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冲刺试卷(七)
-
简述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
-
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
简述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点。
-
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
学校文化主要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制度文化等。
-
简述生产力对教育有哪些制约作用?
-
教育学的研究经历了哪些阶段?
-
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的、中期的、________三种;目标的提出由易到难、________、逐步提高。
-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_________。
-
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________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被称为广义的__________。
-
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尊重一个人”。这句活说明的德育原则是________。
-
古代普遍推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_。
-
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________;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程度,称为________。
-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_________》中。
-
泰勒原理包含的主要内容是( )。
- A. 课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 B. 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 C.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 D.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学经验
- E. 怎样确定这些目标得到实现
-
学校物质文化的两种表达方式是( )。
- A. 制度文化
- B. 活动文化
- C. 学校环境文化
- D. 设施文化
- E. 形态和体系文化
-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是( )。
- A. 学生中心
- B. 教师中心
- C. 教材中心
- D. 课堂中心
- E. 环境中心
-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 )特性。
- A. 社会性
- B. 历史性
- C. 阶级性
- D. 民族性
- E. 继承性
-
教育目的制约的对象有( )。
- A. 教育政策的制定
- B. 教育制度的建立
- C. 教育内容的确立
- D. 教育方法的选择
- E. 教育效果的评价
-
中学常用的学习方法包括( )。
- A. 讨论法
- B. 练习法
- C. 谈话法
- D. 讲授法
- E. 实验法
-
多项选择题下列关于《学记》的教育思想描述正确的是( )。
- A. 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 B. 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 C. 主张启发式教学
- D. 要求教学要循序渐进
- E. 提倡“有教无类”
-
德育过程的矛盾包括( )。
- A.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 B. 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
- C. 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 D. 教育者自身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 E. 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
- A. 个别教学制
- B. 班级授课制
- C. 分组教学
- D. 道尔顿制
- E. 设计教学法
-
德育教育的体谅模式的特征有( )。
- A. 坚持性善论,主张儿童是德育的主体
- B. 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
- C. 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
- D. 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 E. 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
-
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
- A. 提出教学目标
- B. 选择教学方法
- C. 设计教学进程
- D. 规划板书的内容
-
课程评价中的CIPP模式是指( )。
- A. 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 B. 泰勒模式
- C. 目标评价模式
- D.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命题的提出者是( )。
- A. 夸美纽斯
- B. 洛克
- C. 杜威
- D. 赫尔巴特
-
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包括( )。
- A. 学习权
- B. 人格尊严权
- C. 公正评价权
- D. 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
-
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 )。
- A. 小学阶段
- B. 初中阶段
- C. 高中阶段
- D. 大学阶段
-
单项选择题教育的终身化是( )的特点。
- A. 古代教育
- B. 近代教育
- C.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 D. 后工业社会教育
-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 A.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 B. 全面了解学生
- C. 培养优良的班风
- D. 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 属于个体发展上的( )。
- A. 内发论
- B. 外铄论
- C.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 D. 活动论
-
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
- A. 学校精神文化
- B. 学校物质文化
- C. 学校组织和制度
- D. 学生亚文化
-
俗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
- A. 顺序性
- B. 不平衡性
- C. 阶段性
- D. 个别差异性
-
美育即( )。
- A. 审美教育
- B. 美术教育
- C. 艺术教育
- D. 美学教育
-
在我国,对教师概念进行全面、科学界定的法律是( )。
- A. 《宪法》
- B. 《教育法》
-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D. 《义务教育法》
-
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
- A. 布鲁纳 《教育过程》
- B.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 C. 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
- D. 凯洛夫 《教育学》
-
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 )。
- A. 必要条件
- B. 前提条件
- C. 基本途径
- D. 必要手段
-
单项选择题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 A. 《中庸》
- B. 《礼记》
- C. 《论语》
- D. 《学记》
-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
- A. 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 B. 生产领域的应用
- C. 学校教育
- D. 市场推广
-
单项选择题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 A. 生产力
- B. 政治经济制度
- C. 上层建筑
- D. 科学技术
-
教育者重视在儿童发展的某一关键期对儿童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
- A. 顺序性和阶段性
- B. 稳定性和可变性
- C. 个别差异性
- D. 不平衡性
-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
- A. 练习法
- B. 演示法
- C. 实验法
- D. 发现法
-
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 )。
- A.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 B. 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 C. 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 D. 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