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主观

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查看材料

试题出自试卷《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冲刺模拟试卷(1)》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阅读以下案例,完成第16题。

    教学背景:

    这是一名教师公开教学的教学设计。教科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属于第一单元第一课,属于精读课文。以下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游览某处风景名胜或文化遗迹之时,除了自己用心观赏之外,往往需要导游给我们作一番详细的讲解。那么,你认为一个出色的导游最基本的素质应该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投影打出:能准确挖掘景点的妙处,并将它准确传达出来,以增强游客游览的兴趣)

    今天,大家将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为鲁迅老屋后的百草园担任导游,引导游客游览百草园,领略百草园的美。当然,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这堂课就是“导游培训课”。希望每一位学员都能顺利过关!

    (教师板书:百草园导游培训课)

    (二)美点概览

    虽然,我们暂时还不能身临其境去观摩真正的百草园。但是,我们手头有最好的资料: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先“纸上谈兵”,和少年鲁迅一道共同领略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1.提出初读要求:

    自读课文1~8自然段.用“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你看那……”概括百草园的妙处。

    2.学生初读课文。

    3.学生汇报初读情况。(指名回答)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美丽的,你看那高大的皂荚树……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神秘的,你看那美女蛇的故事……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有趣的,你看那雪地捕鸟游戏……

    4.概括百草园的美点。

    学生回答,引导比较。(教师板书:景物美、传说美、游戏美)

    (三)美点欣赏

    我们已经知道了百草园美的所在:景物美、传说美、游戏美,那么美在何处?让我们亲自去

    领略吧!

    1.提出阅读提示。

    (1)课文第2自然段,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的特征分别是什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景物的?

    (2)为什么作者叙述美女蛇的传说?

    (3)雪地捕鸟着实有趣,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捕鸟知识?作者又是怎样描述雪地捕鸟过程的?

    2.学生细读课文。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读书心得。(指名回答,组织讨论)

    方法一:打出投影片(两幅:一幅与第2自然段对应,一幅与雪地捕乌对应),以持续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

    方法二:组织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引导学生体会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方法三: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一个游戏。引导学生体会这段话动词的准确使用。

    (四)练写“导游词”

    1.组织学生质疑问难,探究重难点内容。

    2.梳理学生问题,突出以下问题:

    (1)怎样向游客介绍百草园春夏秋冬的景色?

    (2)你打算向游客讲述美女蛇的传说吗?

    3.组织学生分小组研讨,并引领学生读课文。

    引导点拔一:介绍景物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二要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调动游客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三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做到这三点,就可以胜任导游工作。

    引导点拨二:介绍景物能调动游客的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是一个出色导游的素质。

    4.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写、说、评“百草园导游词”。

    (五)课堂“导游”

    1.组内选出“优秀导游”,并向全班汇报“导游”特点。

    2.各小组“优秀导游”在教室内导游,全班同学评价。

    (六)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回家向父母或亲戚朋友导游百草园。

    问题:

    仔细阅读以上教学案例,请对这则教学设计的优劣进行评析。

  2. 请指出本文存在哪些不足,并为作者提出修改建议。 查看材料

  3. 下面是一位初中二年级学生的习作,阅读并完成第题。

    一杯温温的牛奶让我心动

    ①我的生命中有这样的温情,这样的爱,我不由的心动了。——题记

    ②天色越来越暗,微风轻拂在你的身边,陪着你。

    ③“咚——咚——”沉重的钟声响起了,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夜晚。我抬起疲倦不堪的眼皮,看着窗外那一排排霓虹灯,来来往往的车辆,在我的眼前闪过,眼花撩乱啊!“算了,不想了,还是赶紧写作业吧!”灯光下的我,又在忙碌了。又陷进与数学的“攻坚战”中。

    ④“女儿,喝杯牛奶吧!”我忽的抬起头,一看,原来是妈妈呀!“咦,妈妈都这么晚了你怎么还没有睡呀?妈妈轻轻地捏了捏我的鼻子说:“我的宝贝女儿都没有睡呢,我怎么能睡得着呢。”一边说着还一边对我笑着,在灯光的昭射下,我突然惊奇地发现,妈妈乌黑的头发丛中闪铄着油亮油亮的白光.皱纹大叔不知啥时跑到了妈妈的眼角下,我的心不由得一颤。

    ⑤“快喝吧!凉了就不好喝了。”

    ⑥“咕咕咕”我端起就喝下,顿时觉得暖意传遍全身。我的心“咚”的跳动了一下。难道这是爱的力量吗?这就是母爱的温度吗?这就是母爱的力量吗?这样的爱其实很多不是吗?只不过……思绪被拉了回来。我再次抬起头望着妈妈,她依然给了我一个爱的微笑。“宝贝,快点写,好早些休息。”妈妈弯着腰微笑着,抬眼望着我,为我而展开的是世界上最美的笑容。

