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冲刺模拟试卷(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阅读以下案例,完成第16题。

    教学背景:

    这是一名教师公开教学的教学设计。教科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属于第一单元第一课,属于精读课文。以下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游览某处风景名胜或文化遗迹之时,除了自己用心观赏之外,往往需要导游给我们作一番详细的讲解。那么,你认为一个出色的导游最基本的素质应该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投影打出:能准确挖掘景点的妙处,并将它准确传达出来,以增强游客游览的兴趣)

    今天,大家将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为鲁迅老屋后的百草园担任导游,引导游客游览百草园,领略百草园的美。当然,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这堂课就是“导游培训课”。希望每一位学员都能顺利过关!

    (教师板书:百草园导游培训课)

    (二)美点概览

    虽然,我们暂时还不能身临其境去观摩真正的百草园。但是,我们手头有最好的资料: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先“纸上谈兵”,和少年鲁迅一道共同领略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1.提出初读要求:

    自读课文1~8自然段.用“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你看那……”概括百草园的妙处。

    2.学生初读课文。

    3.学生汇报初读情况。(指名回答)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美丽的,你看那高大的皂荚树……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神秘的,你看那美女蛇的故事……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有趣的,你看那雪地捕鸟游戏……

    4.概括百草园的美点。

    学生回答,引导比较。(教师板书:景物美、传说美、游戏美)

    (三)美点欣赏

    我们已经知道了百草园美的所在:景物美、传说美、游戏美,那么美在何处?让我们亲自去

    领略吧!

    1.提出阅读提示。

    (1)课文第2自然段,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的特征分别是什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景物的?

    (2)为什么作者叙述美女蛇的传说?

    (3)雪地捕鸟着实有趣,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捕鸟知识?作者又是怎样描述雪地捕鸟过程的?

    2.学生细读课文。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读书心得。(指名回答,组织讨论)

    方法一:打出投影片(两幅:一幅与第2自然段对应,一幅与雪地捕乌对应),以持续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

    方法二:组织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引导学生体会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方法三: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一个游戏。引导学生体会这段话动词的准确使用。

    (四)练写“导游词”

    1.组织学生质疑问难,探究重难点内容。

    2.梳理学生问题,突出以下问题:

    (1)怎样向游客介绍百草园春夏秋冬的景色?

    (2)你打算向游客讲述美女蛇的传说吗?

    3.组织学生分小组研讨,并引领学生读课文。

    引导点拔一:介绍景物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二要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调动游客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三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做到这三点,就可以胜任导游工作。

    引导点拨二:介绍景物能调动游客的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是一个出色导游的素质。

    4.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写、说、评“百草园导游词”。

    (五)课堂“导游”

    1.组内选出“优秀导游”,并向全班汇报“导游”特点。

    2.各小组“优秀导游”在教室内导游,全班同学评价。

    (六)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回家向父母或亲戚朋友导游百草园。

    问题:

    仔细阅读以上教学案例,请对这则教学设计的优劣进行评析。

  2. 请指出本文存在哪些不足,并为作者提出修改建议。 查看材料

  3. 下面是一位初中二年级学生的习作,阅读并完成第题。

    一杯温温的牛奶让我心动

    ①我的生命中有这样的温情,这样的爱,我不由的心动了。——题记

    ②天色越来越暗,微风轻拂在你的身边,陪着你。

    ③“咚——咚——”沉重的钟声响起了,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夜晚。我抬起疲倦不堪的眼皮,看着窗外那一排排霓虹灯,来来往往的车辆,在我的眼前闪过,眼花撩乱啊!“算了,不想了,还是赶紧写作业吧!”灯光下的我,又在忙碌了。又陷进与数学的“攻坚战”中。

    ④“女儿,喝杯牛奶吧!”我忽的抬起头,一看,原来是妈妈呀!“咦,妈妈都这么晚了你怎么还没有睡呀?妈妈轻轻地捏了捏我的鼻子说:“我的宝贝女儿都没有睡呢,我怎么能睡得着呢。”一边说着还一边对我笑着,在灯光的昭射下,我突然惊奇地发现,妈妈乌黑的头发丛中闪铄着油亮油亮的白光.皱纹大叔不知啥时跑到了妈妈的眼角下,我的心不由得一颤。

    ⑤“快喝吧!凉了就不好喝了。”

    ⑥“咕咕咕”我端起就喝下,顿时觉得暖意传遍全身。我的心“咚”的跳动了一下。难道这是爱的力量吗?这就是母爱的温度吗?这就是母爱的力量吗?这样的爱其实很多不是吗?只不过……思绪被拉了回来。我再次抬起头望着妈妈,她依然给了我一个爱的微笑。“宝贝,快点写,好早些休息。”妈妈弯着腰微笑着,抬眼望着我,为我而展开的是世界上最美的笑容。

    ⑦虽然已经是夜晚,虽然我已经疲惫不堪了,但妈妈的一杯温温的牛奶,一个爱的微笑让我从新振作起来,累得睁不开的眼皮突然固定开了,微微的睡意也消失了。所有的激情和动力又一次凝聚到我的血液里,滚烫而执着。

    ⑧再次打开窗户,风儿把花瓣带向天空,我任由清风吹乱我的发丝,“宝贝,不要累坏身体”“女儿,加油哦!……”这些话语也再次围绕在我的身边,那一刻,我真的心动了,同时,我也长大了不是吗?我想这落花已像母爱一样,传遍了大街小巷。

    ⑨幸福,就像母亲亲手把温温的牛奶送到你手上的那一刻,白茫茫的,让人忍不住的一口喝下去.却又怕装不下那满满的关心,溢出嘴角,便一口一口地品尝,那里有母亲无私的爱!

