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机考模拟测试题(2)
- 
				

同题(一):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 
				
简述实施小学课外活动计划要做好的几方面工作。
 - 
				
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有哪些?
 - 
				
备课要做好哪三方面的工作?
 -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学生为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疑问,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这种导入方式称为( )。
- A.直观导入
 - B.练习导入
 - C.事例导人
 - D.悬念导入
 
 -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
- A.社会自我
 - B.心理自我
 - C.生理自我
 - D.精神自我
 
 - 
				
拨电话时,对新查出的电话号码的记忆是( )。
- A.瞬时记忆
 - B.短时记忆
 - C.长时记忆
 - D.无意记忆
 
 - 
				
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 A.顺序性
 - B.不平衡性
 - C.阶段性
 - D.个别差异性
 
 -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 A.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B.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 C.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 D.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 
				
教师评价的核心目标是教师的师德和( )。
- A.文化水平
 - B.业务水平
 - C.身心健康
 - D.教育对象
 
 - 
				
衡量一个班级是不是一个良好的集体,关键要看( )。
- A.有没有浓厚的学习气氛
 - B.班干部队伍是否建立起来
 - C.有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 D.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是否团结合作
 
 - 
				
教师在上课时,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也可以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人胜、新奇的学习情境。这种导入方式称为( )。
- A.直观导入
 - B.练习导入
 - C.事例导入
 - D.悬念导人
 
 - 
				
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 )。
- A.思考过程
 - B.意志过程
 - C.决策方式
 - D.认知过程
 
 - 
				
教师在家长通知书上写道:“该学生能够团结同学,但是学习上还要进一步努力。”这种评价方法属于( )。
- A.定量评价
 - B.定性评价
 - C.相对性评价
 - D.绝对性评价
 
 -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 A.教育规律
 - B.教育价值
 - C.教育现象
 - D.教育问题
 
 - 
				
班级中能力强的学生常常聚集在一起,而能力差的则组成另一个群体,影响他们结为同伴群体的因素是( )。
- A.接近性
 - B.补偿性
 - C.竞争性
 - D.相似性
 
 - 
				
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
- A.教育者
 - B.受教育者
 - C.教育内容
 - D.教育措施
 
 - 
				
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
- A.课程内容
 - B.课程目标
 - C.课程结构
 - D.课程理念
 
 - 
				
诊断性评价多半是在( )实施。
- A.教学过程之中
 - B.形成性评价之后
 - C.形成性评价之前
 - D.教学过程之后
 
 - 
				
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 A.依从
 - B.认同
 - C.内化
 - D.坚定
 
 - 
				
对学校教育来说,课外活动( )。
- A.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是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施加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 B.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因此要替代课堂教学
 - C.并不是正规的教育活动,而课堂教学是正规的教育活动
 - D.是课堂之外的,不可能与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 
				
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 )。
- A.单维思维
 - B.多维思维
 - C.思维的不可逆性
 - D.多命题形式进行
 
 - 
				
通过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进行考查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称为( )。
- A.个案研究
 - B.观察分析
 - C.案卷分析
 - D.轶事记录
 
 - 
				
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 )。
- A.政治制度
 - B.生产关系
 - C.经济基础
 - D.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