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临考突破卷(5)
-
某校语文老师对班级里犯错误的学生的处理办法是:犯了小错误,就给大家唱支歌,表示歉意;犯了大点的错误,就去做件好事,表示弥补;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就写一份“说明书”,说明当时的心理活动。
问题:你对这位老师如此“惩罚”学生有何感想?
-
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
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
问题: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
简述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
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
举例说明情绪的基本状态。
-
舒尔曼认为,专家教师应具有哪几个方面的专门知识?
-
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它的管理。
-
教学的任务是向学生灌输间接经验,而不需要学生自己去感受直接经验。
-
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独立完成作业。
-
教师劳动是个体性和集体性劳动的结合。
-
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
- A.课程目标
- B.课程内容
- C.课程结构
- D.课程理念
-
迁移的实质是( )过程。
- A.新旧经验的整合
- B.新旧知识的同化
- C.新旧知识的顺应
- D.新旧经验的重组
-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阶段性
- C.互补性
- D.差异性
-
提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与个别特质的心理学家是( )。
- A.卡特尔
- B.奥尔波特
- C.霍兰德
- D.斯坦伯格
-
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社会力量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 )。
- A.课外教育
- B.校外教育
- C.业余教育
- D.课外、校外教育
-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的分别是( )。
- A.个性的整体性和可塑性
- B.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 C.个性的稳定性和独特性
- D.个性的社会性和独特性
-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
- A.情感陶冶法
- B.榜样示范法
- C.实际锻炼法
- D.品德评价法
-
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
- A.国家课程
- B.显在课程
- C.核心课程
- D.学科课程
-
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
- A.线性关系
- B.U型关系
- C.倒U型关系
- D.平行关系
-
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辅导教师与受辅导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
- A.积极关注
- B.询问
- C.尊重
- D.真诚
-
学生受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它能够影响问题解决时的倾向性,这是( )。
- A.定势
- B.迁移作用
- C.动机状态
- D.变式
-
教学过程中的特殊性不表现在( )。
- A.间接性与简捷性
- B.交往性与实践性
- C.直观性与巩固性
- D.教育性与发展性
-
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是( )。
- A.有目的地培养人
- B.有专职教师
- C.有专门的教学场所
- D.有特定的教学对象
-
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美育”一词的是( )。
- A.蔡元培
- B.席勒
- C.王国维
- D.斯宾塞
-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认知能力?( )
- A.记忆力
- B.想象力
- C.推理能力
- D.操作能力
-
心理学应通过内省法探寻在不同刺激环境下心理的构成元素,主张这一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 )。
- A.构造主义心理学
- B.机能主义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行为主义心理学
-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 )对人的发展起影响作用。
- A.教育
- B.环境
- C.遗传
- D.主观努力
-
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哺乳动物”的相关知识,现在学习“鲸”,当教师告诉学生“鲸,,是一种哺乳动物时,学生很快就能知道“鲸”具有某些特点,这种学习是( )。
- A.上位学习
- B.下位学习
- C.并列结合学习
- D.命题学习
-
“人是因为哭了才发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才害怕”,这是( )的观点。
- A.情绪的外周理论
- B.情绪的丘脑理论
- C.情绪的认知理论
- D.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
布卢姆将认知目标按智力水平由低到高分为哪六个层次?( )
- A.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 B.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
- C.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 D.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
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倡“从做中学”的是( )。
- A.布鲁纳
- B.康德
- C.杜威
- D.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