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预测试卷(4)
- 
				
试述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互相转化的基本条件。
 - 
				
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包括改善心智功能、传授基本知识、有效的指导、提高迁移的意识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情境性教学。
 - 
				
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类型
 - 
				
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
 -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 
				
美国学者劳伊德?特朗普提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行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其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别教学占40%。目前,这种教学形式尚在实验学校中实验。
 -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 
				
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德育原则是( )
- A.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 B.疏导原则
 - C.因材施教原则
 - D.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 
				
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以后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还会采取先前的思维模式去解题,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
- A.原型启发
 - B.定势
 - C.迁移作用
 - D.功能固着
 
 -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称( )。
- A.智育
 - B.德育
 - C.教学
 - D.美育
 
 - 
				
教育可以( )民主。
- A.促进
 - B.干扰
 - C.决定
 - D.带来
 
 -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称( )。
- A.智育
 - B.德育
 - C.教学
 - D.美育
 
 -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之1"-1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 A.学生已有品德水平
 - 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
 - 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
 - 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
- A.知识的传授
 - B.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C.发展学生的能力
 - D.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
 
 - 
				
把两个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 A.分层教学
 - B.合作教学
 - C.小班教学
 - D.复式教学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 )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 A.教育
 - B.遗传
 - C.环境
 - D.主观能动性
 
 - 
				
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 )。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 A.《大教学论》
 - B.《学记》
 - C.《普通教育学》
 - D.《教育论》
 
 - 
				
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是( )。
- A.一般迁移
 - B.正迁移
 - C.垂直迁移
 - D.水平迁移
 
 -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些观点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
- A.教育无目的论
 - B.社会本位论
 - C.科学本位论
 - D.个人本位论
 
 - 
				
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叫作( )。
- A.锻炼法
 - B.陶冶法
 - C.鼓励法
 - D.示范法
 
 - 
				
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
- A.顺序性
 - B.阶段性
 - C.不平衡性
 - D.差异性
 
 -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是( )。
- A.没有关系的
 - B.不能转化的
 - C.可以转化的
 - D.没有区别的
 
 - 
				
“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 A.阶段性
 - B.顺序性
 - C.不平衡性
 - D.差异性
 
 -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 )。
- A.开发潜能
 - B.寻求发展
 - C.促进学习
 - D.个案辅导
 
 - 
				
乐曲《茉莉花》不论用哪种乐器演奏,我们都能识别出来,这种现象属于( )。
- A.知觉的选择性
 - B.知觉的恒常性
 - C.知觉的理解性
 - D.知觉的整体性
 
 - 
				
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初中阶段设置( )。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 B.以分科课程为主
 - C.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
 -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 
				
在英文阅读中遇到生词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而不是急于查字典。这体现了知觉的( )。
- A.整体性
 - B.理解性
 - C.选择性
 - D.恒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