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师资格证《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深度押密卷(3)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是某老师在备辛亥革命一课时,对辛亥革命思想基础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请在观察
案例后回答: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板书)
师:“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辛亥革命爆发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做了大量的思想宣传和动员工作,使民主革命的思想广泛传播,他们向西方学习,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同改良派论战,又一次掀起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必要性。
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并提出问题)三民主义是怎样提出来的?内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性质如何?
学生: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先生将其宗旨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其核心是民权主义。是当时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教师情景设置,把学生分为改良派和革命派,利用相关材料进行论战)
师:通过论战,使更多人冲破改良思想的束缚,投身革命,壮大了革命的力量。康有为、梁启超先生曾是戊戌变法的领袖、时代的弄潮儿,但在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的时候却成了历史发展的绊脚石。我们从康有为、梁启超先生的行动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学生:思想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
(1)该教师在讲解这一板块时运用的最典型、最特别的是哪种教学方法?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该教学方法的认识。(8分)
(2)你觉得该教师在对这一板块进行讲解时的情景设置是否恰当?请说明理由。(8分)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在学习“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教师先利用投影显示新闻片段:据俄罗斯新闻网2005年6月8日报道,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使俄罗斯最终告别了落后的农奴制。为了纪念这位沙皇在世界近代史上做出的巨大贡献,俄罗斯政府于2005年6月7日.在莫斯科红场旁边竖立起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在揭幕式上,市长卢日科夫说:“今年,俄罗斯人民有幸经历了本国历史上和文化界的一件大事,经过艺术家们的努力,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终于在莫斯科落成了。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全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阿列克谢二世在致辞中说:“亚历山大二世不仅使俄罗斯摆脱了农奴制的桎梏.同时在国内也十分重视教育兴国,创立了许多大学。”致辞后,阿列克谢二世亲自为塑像进行了东正教封圣并主持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追悼弥撒。
然后,教师引入新课:以上这则新闻告诉我们,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那么,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改革?为什么对俄国历史产生了如此重要的影响呢?让我们进入本专题的历史之中去寻求答案。
请对此课堂导入进行评价,并说明课堂导入的要求有哪些?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家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分开,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诉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这段材料可以体现出什么思想?(8分)
(2)如果将这段材料应用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节的教学,可以说明什么问题?(8分)
-
为什么说制定教学设计必须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情况?(10分)
-
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10分)
-
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
- 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
简述说课对高中历史教师及其教学活动的作用。(10分)
-
“这是一种朴素的共产主义思想,与基督教的平均主义和中国本土的乌托邦思想都是相一致的。”能体现上述特点的历史文献是( )。
- A.《天朝田亩制度》
- B.《海国图志》
- C.《孔子改制考》
- D.《国民党一大宣言》
-
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缫(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
- A.春秋战国时期
- B.两汉时期
- C.魏晋南北朝时期
- D.隋唐时期
-
1930年,美国通过了《斯姆特一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据此我们可以推测( )。
- A.美国的关税法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的伤害
- B.1913年一1938年期间经济全球化趋势被改变
- C.面对全球性危机,人类缺乏必要的合作认识
- D.经济实力的增长使得“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
-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
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
- A.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 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 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新课程不提倡的学习方式是( )。
- A.接受式
- B.理解式
- C.自主式
- D.合作与探究式
-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 A.“心外无物”
- B.“天地为万物之本”
-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
《1787年宪法》使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制发展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
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权益的要求
③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
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A.①④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
-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
“四十年前南湖景色,诸君齐聚济南阁。时过境迁成过往,忆想当年乾坤定。”此诗中的“四十年前”指什么重要事件?( )
- A.中共一大召开
- B.中共二大召开
- C.八七会议召开
- D.国共第一次合作
-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
《蒙娜丽莎》和《西斯廷圣母》两幅名画具有共同特点是( )。
①都突出女性美②都突出人性美
③都与宗教无关④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电子计算机和激光器都首先在苏联产生
- B.美、日、法、德、英、中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
- C.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 D.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其重要作用是什么?( )
- A.促成国共合作
- B.缓解当时紧张局势
- C.打击了国民党内部的阴谋
- D.有利于推动抗日运动
-
有学者认为:“民主德国(东德)加入‘经互会’,除经济上日益依附于苏联而外,在经济现代化发展方面还是取得某种‘双赢’的结果:资源匮乏的民主德国.能以少量的资金获得发展经济所迫切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其中绝大部分原料和能源来自苏联。”这表明( )。
- A.“经互会”是区域经济集团
- B.“经互会”阻碍了民主德国的经济现代化
- C.民主德国与“经互会”经济一体化
- D.“经互会”成员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经济互助
-
某村村主任二混子者也,变卖村里的50亩水田,村民获悉后,联合启用程序罢免村主任,保住了水田,这个事件反映了村民( )。
- A.可以随便罢免村官
- B.有较强的维权和民主意识
- C.不能盲目选村官
- D.目无领导,为所欲为
-
近代《申报》曾评述道:“这是华北战争以来的第一次胜利,也是国共宣布合作以后的第一个喜讯。我们的抗战是全面的持久的抗战。……不过,从这次晋北的初步进展中,我们却得到了一个深切的教训,那就是要保证抗战的胜利,政治工作必须和军事相配合,武力必须和民众相联络。”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①文中“第一次胜利”指台儿庄战役
②文中“初步进展”指平型关大捷
③报道实际上肯定了中共发动民众的策略
④报道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中国政府的抗战路线
-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④
-
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董仲舒主张“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据此推断董仲舒( )。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 B.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形象:“……普通农民大概一半是自耕农,一半兼做佃农。不管怎样,他和他的家人在相隔不远的三四块田地里劳动,带着锄头和镰刀来来回回,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这反映了自耕农( )。
- A.在经济上实现了男耕女织
- B.依赖于商品经济而存在
- C.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给。部分用于市场交换
- D.生活富裕祥和的真实状况
-
我国历史上有一段历史长时间抹之不去,留下的伤痛不仅仅是过去,更是现在,我们难以面对,一大批国宝流失,却出现在国外拍卖会上,文物是在哪一段时期流失最为严重?( )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
- D.甲午中日战争
-
有史学观点认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种史学观点是( )。
- A.全球史观
- B.唯物史观
- C.文明史观
- D.现代化史观
-
在2005年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的表述中最恰当的是( )。
- A.宗法制
- B.科举制
- C.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
- D.郡县制
-
《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北宋城市、坊不再严格分开
- B.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
- C.北宋城市经济比较发达
- D.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虚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