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试卷(1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刚上一年级的小刚,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

    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儿的?”

    小刚说:“妈妈买的。”

    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

    小刚说:“用钱买的。”

    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

    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

    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

    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

    问题: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什么?对小刚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义?

  2. 请在上述三个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识等)进行教学设计。 

  3.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A”是全国优秀班主任。他在总结自己工作经验时特别强调两点:第一,建立好班集体,他认为班集体建立好了,就会带动全班同学一起进步。第二,教育好每一个人,不放过每一件小事,特别不能放过对集体产生影响的“小事”。

    问题:请以德育原则作分析。

  4.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5. 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包括什么?

  6. 课外活动有什么作用?

  7. 简述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8. 怎样进行学习时间管理?

  9. (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 A.苛勒
    • B.桑代克
    • C.布鲁纳
    • D.斯金纳
  10. 儿童在家中养成的爱劳动的习惯也会在学校中表现出来,这是(  )。

    • A.知识迁移
    • B.技能迁移
    • C.态度迁移
    • D.行为规范迁移
  11.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

    • A.1862年
    • B.1898年
    • C.1902年
    • D.1922年
  12. 测验项目对所测量的属性或品质的鉴别能力是(  )。

    • A.信度
    • B.效度
    • C.区分度
    • D.难度
  13.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  )。

    • A.家庭
    • B.社会
    • C.学校
    • D.工作单位
  14. 反映活动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知识称为(  )。

    • A.感性知识
    • B.理性知识
    • C.陈述性知识
    • D.程序性知识
  15. 对同一问题所提的意见越新奇独特,则其思维的(  )越高。

    • A.流畅性
    • B.变通性
    • C.独创性
    • D.结构性
  16. 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是(  )。

    • A.聚合思维
    • B.发散思维
    • C.推理思维
    • D.创造思维
  17.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效果。班杜拉称这种现象为(  )。

    • A.自我强化
    • B.替代强化
    • C.内部强化
    • D.负强化
  18.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是由(  )构成的。

    • A.意识和能力
    • B.规则和技能
    • C.经验和方法
    • D.认知策略
  19. 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是熟练地掌握(  )的内容。

    • A.教学计划
    • B.教学大纲
    • C.教科书
    • D.教学目标
  20.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

    • A.讲授法
    • B.讨论法
    • C.谈话法
    • D.探究法
  21. 在解数学题时,学生常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往回走,先确定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条件,然后再将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与问题提供的已知条件进行对比,完成证明过程。这种方法属于问题解决中的(  )。

    • A.反推法
    • B.算法式
    • C.简化法
    • D.类比法
  22. 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缺点,私拆学生信件等,这是因为学生享有(  )。

    • A.身心健康权
    • B.人身自由权
    • C.人格尊严权
    • D.隐私权
  23. 问题解决的首要条件是(  )。

    • A.提出假设
    • B.提出问题
    • C.发现问题
    • D.提出方案
  24. 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  )原则。

    • A.启发性
    • B.直观性
    • C.巩固性
    • D.循序渐进性
  25.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

    • A.人-物关系
    • B.授-受关系
    • C.道德关系
    • D.人-人关系
  26. 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  )。

    • A.依赖性
    • B.向师性
    • C.背师性
    • D.示范性
  27. 教育教学中只是追求“齐步走”,违背了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互补性
    • C.差异性
    • D.阶段性
  28. 保持信息在2秒钟以内的记忆是(  )。

    • A.短时记忆
    • B.长时记忆
    • C.感觉记忆
    • D.永久记忆
  29. 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方式是(  )。

    • A.推理式
    • B.启发式
    • C.算法式
    • D.演绎式
  30. 谈知心理学将理解问题看作在头脑中形成(  )的过程。

    • A.问题结构
    • B.问题线索
    • C.问题内容
    • D.问题空间
  31. 在我国招生专业目录里有“小学教育专业”,而不是按传统的语、数、外等专业设置。这表明国家把小学教师的培养定位在(  )。

    • A.专才教育
    • B.通才教育
    • C.无专长教育
    • D.普通教育
  32. 我国科举考试使用的教材主要是(  )。

    • A.“六艺”
    • B.《四书》和《五经》
    • C.《学记》和《理学》
    • D.“七艺”
  33. 反馈在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其中(  )的作用尤为明显。

    • A.外部反馈
    • B.方法反馈
    • C.过程反馈
    • D.结果反馈
  34.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重点内容圈点批注的方法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 A.精细加工策略
    • B.组织策略
    • C.复述策略
    • D.元认知策略
  35. 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其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帮助学生复习,深化已学知识的方法是(  )。

    • A.启发谈话
    • B.总结谈话
    • C.复习谈话
    • D.评价谈话
  36. 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其能否自觉(  )。

    • A.关注生存
    • B.关注情境
    • C.关注学生
    • D.关注自我
  37. 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 A.培养目标
    • B.考试
    • C.小学教育目的
    • D.教学内容
  38. 有时为了便于理解知识,学习者也会利用表格帮助掌握知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 A.精细加工策略
    • B.元认知策略
    • C.复述策略
    • D.组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