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押题密卷(九)
-
教育为什么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联系实际论述学生集体的组织与培养。
-
教师布置作业应注意什么?
-
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
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
德育模式
-
班级目标
-
个体身心发展
-
成熟
-
德育方法包括了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___________方式。
-
学校文化
-
___________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
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___________的能力,谈话法可分为___________和启发谈话两种。
-
___________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
文明习惯的教育属于___________素质教育。
-
学生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
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___________创立的,吸取认知发展论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一行为主义学说。
-
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___________为中心的策略。
-
___________反映教学孛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
实施德育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说服法,以下属于说服法的是( )。
- A.谈话
- B.报告
- C.参观
- D.讲解
- E.讨论
-
___________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 )。
- A.评价的重点是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
- B.评价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 C.应着重关注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
- D.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
- E.更多地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
下列哪些教育家对分科课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 A.墙根
- B.夸美纽斯
- C.赫尔巴特
- D.斯宾塞
- E.赞可夫
-
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在( )。
- A.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 B.借助工具认识事物
- C.认识对象的间接性
- D.认识方式的间接性
- E.学生是不成熟的认识主体
-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 B.全面了解学生
- C.培养优良的班风
-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
孔子的教育主张包括( )。
- A.兼爱
-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C.有教无类
- D.教学相长
- E.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 )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 A.思想德育
- B.政治思想
- C.思想品德
- D.政治混德
-
( )是品德教育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基本方法。
- A.榜样示范法
- B.说服教育法
- C.情感陶冶法
- D.锻炼法
-
“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
- A.直观性原则
- B.巩固性原则
- C.启发性原则
- D.循序渐进的原则
-
讲述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一骰可以分哪三个阶段进行?( )
- A.导入、详述和汇总
- B.导入、分析和汇总
- C.分析、详述和总结
- D.分析、质疑和总结
-
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
- A.认识
- B.设计
- C.设想
- D.安排
-
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与价值的是( )。
- A.(美)克伯屈
- B.(美)杜威
- C.(法)卢梭
- D.(德)福禄贝尔
-
提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的教育家是( )。
- A.列宁
- B.加里宁
- C.苏霍姆林斯基
- D.陶行知
-
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 )的认识。
- A.精神本位论
- B.社会本位论
- C.神学本位论
- D.个人本位论
-
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提出来的。
- A.互补性
- B.阶段性
- C.顺序性
- D.不平衡性
-
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
- A.终身教育
- B.普通教育
- C.职业教育
- D.义务教育
-
学校按政策就近入学,各校办学是有计划按需进行,适龄者都可享有教育权利,校际之间不受竞争影响。这体现了学校组织的哪一种特征?( )
- A.程序性
- B.垄断性
- C.非自愿性
- D.公益性
-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 )。
- A.教育的领导权
- B.受教育的权利
- C.教育目的的性质
- D.教育结构的变化
-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 )。
- A.启发式教学
- 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 C.因材施教
-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
( )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 A.教育目的
- B.教育媒介
- C.教育理论
- D.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