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标准预测试卷(4)
-
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
- 正确
- 错误
-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民主管理。
- 正确
- 错误
-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
- 正确
- 错误
-
有了人类就产生了教育,也就形成了教育学。
- 正确
- 错误
-
教育行动研究是以教师的教育实践为主要导向的。( )
- 正确
- 错误
-
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是国家的事情,和教师无关。( )
- 正确
- 错误
-
“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 正确
- 错误
-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7个层级,只有低级需要完全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更高级的需要。( )
- 正确
- 错误
-
教育本身不是一种文化现象。( )
- 正确
- 错误
-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 正确
- 错误
-
结合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论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
我国哪一部法律对学生应尽的法律义务做了专门规定,学生应尽的法律义务有哪些?
-
教师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
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
教学组织形式
-
学制
-
制度化教育
-
教育目的
-
狭义教育
-
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我国提出的________。
-
《学记》中提出的“建国君民,________”,正确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________的教育思想。
-
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_________教育的重要体现。
-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 A.认识活动
- B.实践活动
- C.交往活动
- D.课堂活动
-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 )和( )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 A.德育内容德育途径
- B.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 C.德育原则德育方法
- D.德育方法德育途径
-
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________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
( )认为“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
- A.康德
- B.赫尔巴特
- C.夸美纽斯
- D.培根
-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苟子
- D.墨子
-
“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这一条文出自(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
- A.发展智力
- B.培养思想品德
- C.传授知识
- D.发展个性
-
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
- A.课外活动
- B.实践活动
- C.教学活动
- D.班主任工作
-
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运用( )。
- A.练习法
- B.讨论法
- C.谈话法
- D.讲授法
-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
- A.巩固性原则
- B.直观性原则
-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D.因材施教原则
-
教学策略不是“万金油”式的“教学处方”,不存在一个包揽一切的大而全的教学策略,同一策略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策略也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这些都充分说明教学策略具有( )。
- A.综合性
- B.可操作性
- C.层次性
- D.灵活性
-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 A.苏格拉底
- B.柏拉图
- C.亚里士多德
- D.德谟克利特
-
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
- A.赞可夫
- B.凯洛夫
- C.布鲁纳
- D.维果茨基
-
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
- A.德育的政治功能
- B.德育的生存功能
- C.德育的发展功能
- D.德育的享用性功能
-
“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 A.大众性
- B.公平性
- C.终身性
- D.未来性
-
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 )的主要体现。
- A.制度化教育
- B.非制度化教育
- C.前制膏仙新畜
- D.正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