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下半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临考押密卷(2)
-
案例中,“一看到底”、“一问到底”等,未能体现教师劳动的( )。
- A.创造性
- B.广延性
- C.灵活性
- D.主动性
-
结合第一小题,你认为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
- A.注重内容的系统性
- B.讲究语言艺术
- C.注意启发
- D.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
-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作为一名老师应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
- A.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 B.根据学生的特点
- C.根据课程的性质
- D.结合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目前,在基础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常有以下几种倾向:一是“一讲到底”,满堂灌,讲得过多,讲得过细,面面俱到;二是“一练到底”,满堂练,备课找题练,上课用题练,讲解对答案;三是“一问到底”,满堂问,常常将一句意思完整的话截成几段,老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框子里才肯罢休;四是“一看到底”,满堂看,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
“一讲到底”主要运用的是什么教学方法?( )
- A.讨论法
- B.练习法
- C.讲授法
- D.情境陶冶法
-
该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
- A.即使是天才,不学习也成不了大器
- B.遗传只为人的发展提供前提
- C.学校教育决定人的发展
- D.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
“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是谁提出的?( )
- A.霍顿
- B.洛克
- C.华生
- D.格赛尔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了( )对于人发展的影响。
- A.遗传
- B.环境
- C.学校教育
- D.主观能动性
-
教学中教材是富有思想性的,学生学了思想自然会提高。 ( )
- 正确
- 错误
-
教学方法是教师上课的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 )
- 正确
- 错误
-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 A.遗传
- B.环境
- C.学校教育
- D.主观能动性
-
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 )
- 正确
- 错误
-
赫尔巴特的《大教学论》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发展起来了。( )
- 正确
- 错误
-
学生因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可以打骂或罚站。 ( )
- 正确
- 错误
-
遗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所以它可以决定个体的发展。 ( )
- 正确
- 错误
-
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重要途径。 ( )
- 正确
- 错误
-
马戏团中的狗在驯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
- 正确
- 错误
-
智育就是知识教育。 ( )
- 正确
- 错误
-
教育既是明显的消费,又是潜在的生产。 ( )
- 正确
- 错误
-
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
- 正确
- 错误
-
巩固知识就是把知识保存在头脑里。 ( )
- 正确
- 错误
-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现代教育的代表。 ( )
- 正确
- 错误
-
教育教学中只要强调统一要求就够了。 ( )
- 正确
- 错误
-
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高等教育延伸。 ( )
- 正确
- 错误
-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教育内容单一,方法较严厉。 ( )
- 正确
- 错误
-
弗洛伊德把“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 )
- 正确
- 错误
-
课外辅导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之一。 ( )
- 正确
- 错误
-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可以根据信息所提供的潜力,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这种重组可以针对一学期、一个单元或者一个课时的内容。 ( )
- 正确
- 错误
-
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有( )。
- A.内发论
- B.外铄论
- C.成熟机制
- D.教育
- E.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因此要注意宽严相济、张弛适度。 ( )
- 正确
- 错误
-
近年来新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有( )。
- A.教育行动研究
- B.教育典型研究
- C.教育质性研究
- D.教育对象研究
- E.教育叙事研究
-
课的类型是根据( )来确定的。
- A.教学目的
- B.课的具体任务
- C.学科特点
- D.教学内容
- E.学生特点
-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要求是( )。
- A.因地制宜
- B.分类指导
- C.按需施教
- D.市场导向
- E.学用结合
-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主要表现在( )。
- A.有效控制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
- B.加速个体发展
- C.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 D.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 E.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应做到( )。
- A.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 B.建立班级管理制度
- C.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 D.加强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
- E.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
教育目的的作用(或功能)有( )。
- A.导向功能
- B.评价功能
- C.强制功能
- D.示范功能
- E.激励功能
-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 )。
- A.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 B.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
- C.影响教育的内容
- D.影响教育的质量
- E.影响教育方法和手段
-
教育目的的评价内容主要有( )。
- A.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水平和效益
- B.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 C.学生的学习质量
- D.教师的教学质量
- E.教育方法的选择
-
教师可通过( )等方法培养和树立良好的班风。
- A.讲清道理
- B.树立榜样
- C.严格要求
- D.召开班会
- E.反复实践
-
健全班级规章制度的基本要求是( )。
- A.认真讨论,科学合理
- B.严肃慎重,相对稳定
- C.反复学习,坚决执行
- D.教育为主,不断完善
- E.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
当课程被认为是活动时,其特点在于( )。
