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下半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临考押密卷(4)
-
结合案例,你认为教师应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 )
- A.勇于承认,及时改正
- B.表扬学生的问题意识
- C.赞赏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的勇气
- D.对指出问题的学生打击报复
-
作为一名教师,其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
- A.热爱教育工作
- B.热爱学生
- C.专业素养
- D.心理素养
-
教师威信的核心是( )。
- A.权力威信
- B.信服威信
- C.职业威信
- D.能力威信
-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不能发现问题,也不主动回答问题了。
该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包括( )。
- A.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 B.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C.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 D.与老师建立抵触情绪
-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学习”思想,包括哪些内涵?( )
- A.学会认知
- B.学会做事
- C.学会共同生活
- D.学会生存
-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包括( )。
- A.自主学习
- B.探究学习
- C.合作学习
- D.发展学习
-
为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这是我国的第几次新课程改革?( )
- A.八
- B.七
- C.六
- D.三
-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在于( )。
- A.应试教育重分数,素质教育重能力
- B.应试教育鼓励单一发展,素质教育重全面发展
- C.应试教育禁锢学生创造力,素质教育鼓励创新
- D.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知识狭隘
-
我国在西周以后就建立了典型的“以吏为师”的官学体系。 ( )
- 正确
- 错误
-
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年级。 ( )
- 正确
- 错误
-
把课程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洛克。 ( )
- 正确
- 错误
-
启发式和注入式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法。 ( )
- 正确
- 错误
-
不同的社会制度教育目的也不相同。 ( )
- 正确
- 错误
-
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教育学者是克伯屈。( )
- 正确
- 错误
-
课程只包括智育的内容。 ( )
- 正确
- 错误
-
学校课程是在学校中开设的所有学科。 ( )
- 正确
- 错误
-
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 )
- 正确
- 错误
-
一个班的学生群体就是班集体。 ( )
- 正确
- 错误
-
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 ( )
- 正确
- 错误
-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其保持一致,绝对不可超越其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 )
- 正确
- 错误
-
卢梭的教育代表作《爱弥尔》宣扬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
- 正确
- 错误
-
教育可以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对人的发展发挥它的能动作用。 ( )
- 正确
- 错误
-
“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 )
- 正确
- 错误
-
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 )
- 正确
- 错误
-
基础型课程不必有严格的考试。 ( )
- 正确
- 错误
-
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建立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 )
- 正确
- 错误
-
有了人类就产生了教育,也就形成了教育学。 ( )
- 正确
- 错误
-
教师的专业性就是指精通所教学科。 ( )
- 正确
- 错误
-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有( )。
- A.凯兴斯坦纳
- B.卢梭
- C.福禄贝尔
- D.小原国芳
- E.裴斯泰洛齐
-
“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 A.弗洛伊德
- B.华生
- C.孟子
- D.荀子
- E.洛克
-
学校物质文化的两种形式是( )。
- A.制度文化
- B.活动文化
- C.学校环境文化
- D.设施文化
- E.形态和体系文化
-
对教师在职培训的法律制度化作了规定的政策文献有( )。
- A.《教师资格条例》
- B.《教育法》
- C.《宪法》
- D.《教师法》
- E.《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
下列属于教师中心论的代表是( )。
- A.赫尔巴特
- B.卢梭
- C.杜威
- D.凯洛夫
- E.华生
-
下列关于《学记》的教育思想描述正确的是( )。
- A.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 B.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 C.主张启发式教学
- D.要求教学要循序渐进
- E.提倡“有教无类”
-
教师的职业角色有( )。
- A.传道者角色
- B.示范者角色
- C.家长角色
- D.管理者角色
- E.研究者角色
-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有( )。
- A.遗传素质
- B.环境
- C.学校教育
- D.社会活动
- E.生产劳动
-
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的原则是( )。
- A.整体性原则
- B.可操作性原则
- C.迁移性原则
- D.合理性原则
- E.生理适宜原则
-
教师是一种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具备其资格的特定要求有( )。
- A.要有较好的政治背景
- B.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 C.要达到规定的学历
- D.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 E.要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
-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 )。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 B.稳定性和可变性
- C.发展的不均衡性
- D.个别差异性
- E.固定性
-
聘任教师的形式有( )。
- A.招聘
- B.续聘
- C.解聘
- D.不聘
- E.辞聘
-
考试主要包括( )。
- A.命题
- B.区分
- C.监考
- D.阅卷
- E.批改
