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4下半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临考押密卷(3)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结合案例,对于放任式的班主任领导方式,下列哪项与之最切合?(  )

    • A.整碗倒掉
    • B.把稻子挑出来扔掉
    • C.把稻子挑出揉成米
    • D.就这样
  2.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包括(  )。

    • A.权威式
    • B.民主式
    • C.放任式
    • D.溺爱式
  3. 我国现代学生观包括(  )。

    • A.学生是独立的人
    • B.学生是发展的人
    • C.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 D.学生是责权主体
  4.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一碗米中有几粒稻子,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可能有几种处理方法:

    1.整碗倒掉;

    2.把稻子挑出来扔掉;

    3.把稻子挑出揉成米;

    4.就这样。

    如案例所示,你会选择(  )。

    • A.整碗倒掉
    • B.把稻子挑出来扔掉
    • C.把稻子挑出揉成米
    • D.就这样
  5. 在案例中,教师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

    • A.讲授法
    • B.练习法
    • C.讨论法
    • D.演示法
  6. 在我国,运用最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 A.班级授课制
    • B.分组教学
    • C.现场教学
    • D.复式教学
  7. 该案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哪些基本规律?(  )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 B.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 C.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统一
    •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8. 杜威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所以他的教育理论也被称为教师中心理论。(  )

    • 正确
    • 错误
  9.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而且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有选择地按难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案例中,教师运用了什么教学原则?(  )

    • A.直观性原则
    • B.因材施教原则
    • C.启发性原则
    • D.巩固性原则
  10.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  )

    • 正确
    • 错误
  11. 一节课既有检查复习,又有新知识的讲授,还有练巩固,从课的类型上分这是一节综合课。 (  )

    • 正确
    • 错误
  12. 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所以教育目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  )

    • 正确
    • 错误
  13. 生在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少年一定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  )

    • 正确
    • 错误
  14. 教育过程不同于科学探索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  )

    • 正确
    • 错误
  15. 潜在课程不属于课程的范畴。 (  )

    • 正确
    • 错误
  16. 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 (  )

    • 正确
    • 错误
  17.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

    • 正确
    • 错误
  18. 教师职业是普通职业。 (  )

    • 正确
    • 错误
  19. 教育本身不是一种文化现象。(  )

    • 正确
    • 错误
  20.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目的是相同的。 (  )

    • 正确
    • 错误
  21. 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

    • 正确
    • 错误
  22.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  )

    • 正确
    • 错误
  23. 教学过程的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  )

    • 正确
    • 错误
  24. 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杜威。 (  )

    • 正确
    • 错误
  25. 教学原则是人们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  )

    • 正确
    • 错误
  26. 把人分成三个等级的是亚里士多德。 (  )

    • 正确
    • 错误
  27. 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狭义的。(  )

    • 正确
    • 错误
  28. “课程是经验”的观点具有的特点是(  )。

    • A.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及能动性
    • B.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 C.课程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
    • D.课程联系学习者个人的经验
    • E.课程外在于学习者,凌驾于学习者之上
  29. 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

    • 正确
    • 错误
  30. 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  )。

    • A.委员会制
    • B.直线式
    • C.参谋制
    • D.职能式
    • E.直线职能式
  31.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将课程分为(  )。

    • A.学科中心课程
    • B.学生中心课程
    • C.教师中心课程
    • D.社会中心课程
    • E.学校中心课程
  32.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将课程分为(  )。

    • A.国家课程
    • B.学科课程
    • C.地方课程
    • D.研究型课程
    • E.学校课程
  33.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  )。

    • A.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
    • B.制约教育的结构
    • C.制约教育的内容
    • D.决定教育发展的速度
    • E.决定教育发展的方向
  34. 学生文化的特征有(  )。

    • A.过渡性
    • B.非正式性
    • C.整合性
    • D.多样性
    • E.互补性
  35. 少年期所表现出的总体性阶段特征是(  )。

    • A.身心状态的剧变
    • B.内心世界的发现
    • C.自我意识的觉醒
    • D.独立精神的加强
    • E.身心逐步走向成熟
  36.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义务教育在中国得到全面普及
    • B.终身教育主要指成人教育
    • C.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日益结合
    • D.学校教育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
    • E.现代学制改革重在缩短义务教育年限
  37. 以下关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

    • A.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可能是消极的
    • B.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
    • C.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 D.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外在条件
    • E.环境对人的发展没有影响
  38. 说服的方法包括(  )。

    • A.讲解
    • B.谈话
    • C.报告
    • D.讨论
    • E.参观
  39. 中小学教师培训应坚持哪些原则?(  )

    • A.因地制宜
    • B.分类指导
    • C.按需施教
    • D.理论为主
    • E.学用结合
  40.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  )。

    • A.废科举、兴学校
    • B.《钦定学堂章程》颁布
    • C.《奏定学堂章程》颁布
    • D.壬戌学制颁布
    • E.六三三制的实行
  4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的是(  )。

