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前模拟试题二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某物理教师在讲“物体的浮沉”原理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一块铁和一块木头放在水里会怎么样?

    生:铁下沉,木头飘起来。

    师:为什么?

    生:铁重,木头轻。

    师:针和轮船都是铁制的,一根针放在水里为什么会沉底,而一艘轮船却不会沉底?

    生:(思考)

    请问,该教师的课堂导入最符合哪个教学原则?请依据该原则对上述案例加以分析。

  2. 论述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3. 怎样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4. 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5. 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6. 确立小学德育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7. 简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8. 学生个人档案是最常见的,其内容最常见的形式有   ____两种。

  9. 一名教师是否能够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     

  10. 谈话法可分      两种。

  11. 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   能力培养的课程。

  12. 环境包括   ____

  13. 下列属于后进生的心理特征的有(   )

    • A.强烈的荣誉感
    • B.不适度的自尊心
    • C.学习动机不强
    • D.意志力薄弱
  14. 班级组织的结构主要包括(   )

    • A.职权结构
    • B.角色结构
    • C.师生关系结构
    • D.生生关系结构
    • E.直线职能结构
  15. 小学教育目的的作用表现在(   )

    • A.导向作用
    • B.激励作用
    • C.指向作用
    • D.评价作用
  16. 课程目标的规定性有( )

    • A.时限性
    • B.具体性
    • C.预测性
    • D.实际性
    • E.操作性
  17. 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心理起源论者所强调的是(   )

    • A.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活动
    • B.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 C.人类语言产生后的必然要求
    • D.对外部自然界的恐惧
  18. 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

    • A.社会性
    • B.生产性
    • C.实践性
    • D.意识性
    • E.科学性
  19. “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

    • A.相对评价
    • B.绝对评价
    • C.定性评价
    • D.定量评价
  20. 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

    • A.泰勒
    • B.夸美纽斯
    • C.裴斯塔洛齐
    • D.凯洛夫
  21. 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能力是(   )的总和。

    • A.知识与能力
    • B.智力与能力
    • C.体力与智力
    • D.体力与能力
  22. 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 A.分层教学
    • B.合作学习
    • C.小班教学
    • D.复式教学
  23. 平时所说的三结合教育,这“三结合”是指(   )

    • A.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的一体化
    • B.教师、学生、教室
    • C.历史、现实、未来的三结合
    • D.教科书、实验室、网络的三结合
  24.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

    • A.埃拉斯莫斯
    • B.夸美纽斯
    • C.洛克
    • D.卢梭
  25. 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   )

    • A.科技活动
    • B.学科活动
    • C.体育活动
    • D.社会活动
  26. 衡量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 A.认知
    • B.情感
    • C.意志
    • D.行为
  27.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

    • A.关键
    • B.基础
    • C.内容
    • D.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