- A.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
- B.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
- C.从活动的完整性出发,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析
- D.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 E.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
-
教育目的具有( )等特性。
- A.历史性
- B.时代性
- C.社会性
- D.阶级性
- E.自然性
-
课程评价应有哪些功能?( )
- A.导向功能
- B.甄别功能
- C.诊断功能
- D.调节功能
- E.促进功能
-
课程目标的确定依据主要有( )。
- A.对学生的研究
- B.对社会的研究
- C.对教师的研究
- D.对学校的研究
- E.对学科的研究
-
下列法律中,专门对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作了规定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E.《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 A.教育状况
- B.教育现象
- C.教育特征
- D.教育问题
- E.教育规律
-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以及( )。
- A.人生观教育
- B.价值观教育
- C.素质教育
- D.心理健康教育
- E.道德教育
-
杜威的“三中心”理论是指( )
- A.学生中心
- B.生活中心
- C.活动中心
- D.课堂中心
- E.教师中心
-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是指( )。
- A.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
- B.与文化相互制约
- C.传递和深化文化
- D.构成文化本体
- E.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
“因材施教”是人的发展的( )对教育的要求。
- A.顺序性
- B.不平衡性
- C.互补性
- D.个别差异性
-
“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一般发展”的思想是( )提出来的。
- A.凯洛夫
- B.加里宁
- C.赞科夫
- D.马卡连柯
-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
- A.发现学习教学法
- B.探究研讨法
- C.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 D.暗示教学法
-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 A.教学工作
- B.行政工作
- C.人文工作
- D.后勤工作
-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模仿心理是教育的基础,但模仿心理说抹杀了教育的( )。
- A.遗传性
- B.自然性
- C.目的性
- D.获得性
-
素质教育是面向( )的教育。
- A.全体教师
- B.全体学生
- C.全体社会成员
- D.全部个性
-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 A.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 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D.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
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的教学形式是( )。
- A.现场教学
- B.复式教学
- C.分组教学
- D.班级授课
-
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的管理方法是( )。
- A.常规管理
- B.平行管理
- C.民主管理
- D.目标管理
-
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
- A.权利
- B.威严
- C.权威
- D.人格力量
-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特定的( )属性的人。
- A.自然
- B.社会
- C.实践
- D.现实
-
社会关系影响人发展的( )。
- A.性质和方向
- B.方向和范围
- C.范围和性质
- D.程度和速度
-
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这句话反映了( )。
-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 B.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 C.教育无目的论
- 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
我国当前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采用的最多的领导方式是( )。
- A.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 B.权威型的领导方式
- C.“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 D.“学生中心”的领导方式
-
在近代教育史上,提出“泛智教育”的教育家是( )。
- A.卢梭
- B.裴斯泰洛齐
- C.洛克
- D.夸美纽斯
-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 A.认识活动
- B.实践活动
- C.交往活动
- D.课堂活动
-
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 )。
- A.常规管理
- B.平行管理
- C.民主管理
- D.目标管理
-
教师或学校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有( )。
- A.身心健康权
- B.人身自由权
- C.人格尊严权
- D.隐私权
-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教学时间的安排要体现( )的原则。
- A.以社会实践为主
- B.以课外活动为主
- C.以上课为主
- D.以家庭教育为主
-
目标管理是一种以( )为中心的管理。
- A.上级管理
- B.自我管理
- C.平行管理
- D.民主管理
-
学校文化是一种( )文化。
- A.制度
- B.物质
- C.精神
- D.组织
-
( )是教师教学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 A.备课
- B.上课
- C.课外辅导
- D.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
“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这一观点属于( )。
-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 B.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 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 D.教育无目的论
-
进入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 )教育延伸。
- A.初等
- B.中等
- C.高等
- D.成人
-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 A.阶段性
- B.顺序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 )。
- A.教学策略
- B.教学原则
- C.教学手段
- D.教学形式
-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是( )的语言。
- A.孔子
- B.韩愈
- C.朱熹
- D.王夫子
-
在各层次的教育目的中,既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的是( )。
- A.教育目的
- B.课程目标
- C.培养目标
- D.教学目标
-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是通过( )实现的。
- A.培养人才
- B.传播思想
- C.丰富知识
- D.发展科技
-
下列属于道德讨论中“引入提问”策略的是( )。
- A.升华性问题
- B.突出道德争端
- C.澄清与总结
- D.突出相邻阶段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