    问题:

    请从第③④段中找出两字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个病句,并分别进行修改。                  查看材料

  4. 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查看材料

  5.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给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查看材料

  6. 阅读材料,完成题。

    《湖心亭看雪》原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后练习

    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单元导语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诱人,共同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技术境界。

    学生情况

    八年级.48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查看材料

  7. 初中语文复习时,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文言虚词“然”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虽然)
    • C.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样子)
    • D.然则北通巫峡,南及潇湘(虽然如此)
  8. 《社戏》一课,有一道课后练习:“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让学生找到抓住文章重点的突破口
    • B.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社戏的无比热爱
    • C.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理解作者的感情
    • D.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品味“好豆与好戏”
  9. 阅读《紫藤萝瀑布》教学实录(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师:我们都已预习过《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大家觉得还需要老师讲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紫藤萝?

    生:紫藤萝是怎样生长起来的?

    生:紫藤萝花能卖钱吗?

    师:大家都想了解这些问题吗?

    生:对!

    师:对于第一个问题,老师可以帮助你们解决,你们可以翻到前面的插图。

    (于是,学生翻看紫藤萝图片)

    师:“对于第二、第三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把握做出正确的回答。但是,老师可以同大家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师生讨论、商量,最后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到阅览室查阅资料或请教生物老师。学生按照方案分头行动,并解决了问题。

    师:我们已经搞清了感兴趣的3个问题,但是,它们同《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们议论纷纷,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下列选项对这段教学实录(节选)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师通过3个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围绕着这3个问题展开,通过学生讨论、商量,最后得到解决的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程理念
    • B.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老师贸然抛出这样的问题,缺乏对课堂的系统化的设计、规划和设想,没有正确认识本课的教学任务
    • C.在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时机要掌握好,要以教学目标为准则,这位教师的教学与教学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相脱离,整个课堂处于游离状态,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 D.生成的前提是预设,生成的超越和发展是预设,显然这位教师的提问已经脱离了教学目标.是在没有预设的前提下的“盲目生成”
  10. 阅读《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片段,完成题目。

    师: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大家先听老师唱一首歌吧。

    (歌曲:《愚公移山》,学生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中)

    师:好,听完了歌曲,也学完了课文,现在大家来展开自由辩论,要求要围绕观点说话,理由要充分,先稍作思考。

    (彩屏显示:辩题——愚公愚否?)

    (学生对愚公的行为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智叟才是明智的;有人认为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但做法是愚蠢的;更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人的落后正是信奉了愚公移山的愚蠢精神)

    正方:我方认为愚公不愚,因为愚公移山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他对移山的过程和结果都作了考虑。

    反方:愚公是愚的,他有勇无谋,不识变通。他虽有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但他缺少灵活性,不思变通。倘若他当初选择的是搬家而不是移山,那他只需把家搬迁,易地而居,二山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又何劳子子孙孙都为愚公的愚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糟蹋了他们的一生。愚公!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三岁小孩;子孙之难,无穷匮也。

    师:辩论谁都说服不了谁,但从大家的观点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但还要知道变通,要用新的方法来完成愚公“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理想。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不能是愚蠢之“愚”,我们的精神应该像愚公一样的“愚”,那样我们个人和国家就大有希望了,正像歌中所唱。

    (同时歌词显示在大屏幕上: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对以上案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教师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利用歌曲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 B.从文本阅读教学,到口语交际教学,转换自如,展现了教师很好的课堂调控能力,体现了教师的课堂主体作用
    • C.辩论,不仅给学生各抒己见、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 D.辩论式教学,体现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开放式教学原则
  11. 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同时期作家的代表作,讲授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突出地位,下列不合适的是(  )。

    • A.王实甫的《西厢记》
    • B.孔尚任的《桃花扇》
    • C.马致远的《汉宫秋》
    • D.白朴的《墙头马上》
  12. 阅读《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师以手指屏幕)

    生齐:济南的冬天

    师:下面开始学习课文猜一猜,老师要求你们做的第一件事会是什么?

    生:朗读课文

    师:朗读,多聪明啊!(学生会心地笑)这一定是准确的答案,但是假如不朗读呢?(师和善地

    笑,生笑)再猜!

