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前冲刺试卷(2)
- 
				
小学教育能不能对社会发展起作用,归根到底要看小学教育能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
- 正确
 - 错误
 
 -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
- 正确
 - 错误
 
 - 
				
道尔顿制教学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
- 正确
 - 错误
 
 - 
				
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
- 正确
 - 错误
 
 - 
				
敬业是教师其他素养成为可能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 )
- 正确
 - 错误
 
 - 
				
班会活动是班主任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方法。( )
- 正确
 - 错误
 
 - 
				
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现代学校教育的诞生而产生的。( )
- 正确
 - 错误
 
 - 
				
生活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 )
- 正确
 - 错误
 
 -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
- 正确
 - 错误
 
 -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
- 正确
 - 错误
 
 - 
				
确定小学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兴趣、爱好。( )
- 正确
 - 错误
 
 - 
				
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
- 正确
 - 错误
 
 - 
				
考试的核心环节是选择题型。( )
- 正确
 - 错误
 
 -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
- 正确
 - 错误
 
 -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仅存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
- 正确
 - 错误
 
 - 
				
家庭环境的效应表现在( )。
- A.家长的职业类别
 - B.家长的期望水平
 - C.家长的文化程度
 - D.家庭的自然结构
 - E.家庭的气氛
 
 - 
				
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体现在( )。
- A.普及性
 - B.基础性
 - C.发展性
 - D.自愿性
 
 - 
				
班集体的特征有( )。
- A.明确的共同目标
 - B.一定的组织结构
 - C.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 D.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 
				
班会一般有哪几类?( )
- A.主题班会
 - B.常规班会
 - C.民主班会
 - D.生活班会
 
 - 
				
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
- A.社会性
 - B.生产性
 - C.实践性
 - D.意识性
 - E.科学性
 
 - 
				
学校咨询活动应遵循哪些咨询原则?( )
- A.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 B.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 D.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 E.澄清和评估问题
 
 - 
				
我国法律规定保护少年儿童的权利主要有( )。
- A.生存的权利
 - B.受教育的权利
 - C.安全的权利
 - D.受尊重的权利
 - E.平等娱乐的权利
 
 - 
				
教育的特质至少有以下哪几方面?( )
- A.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活动
 - B.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生存活动
 - C.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
 - D.是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 E.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 
				
正确的学生观应包括( )。
- A.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 B.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
 - C.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
 - D.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和利益
 - E.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影响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有( )。
- A.教育的自身状况
 - 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 C.家庭环境
 - D.社会发展的状况
 - E.气候条件
 
 - 
				
教育活动中两个最活跃的因素是( )。
- A.教师和学生
 - B.教科书和教学媒体
 - C.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 D.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节节皆师表”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
- A.复杂性
 - B.创造性
 - C.示范性
 - D.长期性
 
 - 
				
下列法律中含有规定我国小学生法律地位条款的是( )。
- A.《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
 - B.《教育法》和《教师法》
 - C.《宪法》和《民法》
 - D.《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 
				
以下选项不属于《四书》内容的是( )。
- A.《大学》
 - B.《中学》
 - C.《论语》
 - D.《孟子》
 
 - 
				
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 )。
- A.班主任工作
 - B.少先队活动
 - C.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各科教学
 - D.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 
				
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 )对教育学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 A.赫尔巴特
 - B.凯洛夫
 - C.保罗·朗格朗
 - D.培根
 
 - 
				
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 A.教育内容
 - B.学生
 - C.教育目的
 - D.各种标准
 
 - 
				
孔子的弟子颜回评价老师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句话体现了德育的( )。
- A.导向性原则
 - B.疏导原则
 - C.因材施教原则
 -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人身权中最基本的权利是( )。
- A.人身自由权
 - B.隐私权
 - C.人格尊严权
 - D.身心健康权
 
 - 
				
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看,属于外铄论的学者是( )。
- A.洛克
 - B.格塞尔
 - C.孟子
 - D.威尔逊
 
 - 
				
《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考核内容为“政治思想、业务水平、( )、工作业绩”几个方面。
- A.工作态度
 - B.工作热情
 - C.工作效率
 - D.工作质量
 
 -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以感知觉为基础,发展心灵中的观念,培养能自我管理的人”的教育家是( )。
- A.夸美纽斯
 - B.卢梭
 - C.裴斯泰洛齐
 - D.洛克
 
 - 
				
形成小学生审美能力认识基础的是( )。
- A.感受美的能力
 - B.创造美的能力
 - C.表现美的能力
 - D.审美观点
 
 - 
				
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
- A.课程计划
 - B.学科课程标准
 - C.教科书
 - D.教学参考书
 
 -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的( )。
- A.直观性原则
 - B.启发性原则
 - C.循序渐进原则
 - D.巩固性原则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 A.说服教育法
 - B.锻炼法
 - C.陶冶法
 - D.榜样法
 
 - 
				
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 )的教育。
- A.内涵式
 - B.广泛
 - C.狭义
 - D.广义
 
 - 
				
教师在对教具和实验进行演示操作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必须( )。
- A.讲解操作的要领
 - B.讲解相关的书本知识
 - C.指导学生观察
 - D.激发学生的兴趣
 
 - 
				
马卡连柯认为,适宜作为“教育主体”的是( )。
- A.学生个体
 - B.学生集体
 - C.教师个体
 - D.教师集体
 
 - 
				
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 A.分组教学
 - B.复式教学
 - C.班级授课
 - D.个别教学
 
 - 
				
夸美纽斯试图“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儿童”,因此提出了一个( )学科课程体系,为近代学科课程奠定了基础。
- A.全面发展的
 - B.网罗古今的
 - C.百科全书式的
 - D.文理兼顾型的
 
 - 
				
教育学上把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为( )。
- A.非正式教育
 - B.前制度化教育
 - C.制度化教育
 - D.后制度化教育
 
 - 
				
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 )。
- A.专业教育
 - B.基础教育
 - C.中等教育
 - D.职业教育
 
 -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
- A.发展智力
 - B.培养思想品德
 - C.传授知识
 - D.发展个性
 
 - 
				
《义务教育法实施条例》属于( )。
- A.教育行政法规
 - B.教育法律
 - C.地方性教育法规
 - D.教育规章
 
 -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孔子
 - B.荀子
 - C.孟子
 - D.墨子
 
 - 
				
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上。
- A.德育内容
 - B.德育规律
 - C.德育原则
 - D.德育方法
 
 -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其一切工作都是为培养人来服务的,学校全部工作的核心是( )。
- A.课外活动
 - B.少先队工作
 - C.教学工作
 - D.班主任工作
 
 - 
				
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 A.开设哪些科目
 -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 
				
“长善救失”、“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什么特点提出来的?( )
- A.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 B.阶段性
 - C.不平衡性
 - D.个别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