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模拟测试卷(4)
- 
				第 25 题 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个生字写5遍”。就听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提出了“教师怎样留作业?”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写作业成了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问题:结合这位教师的做法,谈谈怎样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 
				第 24 题 简述教学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 
				第 23 题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 
				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 
- 
				第 20 题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 
				第 22 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 
				第 19 题 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要密切关注学生兴趣和生活经验,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 
				第 18 题 实施计划是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中心环节。 
- 
				第 16 题 心智技能不必通过外部言语表现出来。 
- 
				第 17 题 定势对问题解决总是起积极作用。 
- 
				第 14 题 掌握学习是由( )提出的。 - A.布鲁纳
- B.斯金纳
- C.布卢姆
- D.艾里斯
 
- 
				第 15 题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 
				第 13 题 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是( )。 - A.认知模式
- B.体谅模式
- C.社会模仿模式
- D.管理模式
 
- 
				第 11 题 马斯洛将认知、审美的需要列入下面哪一种需要之中?( )  
- 
				第 12 题 “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 )的观点。  
- 
				第 9 题 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 )。 - A.神话起源说
- B.心理起源说
- C.生物起源说
- D.劳动起源说
 
- 
				第 10 题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称为( )。 - A.实验法
- B.测验法
- C.调查法
- D.观察法
 
- 
				第 6 题 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  
- 
				第 8 题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 - A.桑代克
- B.贾德
- C.奥苏伯尔
- D.布鲁纳
 
- 
				第 7 题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阶段性
- C.互补性
- D.差异性
 
- 
				第 5 题 ( )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 A.生产力
- B.政治制度
- C.科学技术
- D.文化
 
- 
				第 4 题 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 )。 - A.学校的产生
- B.学制的建立
- C.教育实体的出现
-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 
				第 2 题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 - A.埃拉斯莫斯
- B.夸美纽斯
- C.洛克
- D.卢梭
 
- 
				第 3 题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 A.英国
- B.美国
- C.德国
- D.法国
 
- 
				第 1 题 (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 A.斯金纳
- B.布鲁纳
- C.苛勒
- D.加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