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下半年江西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标准全真试卷(4)
-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作为一名老师应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
- A.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 B.根据学生的特点
- C.根据课程的性质
- D.结合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
案例中,“一看到底”、“一问到底”等,未能体现教师劳动的( )。
- A.创造性
- B.广延性
- C.灵活性
- D.主动性
-
结合第一小题,你认为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
- A.注重内容的系统性
- B.讲究语言艺术
- C.注意启发
- D.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
-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 题。
目前,在基础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常有以下几种倾向:一是“一讲到底”,满堂灌,讲得过多,讲得过细,面面俱到;二是“一练到底”,满堂练,备课找题练,上课用题练,讲解对答案;三是“一问到底”,满堂问,常常将一句意思完整的话截成几段,老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框子里才肯罢休;四是“一看到底”,满堂看,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
“一讲到底”主要运用的是什么教学方法?( )
- A.讨论法
- B.练习法
- C.讲授法
- D.情境陶冶法
-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包括( )。
- A.自主学习
- B.探究学习
- C.合作学习
- D.发展学习
-
为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这是我国的第几次新课程改革?( )
- A.八
- B.七
- C.六
- D.三
-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学习”思想,包括哪些内涵?( )
- A.学会认知
- B.学会做事
- C.学会共同生活
- D.学会生存
-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 题。
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在于( )。
- A.应试教育重分数,素质教育重能力
- B.应试教育鼓励单一发展,素质教育重全面发展
- C.应试教育禁锢学生创造力,素质教育鼓励创新
- D.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知识狭隘
-
墨家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教育应“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 )
- 正确
- 错误
-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 )
- 正确
- 错误
-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
- 正确
- 错误
-
学生因知识经验的贫乏,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和依赖性,因此是被动的教育对象。( )
- 正确
- 错误
-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彼此相关,可以互相代替。 ( )
- 正确
- 错误
-
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设施的现代化。 ( )
- 正确
- 错误
-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其保持一致,绝对不可超越其发展的水平和速 度。 ( )
- 正确
- 错误
-
一个班的学生群体就是班集体。 ( )
- 正确
- 错误
-
课外辅导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之一。 ( )
- 正确
- 错误
-
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教师可以限制其活动。 ( )
- 正确
- 错误
-
洛克认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 ( )
- 正确
- 错误
-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 )
- 正确
- 错误
-
潜在课程不属于课程的范畴。 ( )
- 正确
- 错误
-
教学无论效果怎样,都具有教育性。 ( )
- 正确
- 错误
-
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学制系统。 ( )
- 正确
- 错误
-
德育内容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 )
- 正确
- 错误
-
遗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所以它可以决定个体的发展。 ( )
- 正确
- 错误
-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提出者是凯洛夫。 ( )
- 正确
- 错误
-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可以根据信息所提供的潜力,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这种重组可以针对一学期、一个单元或者一个课时的内容。 ( )
- 正确
- 错误
-
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有相同的教育目的。 ( )
- 正确
- 错误
-
墨家认为,对获得知识的理解主要有三种途径( )。
- A.熟知
- B.亲知
- C.闻知
- D.说知
- E.见知
-
下列哪项与教育家夸美纽斯有关?( )
- A.捷克著名教育家
- B.英国著名教育家
- C.班级授课制
- D.导生制
- E.《大教学论》
-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是( )。
- A.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 B.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 C.班级组织的教育者
- D.班级制度的执行者
- E.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
课程评价应有哪些功能?( )
- A.导向功能
- B.甄别功能
- C.诊断功能
- D.调节功能
- E.促进功能
-
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的客观条件有( )。
- A.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 B.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 C.制定者的哲学观念、理想、人格
- D.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 E.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体现的是德育的( )。
- A.导向性原则
- B.疏导原则
- C.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D.因材施教原则
- E.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教师可通过( )等方法培养和树立良好的班风。
- A.讲清道理
- B.树立榜样
- C.严格要求
- D.召开班会
- E.反复实践
-
学校体育所具有的独特功能表现在( )。
- A.竞技功能
- B.健体功能
- C.防卫功能
- D.教育功能
- E.娱乐功能
-
西欧中世纪的主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分为( )三个层次。
- A.僧院学校
- B.宫廷学校
- C.大主教学校
- D.职官学校
- E.教区学校
-
近年来新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有( )。
- A.教育行动研究
- B.教育典型研究
- C.教育质性研究
- D.教育对象研究
- E.教育叙事研究
-
在新课程中,我国课程结构的改革主要体现在( )。
- A.保持原有特色的优势
