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前模拟试题二
-
某物理教师在讲“物体的浮沉”原理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一块铁和一块木头放在水里会怎么样?
生:铁下沉,木头飘起来。
师:为什么?
生:铁重,木头轻。
师:针和轮船都是铁制的,一根针放在水里为什么会沉底,而一艘轮船却不会沉底?
生:(思考)
请问,该教师的课堂导入最符合哪个教学原则?请依据该原则对上述案例加以分析。
-
论述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
怎样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
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
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
确立小学德育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
简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
学生个人档案是最常见的,其内容最常见的形式有 和____两种。
-
一名教师是否能够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 。
-
谈话法可分 和 两种。
-
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 能力培养的课程。
-
环境包括 和____。
-
下列属于后进生的心理特征的有( )。
- A.强烈的荣誉感
- B.不适度的自尊心
- C.学习动机不强
- D.意志力薄弱
-
班级组织的结构主要包括( )。
- A.职权结构
- B.角色结构
- C.师生关系结构
- D.生生关系结构
- E.直线职能结构
-
小学教育目的的作用表现在( )。
- A.导向作用
- B.激励作用
- C.指向作用
- D.评价作用
-
课程目标的规定性有( )。
- A.时限性
- B.具体性
- C.预测性
- D.实际性
- E.操作性
-
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心理起源论者所强调的是( )。
- A.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活动
- B.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 C.人类语言产生后的必然要求
- D.对外部自然界的恐惧
-
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
- A.社会性
- B.生产性
- C.实践性
- D.意识性
- E.科学性
-
“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
- A.相对评价
- B.绝对评价
- C.定性评价
- D.定量评价
-
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
- A.泰勒
- B.夸美纽斯
- C.裴斯塔洛齐
- D.凯洛夫
-
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能力是( )的总和。
- A.知识与能力
- B.智力与能力
- C.体力与智力
- D.体力与能力
-
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 A.分层教学
- B.合作学习
- C.小班教学
- D.复式教学
-
平时所说的三结合教育,这“三结合”是指( )。
- A.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的一体化
- B.教师、学生、教室
- C.历史、现实、未来的三结合
- D.教科书、实验室、网络的三结合
-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
- A.埃拉斯莫斯
- B.夸美纽斯
- C.洛克
- D.卢梭
-
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 )。
- A.科技活动
- B.学科活动
- C.体育活动
- D.社会活动
-
衡量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 A.认知
- B.情感
- C.意志
- D.行为
-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
- A.关键
- B.基础
- C.内容
- D.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