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机考模拟测试题(2)
-
同题(一):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
简述实施小学课外活动计划要做好的几方面工作。
-
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有哪些?
-
备课要做好哪三方面的工作?
-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学生为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疑问,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这种导入方式称为( )。
- A.直观导入
- B.练习导入
- C.事例导人
- D.悬念导入
-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
- A.社会自我
- B.心理自我
- C.生理自我
- D.精神自我
-
拨电话时,对新查出的电话号码的记忆是( )。
- A.瞬时记忆
- B.短时记忆
- C.长时记忆
- D.无意记忆
-
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 A.顺序性
- B.不平衡性
- C.阶段性
- D.个别差异性
-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 A.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B.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 C.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 D.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
教师评价的核心目标是教师的师德和( )。
- A.文化水平
- B.业务水平
- C.身心健康
- D.教育对象
-
衡量一个班级是不是一个良好的集体,关键要看( )。
- A.有没有浓厚的学习气氛
- B.班干部队伍是否建立起来
- C.有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 D.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是否团结合作
-
教师在上课时,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也可以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人胜、新奇的学习情境。这种导入方式称为( )。
- A.直观导入
- B.练习导入
- C.事例导入
- D.悬念导人
-
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 )。
- A.思考过程
- B.意志过程
- C.决策方式
- D.认知过程
-
教师在家长通知书上写道:“该学生能够团结同学,但是学习上还要进一步努力。”这种评价方法属于( )。
- A.定量评价
- B.定性评价
- C.相对性评价
- D.绝对性评价
-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 A.教育规律
- B.教育价值
- C.教育现象
- D.教育问题
-
班级中能力强的学生常常聚集在一起,而能力差的则组成另一个群体,影响他们结为同伴群体的因素是( )。
- A.接近性
- B.补偿性
- C.竞争性
- D.相似性
-
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
- A.教育者
- B.受教育者
- C.教育内容
- D.教育措施
-
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
- A.课程内容
- B.课程目标
- C.课程结构
- D.课程理念
-
诊断性评价多半是在( )实施。
- A.教学过程之中
- B.形成性评价之后
- C.形成性评价之前
- D.教学过程之后
-
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 A.依从
- B.认同
- C.内化
- D.坚定
-
对学校教育来说,课外活动( )。
- A.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是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施加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 B.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因此要替代课堂教学
- C.并不是正规的教育活动,而课堂教学是正规的教育活动
- D.是课堂之外的,不可能与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
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 )。
- A.单维思维
- B.多维思维
- C.思维的不可逆性
- D.多命题形式进行
-
通过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进行考查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称为( )。
- A.个案研究
- B.观察分析
- C.案卷分析
- D.轶事记录
-
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 )。
- A.政治制度
- B.生产关系
- C.经济基础
- D.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