- B.强调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 C.在多样性基础土增加调控
- D.采用导向式管理
- E.建立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相一致的课程结构‘一 ‘
-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 )。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 B.稳定性和可变性
- C.发展的不均衡性
- D.个别差异性
- E.固定性
-
班级目标设计的主要依据是( )。
- A.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 B.学校的培养目标
- C.学生的个性特征
- D.班集体的民主型领导方式
- E.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
运用陶冶法应注意的要求有( )。
- A.坚持严格要求
- B.创设良好的情境
- C.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 D.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 E.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是指( )。
- A.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
- B.与文化相互制约
- C.传递和深化文化
- D.构成文化本体
- E.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
重视科研对教师的影响有( )。
- A.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倾注自己的感情
- B.有助于对教育问题的深入分析
- C.促使教师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 D.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 E.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
班主任建立良好集体可以采取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主要有( )。
- A.向学生提出合理的教育要求
- B.确立共同的集体教育目标
- C.建立一支学生骨干队伍
- D.营造健康的集体舆论
- E.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
教学目标的特征有( )。
- A.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 B.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 C.体现教师思维活动的规律性
- D.具有灵活性
- E.反映教学方式的科学性
-
高中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
- A.发展性
- B.时代性
- C.基础性
- D.选择性
- E.自主性
-
最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是( )。
- A.现场教学
- B.复式教学
- C.分组教学
- D.个别教学
-
课程论研究的是( )的问题。
- A.为谁教
- B.怎样教
- C.教什么
- D.教给谁
-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有( )。
- A.凯兴斯坦纳
- B.卢梭
- C.福禄贝尔
- D.小原国芳
- E.裴斯泰洛齐
-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这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 A.说服法
- B.榜样法
- C.锻炼法
- D.陶冶法
-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开展以班级( )为核心的常规管理。
- A.教育目的
- B.培养目标
- C.规章制度
- D.教学规则
-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是( )。
- A.直观性原则
- B.启发性原则
- C.循序渐进原则
- D.巩固性原则
-
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这是( )。
-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
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
- A.课程计划
- B.课程类型
- C.课程标准
- D.课本
-
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 )的代表。
- A.人文主义教育学
- B.存在主义教育学
- C.实用主义教育学
- D.要素主义教育学
-
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 A.教育任务
- B.教育目的
- C.教育内容
- D.教育规律
-
教育实践中“陵节而施”现象违背了人发展的( )。
- A.顺序性规律
- B.互补性规律
- C.不平衡性规律
- D.个别差异性规律
-
人的心理成熟以具有独立自主的( )为标志。
- A.自我意识
- B.创造能力
- C.预见能力
- D.选择能力
-
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 )。
- A.身体、精神
- B.道德、学识
- C.德、智、体
- D.知、情、意
-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
- A.基础型课程
- B.拓展型课程
- C.研究型课程
- D.技能型课程
-
学校文化的缩影是( )。
- A.班级文化
- B.领导文化
- C.活动文化
- D.校园文化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 A.热爱教育事业
- B.热爱学生
- C.教书育人
- D.开拓创新
-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 )。
- A.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B.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智力、能力和体力
- C.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 D.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 A.教育理论
- B.职业道德
- C.文化科学
- D.教学基本功
-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 )。
- A.柯尔伯格
- B.皮亚杰
- C.麦克菲尔
- D.班杜拉
-
( )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
“因材施教”是人的发展的( )对教育的要求。
- A.顺序性
- B.不平衡性
- C.互补性
- D.个别差异性
-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 )。
- A.锻炼法
- B.陶冶法
- C.榜样法
- D.说服法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 A.认识活动
- B.实践活动
- C.交往活动
- D.课堂活动
-
教学过程的主体是( )。
- A.教师
- B.学生
- C.教学内容
- D.教学方法
-
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良好的( )。
- A.同学关系
- B.同事关系
- C.师生关系
- D.上下级关系
-
为班级授课制奠定理论基础的教育学著作是( )。
- A.《爱弥尔》
- B.《大教学论》
- C.《普通教育学》
- D.《学记》
-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 A.柏拉图
- B.苏格拉底
- C.亚里士多德
- D.德谟克里特
-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是( )的语言。
- A.孔子
- B.韩愈
- C.朱熹
- D.王夫子
-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的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朱熹
- D.韩愈
-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 )。
- A.人一人关系
- B.人一物关系
- C.授一受关系
- D.朋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