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考点试题(3)
-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正负数的实际意义,并尝试写出正负数的加减法则。
2.如指导高年级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重点。
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新授课部分的教学环节。
 - 
				
根据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分为哪些类型?
 - 
				
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 
				
强调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动机的( )。
- A.强化理论
 - B.需要层次论
 - C.成就动机理论
 - D.归因理论
 
 - 
				
简述影响学制的因素。
 -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
- A.讲授法
 - B.谈话法
 - C.实验法
 - D.演示法
 
 - 
				
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
- A.自主、合作、探究
 -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 C.学习、讨论、创新
 - D.兴趣、发现、研讨
 
 - 
				
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中塑造阿Q这个人物形象时所用的想象是( )。
- A.无意想象
 - B.创造想象
 - C.再造想象
 - D.言语想象
 
 - 
				
少儿在4—12岁出现了审美感性能力的萌芽,而这主要是通过少儿的( )来表现的。
- A.体育活动
 - B.阅读活动
 - C.娱乐活动
 - D.游戏活动
 
 - 
				
老师提出“剪刀的用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是( )。
- A.动作思维
 - B.发散思维
 - C.习惯思维
 - D.形象思维
 
 - 
				
以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目的、侧重于过程的评价称为( )。
- A.终结性评价
 - B.形成性评价
 - C.诊断性评价
 - D.持续性评价
 
 -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阶段,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以下哪一项不是教师备课的内容?( )
- A.钻研教材
 - B.激发动机
 - C.了解学生
 - D.制订教学计划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
- A.《说文解字》
 - B.《论语》
 - C.《孟子》
 - D.《四书集注》
 
 - 
				
在苏联,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
- A.卡普捷列夫
 - B.桑代克
 - C.乌申斯基
 - D.维果茨基
 
 - 
				
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 )。
- A.开发潜能
 - B.寻求发展
 - C.个案辅导
 - D.学会调适
 
 - 
				
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 )。
- A.班主任
 - B.班干部
 - C.男女学生
 - D.集体教育
 
 - 
				
教育评价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一种( )。
- A.过程取向评价
 - B.结果取向评价
 - C.方法取向评价
 - D.内容取向评价
 
 - 
				
“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这是( )的名言。
- A.第斯多惠
 - B.布鲁纳
 - C.巴甫洛夫
 - D.洛克
 
 - 
				
从工作的角度看,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工作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工作质量的全面评估,更是为了( )。
- A.向领导表明顺利完成工作
 - B.为学校检查工作做准备
 - C.记录自己的劳动过程
 - D.今后工作的调整与改进
 
 - 
				
从整体看,小学生身体发育处于( )发展阶段。
- A.失衡
 - B.平稳
 - C.第一高峰期
 - D.第二高峰期
 
 - 
				
“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育原则最早出自( )。
- A.《学记》
 - B.《论语》
 - C.《尚书》
 - D.《孟子》
 
 - 
				
在小学四年级课程《骨骼和关节》中,教师准备了以下教学活动:①拼图游戏,把骨骼贴在人体的相应部位上;②组织学生观察人体骨骼的多媒体图片,认识人体主要骨骼的名称和位置;③出示连线图,图中的物品与人体骨骼中的哪一部分相似;④介绍部分骨骼的作用。如果你是这位教师,你安排的教学组织顺序为( )。
- A.①—③—②—④
 - B.②—①—④—③
 - C.①—②—④—③
 - D.④—③—②—①
 
 -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 A.备课
 - B.上课
 - C.复习
 - D.考试
 
 - 
				
“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 )。
- A.归属与爱的需要
 - B.安全需要
 - C.自我实现的需要
 - D.尊重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