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应试精选题(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杨蒙是一名五年级学生,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一直不错。一次,在期中考试时由于感冒发烧没有考好,结果成绩下滑,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老师不知她带病考试)。此后,每当面临考试时杨蒙都很紧张。在考试前几天就开始担心,害怕考试失败,为了能考好,她考前每天都复习得很晚。考试时,杨蒙经常感到注意力很难集中,脑子里也一片空白,明明掌握的知识也都忘记了。同时还伴随着紧张、心慌、手发抖、出汗、小便急、全身绷紧等症状。可考后她发现这些题目都会做,只是由于没发挥好而失败,因而更加害怕考试。为此,杨蒙非常痛苦,不知道如何摆脱。
问题:
(1)杨蒙的这种症状是一种什么心理问题?
(2)本案例中,造成这一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针对她的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治疗?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老师为他写道:“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像徐徐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问题:请你分析一下这位老师评价的成功之处。
-
影响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
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面?
-
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是( )气质类型的特点。
- A.胆汁质
- B.多血质
- C.黏液质
- D.抑郁质
-
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
桑代克的学习三律指的是( )。
- A.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 B.准备律、练习律、类化律
- C.练习律、思考律、迁移律
- D.练习律、因果律、近因律
-
在小学阶段数学领域,学生的思维呈现出的特点是( )。
- A.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 B.小学生数学思维难以形成自然结构
- C.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呈现多维度特征
- D.小学生数学思维成熟,没有缺陷
-
“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的这句话旨在说明教育是( )。
- A.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 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
- C.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 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
-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 )。
- A.选择性
- B.整体性
- C.理解性
- D.恒常性
-
管理学生思想工作、组织学校各种德育活动的机构是( )。
- A.教导处
- B.政教处
- C.总务处
- D.年级组
-
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 )。
- A.道德认知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
失明者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 A.顺序性
- B.阶段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先行组织者”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
- A.斯金纳
- B.布鲁纳
- C.奥苏贝尔
- D.桑代克
-
班级建设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制定( )。
- A.建设的目标
- B.实现目标的途径
- C.具体方法
- D.工作程序
-
最早从理论上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
- A.《学记》
- B.《大教学论》
- C.《论演说家的教育》
- D.《爱弥儿》
-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来源于( )。
- A.认知主义理论
- B.精神分析理论
- C.建构主义理论
- D.行为主义理论
-
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持久的( )。
- A.焦虑
- B.紧张
- C.情绪低落
- D.注意障碍
-
( )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 A.教学策略
- B.教学组织策略
- C.教学组织形式
- D.教学方式
-
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
- A.学校绩效
- B.经济收入
- C.良好的公共关系
- D.政治影响
-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
社会改造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
- A.金蒂斯
- B.布厄迪
- C.杜威
- D.布拉梅尔德
-
最近,张华为了通过下个月的出国考试而刻苦学习外语,这种学习动机是( )。
- A.外在,远景动机
- B.内在,远景动机
- C.外在,近景动机
- D.内在,近景动机
-
下列关于班集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班集体就是班级群体
- B.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 C.纪律松弛、涣散的群体算不了集体
- D.不是任何一个班都能称得上班集体
-
以加强教师绩效管理为目的,用外在的奖惩刺激来强化评价的奖惩性功能的评价制度叫作( )。
- A.发展性评价
- B.奖惩性评价
- C.定性评价
- D.定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