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5年中学教师资格《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预测试题(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人海河道的自然原因。(4分)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2)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4分)

    (3)指出河源地区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给河流带来的环境问题,列举一项应对措施。(4分)依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京津冀地区逐步淘汰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4)简述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及对改善大气质量的作用。(4分)

  2. 阅读以下关于“日本自然环境特征”教学过程设计,回答问题。

    1.导入:播放有关富士山、樱花、东京景色、和服、寿司的图片,引出课堂主题——衣、食、住、行聊日本。

    2.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事先安排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研究日本的衣、食、住、行,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汇报。

    (1)“衣”小组汇报:小组代表描述日本衣着特点,并分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小组问题:日本在哪里?

    (2)“食”小组汇报:小组代表描述日本饮食特点,并分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小组问题:日本人为什么爱吃海产?

    (3)“住”小组汇报:小组代表描述日本传统住房的特点,并分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小组问题: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4)“行”小组汇报:小组代表描述日本人爱去的地方、日本主要的交通特点,并分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

    小组问题:日本地形以什么为主?

    3.师生小结:归纳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指出了解国家自然环境的方法。

    问题:

    (1)分析点评上述教学过程设计,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0分)

    (2)结合材料,给出合适的教学建议。(10分)

  3. 阅读以下“西气东输”教学设计.回答问题。

    课前准备、创设情境:A、B两组学生分别展示上节课的作业——新疆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的资料(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工农业基础,等等)。

    导入新课:不同地区有很大的区域差异。例如,新疆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

    发现问题: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地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而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提出问题:为保证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有没有必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有。以“西气东输”为例)

    引导探究(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各小组代表上台指出“西气东输”的线路(A组主要指出新疆段:B组主要指出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段)。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是什么?人们把“西气东输”工程比作在西部地区的优势资源和东部地区的广阔市场之间,架起的一座让东西双赢的金桥.“西气东输”对输出地——西部地区和输入地——东部地区的区域发展有何影响?“西气东输”工程的输出地区、沿线地区、输入地区分别应该实行哪些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决问题、交流展示:A、B两组分别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新疆地区组和长江三角洲组各自推荐学生代表回答.小组其他成员给予补充,其他学生如有疑问可现场提问。

    总结:实施“西气东输”过程,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改善长江三角洲及沿线地区人民生活的质量,有效治理大气污染。这一项目的实施.为西部大开发、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对推动和加快新疆及其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问题:

    (1)点评上述教学设计中所运用的区域比较法。(10分)

    (2)地理教学中运用区域比较法应注意哪些方面?(10分)

  4. 简述地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12分)

  5. 绘制我国的“三横五纵”铁路线路图,标出主要的铁路枢纽,并说明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12分)

  6. 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查看材料

    • A.四川-水力资源
    • B.山东-气候资源
    • C.福建-耕地资源
    • D.黑龙江-矿产资源
  7.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完成24-25题。

    以某地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10000、8000、6000、4500,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                  查看材料

    • A.10000
    • B.8000
    • C.6000
    • D.4500
  8. 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查看材料

    • A.植株数量
    • B.总生物量
    • C.地上生物量
    • D.地下生物量
  9.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查看材料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10.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21-23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灌木植物

    1

    1.oo

    1.OO

    1.00

    1.00

    植株数量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121

    1.23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地上生物量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灌木植物

    1

    1.O1

    0.99

    0.98

    0.97

    地下生物量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                  查看材料

    •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11.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比2000年增11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完成19-20题。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查看材料

    •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 D.人均耕地减少
  12. 该现象会(  )。 查看材料

    • A.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
    • B.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 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
    • 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
  13. 甲地自然环境深受海洋影响,在河流水文特征方面表现为(  )。 查看材料

    • A.含沙量小、冰期短
    • B.流量稳定、水量丰富
    • C.水量丰富、落差小
    • D.流速缓慢、流量稳定
  14. 对有关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比重最大的是天然气
    • B.比重最大的是石油
    • C.煤炭占绝对优势
    • D.天然气比重高于煤炭比重
  15. 下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可知(  )。

    • A.城市空间形态呈放射状.多中心结构特征明显
    • B.传统与新兴工业并存的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 C.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 D.外来人口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其生活区位于城市新开发区
  16. 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读下图,完成16-17题。

    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寒流④暖流                  查看材料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17. 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耕地面积广
    • B.生产规模大
    • C.机械化水平高
    • D.人口较少
  18. 对地球圈层的主要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 A.大气圈是由不同类型的气体组成,干燥洁净
    • B.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
    • C.生物圈是各种类型的生物的总称,生机勃勃
    • D.岩石圈包含着整个地壳及上地幔,厚度不均
  19. 宁夏地理环境A南向北的变化体现了(  )。

    ①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

    ②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

    ③农耕区向游牧区过渡

    ④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过渡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20. 下图为“非洲部分区域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据图分析,影响甲、乙两地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异
    • B.地形的差异
    • C.白昼时间的差异
    • D.大气环流差异
  21. 该城市可能是(  )。 查看材料

    • A.乌鲁木齐
    • B.成都
    • C.北京
    • D.哈尔滨
  22.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某日“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9-10题。

    该地当天的地理环境最可能出现(  )。                  查看材料

    • A.白天多云夜间晴朗
    • B.夜间风力较大
    • C.大气逆辐射比较强
    • D.昼最短夜最长
  23. 下图示意北半球夏季4个气旋的移动路径。读图,回答第7-8题。

    气旋(  )。                  查看材料

    • A.①给南亚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
    • B.②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
    • C.③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 D.④生成于太平洋热带洋面
  24. 影响气旋④移动路径的主要是(  )。 查看材料

    • A.东南信风
    • B.副热带高压
    • C.极地东风
    • D.北赤道暖流
  25. 读下图。完成5-6题.

    图中甲洋流(  )。

    ①向北流②向南流

    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④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查看材料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26. 乙、丙两地所属的自然带分别是(  ). 查看材料

    • A.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
    • B.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 C.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
    • D.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带
  27. 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查看材料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28.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见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下图.完成3-4题。

    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  )。                  查看材料

    •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29. 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一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查看材料

    • A.气温、降水、蒸发
    • B.降水、蒸发、气温
    • C.降水、气温、蒸发
    • D.气温、蒸发、降水
  30. 风化壳厚度(  )。 查看材料

    •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