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试卷(11)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刚上一年级的小刚,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
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儿的?”
小刚说:“妈妈买的。”
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
小刚说:“用钱买的。”
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
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
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
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
问题: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什么?对小刚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义?
-
请在上述三个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识等)进行教学设计。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A”是全国优秀班主任。他在总结自己工作经验时特别强调两点:第一,建立好班集体,他认为班集体建立好了,就会带动全班同学一起进步。第二,教育好每一个人,不放过每一件小事,特别不能放过对集体产生影响的“小事”。
问题:请以德育原则作分析。
-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
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包括什么?
-
课外活动有什么作用?
-
简述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
怎样进行学习时间管理?
-
(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 A.苛勒
- B.桑代克
- C.布鲁纳
- D.斯金纳
-
儿童在家中养成的爱劳动的习惯也会在学校中表现出来,这是( )。
- A.知识迁移
- B.技能迁移
- C.态度迁移
- D.行为规范迁移
-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
- A.1862年
- B.1898年
- C.1902年
- D.1922年
-
测验项目对所测量的属性或品质的鉴别能力是( )。
- A.信度
- B.效度
- C.区分度
- D.难度
-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 )。
- A.家庭
- B.社会
- C.学校
- D.工作单位
-
反映活动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知识称为( )。
- A.感性知识
- B.理性知识
- C.陈述性知识
- D.程序性知识
-
对同一问题所提的意见越新奇独特,则其思维的( )越高。
- A.流畅性
- B.变通性
- C.独创性
- D.结构性
-
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是( )。
- A.聚合思维
- B.发散思维
- C.推理思维
- D.创造思维
-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效果。班杜拉称这种现象为( )。
- A.自我强化
- B.替代强化
- C.内部强化
- D.负强化
-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是由( )构成的。
- A.意识和能力
- B.规则和技能
- C.经验和方法
- D.认知策略
-
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是熟练地掌握( )的内容。
- A.教学计划
- B.教学大纲
- C.教科书
- D.教学目标
-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
- A.讲授法
- B.讨论法
- C.谈话法
- D.探究法
-
在解数学题时,学生常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往回走,先确定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条件,然后再将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与问题提供的已知条件进行对比,完成证明过程。这种方法属于问题解决中的( )。
- A.反推法
- B.算法式
- C.简化法
- D.类比法
-
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缺点,私拆学生信件等,这是因为学生享有( )。
- A.身心健康权
- B.人身自由权
- C.人格尊严权
- D.隐私权
-
问题解决的首要条件是( )。
- A.提出假设
- B.提出问题
- C.发现问题
- D.提出方案
-
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 )原则。
- A.启发性
- B.直观性
- C.巩固性
- D.循序渐进性
-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
- A.人-物关系
- B.授-受关系
- C.道德关系
- D.人-人关系
-
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 )。
- A.依赖性
- B.向师性
- C.背师性
- D.示范性
-
教育教学中只是追求“齐步走”,违背了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互补性
- C.差异性
- D.阶段性
-
保持信息在2秒钟以内的记忆是( )。
- A.短时记忆
- B.长时记忆
- C.感觉记忆
- D.永久记忆
-
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方式是( )。
- A.推理式
- B.启发式
- C.算法式
- D.演绎式
-
谈知心理学将理解问题看作在头脑中形成( )的过程。
- A.问题结构
- B.问题线索
- C.问题内容
- D.问题空间
-
在我国招生专业目录里有“小学教育专业”,而不是按传统的语、数、外等专业设置。这表明国家把小学教师的培养定位在( )。
- A.专才教育
- B.通才教育
- C.无专长教育
- D.普通教育
-
我国科举考试使用的教材主要是( )。
- A.“六艺”
- B.《四书》和《五经》
- C.《学记》和《理学》
- D.“七艺”
-
反馈在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其中( )的作用尤为明显。
- A.外部反馈
- B.方法反馈
- C.过程反馈
- D.结果反馈
-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重点内容圈点批注的方法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 A.精细加工策略
- B.组织策略
- C.复述策略
- D.元认知策略
-
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其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帮助学生复习,深化已学知识的方法是( )。
- A.启发谈话
- B.总结谈话
- C.复习谈话
- D.评价谈话
-
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其能否自觉( )。
- A.关注生存
- B.关注情境
- C.关注学生
- D.关注自我
-
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 A.培养目标
- B.考试
- C.小学教育目的
- D.教学内容
-
有时为了便于理解知识,学习者也会利用表格帮助掌握知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 A.精细加工策略
- B.元认知策略
- C.复述策略
- D.组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