-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 )。
-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 C.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D.发扬教学民主
- E.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
学校文化由( )构成。
- A.观念文化
- B.物质文化
- C.设施文化
- D.环境文化
- E.规范文化
-
课程设计的方法大致有( )。
- A.主观法
- B.客观法
- C.实验法
- D.经验法
- E.活动分析法
-
教学中运用巩固性原则要注意( )。
- A.准备好问题
- B.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 C.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 D.善于启发诱导
- E.在扩充改组和运用中积极巩固
-
课程评价的内涵是( )。
- A.课程评价对象是多元的
- B.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 C.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做出贡献
- D.课程评价是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 E.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 )。
- A.必要的规章制度
- B.正确的班级舆论
- C.共同的生活准则
- D.优良的班级传统
- E.一定的活动节律
-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 )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 A.上课
- B.读书和作业
- C.活动和交往
- D.谈话和讨论
-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孔子
- B.荀子
- C.孟子
- D.老子
-
西欧中世纪的主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分为( )三个层次。
- A.僧院学校
- B.宫廷学校
- C.大主教学校
- D.职官学校
- E.教区学校
-
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 A.教育任务
- B.教育目的
- C.教育内容
- D.教育规律
-
根据教师关注的内容,把教师生活分成四个阶段,并提出教师生活关注理论的美国学者是( )。
- A.福勒
- B.费斯勒
- C.赫尔巴特
- D.杜威
-
卢梭的教育思想属于( )。
- A.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B.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 C.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 D.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
以下学校机构不属于行政性组织机构的是( )。
- A.校长办公室
- B.教务处
- C.总务处
- D.教育工会
-
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该做到( ),
- A.相互衔接
- B.循序渐进
- C.长善救失
- D.教学相长
-
“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 )教育目的论。
- A.神学的
- B.科学本位
- C.社会本位
- D.个人本位
-
能对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发生影响的因素是( )。
- A.科学技术
- B.政治经济制度
- C.生产力
- D.文化
-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两个高速发展时期,即新生儿时期与青春期,在这两个时期,人的身心发展出现飞跃,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 A.阶段性
- B.顺序性
- C.不平衡性
- D.差异性
-
学风、校风、校规、校纪等属于校园文化中的( )。
- A.物质文化
- B.制度文化
- C.教师文化
- D.学生文化
-
文艺复兴后主张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的学派是( )。
- A.行为主义
- B.科学主义
- C.经验主义
- D.人文主义
-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
- A.主要部分
- B.基本部分
- C.主要途径
- D.基本阶段
-
( )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
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的是( )。
- A.课外活动
- B.公益活动
- C.团队活动
- D.教学
-
教师职业开始出现于( )。
- A.原始社会末期
- B.奴隶社会初期
- C.封建社会初期
-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
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是( )。
- A.德育规律
- B.德育原则
- C.德育内容
- D.德育方法
-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 )。
- A.现实性
- B.潜在性
- C.可塑性
- D.普遍性
-
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 A.凯洛夫
- B.杜威
- C.布鲁纳
- D.赞柯夫
-
( )于1971年制定了“使终身教育成为一项全国性的义务教育”的法案。
- A.法国
- B.美国
- C.德国
- D.中国
-
“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 )。
- A.德国
- B.法国
- C.英国
- D.美国
-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 )。
- A.根本目的
- B.主要任务
- C.基本任务
- D.辅助目的
-
教育要重视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这一要求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
- A.不均衡性
- B.顺序性
- C.互补性
- D.个别差异性
-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
- A.基础型课程
- B.拓展型课程
- C.研究型课程
- D.技能型课程
-
某班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这样的方法是( )
- A.说服教育
- B.品德评价
- C.指导实践
- D.陶冶政治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或其他未成年人集体活动的室内吸烟”,这是为了保护学生的( )。
- A.人身自由权
- B.身心健康权
- C.人格尊严权
- D.隐私权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对受教育权具有决定作用的是( )。
- A.生产力
- B.文化
- C.政治经济制度
- D.科学技术
-
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来影响集体,这种把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i}己来,以增强管理的效果的管理方式被称为( )。
- A.常规管理
- B.民主管理
- C.目标管理
- D.平行管理
-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