程
 - D.隐性课程
 
 - 
				
给中世纪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经院式教学以沉重打击的进步是提出了( )。
- A.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 B.启发性教学原则
 - C.直观性教学原则
 - D.巩固性教学原则
 
 -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 
				
《义务教育法实施条例》属于( )。
- A.教育行政法规
 - B.教育法律
 - C.地方性教育法规
 - D.教育规章
 
 -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
- A.夸美纽斯
 - B.麦克费尔
 - C.华生
 - D.斯宾塞
 
 - 
				
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
- A.杜威
 - B.华虚朋
 - C.伯克赫斯特
 - D.克伯屈
 
 - 
				
17世纪英国的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认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是( )。
- A.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 B.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的观点
 - D.基因决定论的观点
 
 - 
				
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
- A.互补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阶段性
 
 - 
				
小学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 )。
- A.将优秀的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
 - B.实现爱国教育
 - C.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
 - D.使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
 
 - 
				
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 )的教育。
- A.内涵式
 - B.广泛
 - C.狭义
 - D.广义
 
 - 
				
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 )。
- A.学科课程
 - B.活动课程
 - C.学生课程
 - D.课程
 
 -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 )。
- A.培养无条件效忠于国家的武士
 - B.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 C.培养演说家和雄辩家
 - D.培养虔信上帝的宗教人士
 
 - 
				
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
- A.教师的主导作用
 - B.学校的管理作用
 - C.教材的媒体作用
 - D.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