    ⑦虽然已经是夜晚,虽然我已经疲惫不堪了,但妈妈的一杯温温的牛奶,一个爱的微笑让我从新振作起来,累得睁不开的眼皮突然固定开了,微微的睡意也消失了。所有的激情和动力又一次凝聚到我的血液里,滚烫而执着。

    ⑧再次打开窗户,风儿把花瓣带向天空,我任由清风吹乱我的发丝,“宝贝,不要累坏身体”“女儿,加油哦!……”这些话语也再次围绕在我的身边,那一刻,我真的心动了,同时,我也长大了不是吗?我想这落花已像母爱一样,传遍了大街小巷。

    ⑨幸福,就像母亲亲手把温温的牛奶送到你手上的那一刻,白茫茫的,让人忍不住的一口喝下去.却又怕装不下那满满的关心,溢出嘴角,便一口一口地品尝,那里有母亲无私的爱!

    问题:

    请从第③④段中找出两字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个病句,并分别进行修改。                  查看材料

  4. 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查看材料

  5.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给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查看材料

  6. 阅读材料,完成题。

    《湖心亭看雪》原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后练习

    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单元导语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诱人,共同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技术境界。

    学生情况

    八年级.48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查看材料

  7. 初中语文复习时,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文言虚词“然”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虽然)
    • C.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样子)
    • D.然则北通巫峡,南及潇湘(虽然如此)
  8. 《社戏》一课,有一道课后练习:“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让学生找到抓住文章重点的突破口
    • B.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社戏的无比热爱
    • C.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理解作者的感情
    • D.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品味“好豆与好戏”
  9. 阅读《紫藤萝瀑布》教学实录(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师:我们都已预习过《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大家觉得还需要老师讲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紫藤萝?

    生:紫藤萝是怎样生长起来的?

    生:紫藤萝花能卖钱吗?

    师:大家都想了解这些问题吗?

    生:对!

    师:对于第一个问题,老师可以帮助你们解决,你们可以翻到前面的插图。

    (于是,学生翻看紫藤萝图片)

    师:“对于第二、第三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把握做出正确的回答。但是,老师可以同大家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师生讨论、商量,最后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到阅览室查阅资料或请教生物老师。学生按照方案分头行动,并解决了问题。

    师:我们已经搞清了感兴趣的3个问题,但是,它们同《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们议论纷纷,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下列选项对这段教学实录(节选)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师通过3个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围绕着这3个问题展开,通过学生讨论、商量,最后得到解决的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程理念
    • B.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老师贸然抛出这样的问题,缺乏对课堂的系统化的设计、规划和设想,没有正确认识本课的教学任务
    • C.在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时机要掌握好,要以教学目标为准则,这位教师的教学与教学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相脱离,整个课堂处于游离状态,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 D.生成的前提是预设,生成的超越和发展是预设,显然这位教师的提问已经脱离了教学目标.是在没有预设的前提下的“盲目生成”
  10. 阅读《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片段,完成题目。

    师: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大家先听老师唱一首歌吧。

    (歌曲:《愚公移山》,学生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中)

    师:好,听完了歌曲,也学完了课文,现在大家来展开自由辩论,要求要围绕观点说话,理由要充分,先稍作思考。

    (彩屏显示:辩题——愚公愚否?)

    (学生对愚公的行为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智叟才是明智的;有人认为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但做法是愚蠢的;更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人的落后正是信奉了愚公移山的愚蠢精神)

    正方:我方认为愚公不愚,因为愚公移山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他对移山的过程和结果都作了考虑。

    反方:愚公是愚的,他有勇无谋,不识变通。他虽有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但他缺少灵活性,不思变通。倘若他当初选择的是搬家而不是移山,那他只需把家搬迁,易地而居,二山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又何劳子子孙孙都为愚公的愚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糟蹋了他们的一生。愚公!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三岁小孩;子孙之难,无穷匮也。

    师:辩论谁都说服不了谁,但从大家的观点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但还要知道变通,要用新的方法来完成愚公“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理想。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不能是愚蠢之“愚”,我们的精神应该像愚公一样的“愚”,那样我们个人和国家就大有希望了,正像歌中所唱。

    (同时歌词显示在大屏幕上: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对以上案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教师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利用歌曲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 B.从文本阅读教学,到口语交际教学,转换自如,展现了教师很好的课堂调控能力,体现了教师的课堂主体作用
    • C.辩论,不仅给学生各抒己见、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 D.辩论式教学,体现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开放式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