    • A.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
    • B.以学科教学为中心
    • C.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 D.以促进儿童的兴趣发展为目标
    • E.重视儿童的心理结构
  42. 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以将课分为(  )。

    • A.讲授课
    • B.演示课
    • C.练习课
    • D.实验课
    • E.复习课
  43.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  )。

    • A.顺序性与阶段性
    • B.特殊认识过程
    • C.发展不均衡性
    • D.个别差异性
    • E.民主平等
  44. 教育目的指明了受教育者的(  )。

    • A.发展方向
    • B.发展阶段
    • C.发展结果
    • D.发展进程
    • E.发展规律
  45. 测验和考试是用来检查教学的一种手段,应把握的原则有(  )。

    • A.客观性原则
    • B.发展性原则
    • C.计划性原则
    • D.经常性原则
    • E.指导性原则
  46. 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

    • A.政治方向坚定正确
    • B.奋斗目标明确
    • C.规章制度严格
    • D.组织纪律严明
    • E.集体舆论正确
  47. 我国教师职务的任职条件一般包括(  )。

    • A.具备各级各类相应教师的资格
    • B.有道德,有纪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 C.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全面熟练履行职务职责
    • D.有合格的学历学位及规定的工作年限要求
    • E.身体健康
  48.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的活动。

    • A.发展智力
    • B.发展体力
    • C.陶冶品德
    • D.陶冶美感
    • E.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49. 要解决《学记》中提到的学生学习“过少、过急、过难、过易”的问题,应当贯彻(  )原则。

    • A.教学相长
    • B.综合课程
    • C.长善救失
    • D.藏息相辅
  50.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 A.阶段
    • B.生
    • C.顺序性
    • D.不平衡陛
    • E.差异性
  51. 学校文化的缩影是(  )。

    • A.班级文化
    • B.领导文化
    • C.活动文化
    • D.校园文化
  52. 学校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 A.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 B.劳动
    • C.共青团活动
    • D.班主任工作
  53.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

    • A.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 B.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 C.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 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54.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人先天失明,但是嗅觉、听觉等却比正常人要灵敏得多,这说明人的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 A.阶段性
    • B.不平衡性
    • C.互补性
    • D.个别差异性
  55. 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试验说明了(  )。

    • A.遗传的重要性
    • 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 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 D.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56. “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也是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的道德规范,这说明道德具有(  )。

    • A.社会性
    • B.历史性
    • C.民族性
    • D.继承性
  57. 卢梭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的人。这种观点属于(  )。

    • A.社会本位论
    • B.个人本位论
    • C.宗教本位论
    • D.文化本位论
  58. 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

    • A.教学计划
    • B.教学大纲
    • C.教学目标
    • D.课程目标
  59. 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占有中心地位,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的是(  )。

    • A.交流
    • B.沟通
    • C.激励
    • D.控制
  60. 《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考核内容为“政治思想、业务水平、(  )、工作成绩”几个方面。

    • A.工作态度
    • B.工作热情
    • C.工作效率
    • D.工作质量
  61.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这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 A.说服法
    • B.榜样法
    • C.锻炼法
    • D.陶冶法
  62.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  )属性。

    • A.实践
    • B.现实
    • C.社会
    • D.自然
  63. 教学过程的主体是(  )。

    • A.教师
    • B.学生
    • C.教学内容
    • D.教学方法
  64. 隋唐以后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的是(  )。

    • A.察举制
    • B.举孝廉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65. 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  )。

    • A.信度
    • B.效度
    • C.难度
    • D.区分度
  66. 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是(  )。

    • A.校园文化
    • B.学生文化
    • C.教师文化
    • D.活动文化
  67. 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

    • A.有利于教育原则
    • B.目标一致原则
    • C.可接受性原则
    • D.有利于身心发展原则
  68. 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  )。

    • A.杨贤江
    • B.蔡元培
    • C.李大钊
    • D.王道俊
  69.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 A.巩固知识
    • B.领会知识
    • C.运用知识
    • D.检查知识
  70.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 A.班级
    • B.学校
    • C.家庭
    • D.社区
  71.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  )。

    • A.部分与整体
    • B.后者包括前者
    • C.整体与部分
    • D.前者包括后者
  72. 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

    • A.专业结构
    • B.学科结构
    • C.科技结构
    • D.生产力水平
  73. 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

    •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 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74. 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

    • A.德育意义
    • B.德育内容
    • C.德育目标
    • D.德育任务
  75. 19世纪末,一些国家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采取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

    • A.个别教学
    • B.分组教学
    • C.现场教学
    • D.复式教学
  7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正式群体的是(  )。

    • A.班级学生群体
    • B.班级共青团
    • C.学科小组
    • D.老同学
  77. 下列属于道德讨论中“深入提问”策略的是(  )。

    • A.突出道德争端
    • B.询问“为什么”的问题
    • C.澄清与总结
    • D.使情境复杂化
  78. 课程论研究的是(  )的问题。

    • A.为谁教
    • B.怎样教
    • C.教什么
    • D.教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