    生:熟悉生字。

    师:熟悉生字(生笑)。对不起,这篇课文里好像生字非常少。

    (生笑,继续说)

    生: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怎么熟悉呢?要说出熟悉课文的方法。

    生:先朗读课文。(生大笑)

    师:然后概括——

    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哎呀,接得真好。(师笑,生笑)

    生:分析课文,了解作者写的什么内容?。

    师:还有更新的说法吗?……没有了吗?好的,大家请看——(屏幕显示:文意理解,美段纫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

    以下对四项对这则教学片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门见山导入新课,简单凝练但却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B.教师没有直接展示教学目标,而是在于学生的商量过程中巧妙地生成“目标”.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引发了学生思考,体现了教师巧妙的课堂构思
    • C.教师采用学生“猜”,教师逐个分析的方式确定教师目标,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 D.在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猜测”出现误区的时候,教师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继续让学生猜,是教师教学的失误,没有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13. 学习《狼》,老师在讲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句中“犬”的意义时,指导学生学习了“犬”字的语法现象,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相同的一项是(  )。

    • A.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 B.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 C.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14. 教师在讲解修辞方法及作用这一知识点时,为学生举了以下例子,下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 B.“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杨贵妃倾国倾城的美丽形象
    •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和联想的修辞手法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
    • D.“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当时躬耕在南阳宛县卧龙岗的诸葛亮的情况
  15. 语文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特点后,对其特点进行了以下总结,其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注重音韵,以声传情,用声写象
    • B.汉语是“以达意为主”的组合
    • C.现代汉语的词语结构单音节化趋势明显
    • D.汉字是一种象形表音为基本特征的文字
  16.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中学语文九年级的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课文的故事情节,张老师决定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三国演义》中其他的故事以便第二天上课进行分享,下列选项中不适合大家分享的是(  )。

    • A.七擒孟获
    • B.火烧新野
    • C.空城计
    • D.智取生辰纲
  17. 阅读《穷人》的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当教师顺利地按教案教学完课文的第一部分时,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右手。)

    生:前文写到:“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时间已是深夜,而第三自然段开头却写“睡觉还早。”我觉得这样写前后矛盾了。

    师:你能对课文提出批判,了不起!谁有不同的见解?

    生:我觉得这样写并不矛盾,因为渔夫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经常早出晚归出海捕鱼,桑娜等到十一二点睡觉也是常事,她可能已经习惯了,所以觉得“睡觉还早”。

    生: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我爸爸是开出租车的。每天都要到半夜才回来,对他来说到十一二点睡觉不算晚,因为他已经习惯了。

    师:你以身边的事例为依据,很有说服力。谁还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从前文中可以体会到此时桑娜最牵挂的是丈夫的安危,想到丈夫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在海上捕鱼,现在又生死未卜,即使她躺在床上,能安心地睡着吗?所以对桑娜来说“睡觉还早”。

    师:你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对生1)你的疑问解决了吗?

    生:(点点头)文中写西蒙临死时,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那她到底想抓什么呢?

    师:对呀,既然课文没有写明,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猜猜看,西蒙临死时想干什么?

    生:我猜想西蒙可能看到孩子睡梦中把盖在身上的衣服踢掉了,她怕孩子受凉,想伸手帮孩子盖好。

    师:你的猜想很合乎情理。

    生:我想西蒙可能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但又舍不得抛下自己的两个可爱的孩子,她想最后一次摸摸自己两个孩子的脸。

    师:假如你是西蒙.你想对两个熟睡的孩子说什么?

    生:我肯定会含着泪水对孩子说:“宝贝,你们的命真苦啊,是娘对不起你们,娘不能把你们养大,上帝保佑,开开恩吧,但愿你们能遇上好心人收养你们。”

    师:老师都被你感动了。让我们一起用深情的朗读对他们不幸的命运表示同情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案例中学生的两次质疑教师在备课时并未预设到,但这位教师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 B.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适当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
    • C.该教师视学情及时生成,引导学生围绕疑问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多维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D.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
  18. 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板书)怀念、秋天(生读这两个词语),中间加一个字“的”。(生读出这个词组)“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怀念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一件刻骨铭心的事。

    师:带着你的想象读课题。(生读)

    生:“怀念的秋天”,我踏着秋天的落叶,陶醉在小路上……

    师:带着你的理解读出你的韵味。

    生:我眼前出现的画面是:一个人在怀念秋天的美景,那片片飘落的黄叶,那从北向南的雁阵……

    师:好,带着你的体会读吧。

    师:把这两个词语调一下。再读。

    生:秋天的怀念。

    师:有什么变化?

    生:词语位置变了,我觉得是秋天的某个事件或某个人物变成了深深的怀念。

    生:我明白了,这秋天的景啊,人啊,事啊,沉淀成了一种情感,这就是怀念。

    师:读出你的理解,这题的味儿就出来了!

    以下有关这段教学实录(节选)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要求
    • B.通过对课文题目巧妙的处理,可以使学生在语境、语情、语技的联系中,明白精心选用词语是为了准确描述当时情境,准确展示人物内心,准确表露自我情感
    • C.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不仅达到了品味语言,感悟思想的目的,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语感训练
    • D.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教师通过课文题目位置互换体会、想象词组所表述的不同场景、反复朗读、有重点地朗读等教学技巧,达到了这一目的
  19. 老师在讲解艾青《我爱这土地》时,让学生赏析诗中的句子,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
  20. 某教师对阅读教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 B.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 C.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 D.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