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标准预测试卷(1)
-
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明确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试述终身教育的基本思想。
-
教育如何使人的价值得到实现?
-
传统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
如何理解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
教学策略
-
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什么影响?
-
教师
-
讲授法
-
义务教育
-
美育
-
夸美纽斯的《教育漫话》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 ( )
- 正确
- 错误
-
教育目的只对受教育者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 )
- 正确
- 错误
-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地通过《学记》反映出来。 ( )
- 正确
- 错误
-
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 )
- 正确
- 错误
-
教育先行,就意味着教育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 )
- 正确
- 错误
-
一节课既有检查复习,又有新知识的讲授和巩固关系,这节课就属于综合课。( )
- 正确
- 错误
-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分辨的程度。 ( )
- 正确
- 错误
-
教育是人类社会和动物界共有的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 )
- 正确
- 错误
-
二战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______教育制度,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______化,职业中学______的趋势。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 )
- 正确
- 错误
-
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
- 正确
- 错误
-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_____、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_____。
-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______,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______。
-
______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
-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_____ 、_____的统一体。
-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______”的教育思想。
-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辅导、_____和_____。
-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______和______的过程。
-
教学大纲又称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定的_____、有关_____的指导性文件。
-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_____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所作的“_____”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他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_____ ”。
-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 )。
- A.必要的规章制度
- B.正确的班级舆论
- C.共同的生活准则
- D.优良的班级传统
- E.一定的活动节律
-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有( )。
- A.独裁的
- B.民主的
- C.权威的
- D.放任的
- E.自由散漫的
-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的基本特征是( )。
- A.强制性
- B.权威性
- C.普遍性
- D.义务性
- E.基础性
-
课程目标的规定性有( )。
- A.时限性
- B.具体性
- C.预测性
- D.操作性
- E.现实性
-
德育对德、智、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 )。
- A.动机作用
- B.方向作用
- C.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 D.提升智慧
- E.获得体魄、体能的提高
-
讲授法可分为( )等方式。
- A.讲述
- B.解答
- C.讲解
- D.演练
- E.讲演
-
小班教学体现教育公平,保证教学质量,在实施中应注意( )。
- A.教师包班而不分科任教
- B.因材施教
- C.学生机会均等
- D.责任明确
- E.分层管理
-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
- A.阶级性
- B.道统性
- C.专制性
- D.多样性
- E.刻板性
-
关于讲授法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 B.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 C.注意启发
- D.讲究语言艺术
- E.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
- A.顺序性
- B.阶段性
- C.不平衡性
- D.个别差异性
- E.互补性
-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 )。
- A.文法学校
- B.琴弦学校
- C.文士学校
- D.骑士学校
-
学校文化的缩影是( )。
- A.班级文化
- B.领导文化
- C.活动文化
- D.校园文化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通常所说的“跳一跳、摘桃子”是指( )。
- A.先行组织者
- B.最近发展区
- C.教育与教学
- D.解决问题
-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 A.认识活动
- B.实践活动
- C.交往活动
- D.课堂活动
-
衡量各科教学的重要标准是( )。
- A.教学计划
- B.教学大纲
- C.教学目标
- D.课程目标
-
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
- A.有利于教育原则
- B.目标一致原则
- C.可接受性原则
- D.有利于身心发展原则
-
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
-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 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
被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的教育阶段是( )。
- A.小学教育
- B.初中教育
- C.高中教育
- D.大学教育
-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 A.阶段性
- B.顺序性
- C.不平衡性
- D.差异性
-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级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模式是( )。
- A.常规管理
- B.平行管理
- C.民主管理
- D.目标管理
-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这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 A.说服法
- B.榜样法
- C.锻炼法
- D.陶冶法
-
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的教学形式是( )。
- A.现场教学
- B.复式教学
- C.分组教学
- D.班级授课
-
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 )。
- A.特征
- B.表象
- C.核心
- D.内容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 A.知识
- B.能力
- C.个性
- D.品德
-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 )。
- A.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B.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智力、能力和体力
- C.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 D.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 A.《论语》
- B.《学记》
- C.《礼记》
- D.《论演说家的教育》
-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 )的典型代表。
- A.外铄论
- B.内发论
- C.遗传决定论
-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
社会关系影响人发展的( )。
- A.性质和方向
- B.方向和范围
- C.范围和性质
- D.程度和速度
-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 A.政治经济制度
- B.生产力
- C.科学技术
- D.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