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师资格证《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深度押密卷(1)
-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课文摘录:
湖广总督林则徐等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泛滥的危害,请求禁烟。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剐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京师会馆最初出现于明初永乐年间.那时是一个安徽芜湖籍官员俞谟捐出自己的住宅,给在京的同乡官员作为聚会娱乐之所,也作为寄托乡情、相互劝励的场所。有些出现了官僚试子会馆的分化.即官僚试子会馆一分为二,有些官僚试子合为一体的会馆也确立了当考试时期试子优先的原则。
材料二
通讯设施的改进缩短了空间距离.开埠通商后,近代邮政渐次展开,中国的电报业也开始创设.电报等现代通讯工具让异地同乡会馆间有了联系通道。而报纸成为会馆表达政治态度的阵地。科举制度废除后,北京的许多会馆演变成同乡会,会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功能亦随之演替。有不少革命志士、文人学者纷纷借助于会馆,取得了他们从事自己事业的相对安稳的一席之地。孙中山先生等政治家时常到京城寻求同乡会馆的政治、财力乃至舆论的支持。京城的同乡会馆可以发动各地同乡会馆举行联合行动,敦促地方政府在清除政治积弊、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等方面有所作为。北洋时期许多省的会馆直接成为政治活动的集会地和演说地,并且对抑制西方侵略势力肆意践踏中国主权产生了积极影响。留日学生利用会馆,先培养省籍意识,再扩大为国家意识,对于推进中国社会的变革、自强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会馆创办刊物宣扬爱乡爱国情怀,鼓励同乡利用会馆这个平台凝聚力量,亦顺应了当时追求民主与自由的潮流。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王日根《论近代社会转型与京师会馆角色的演替》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会馆的主要功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会馆功能的演进及其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会馆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作用。(6分)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
生:随着世界性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师: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生:各国国情不同,要求在经济上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例如,发达国家希望以最低成本生产质量最好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希望既能够维护国家主权又能够发展经济,也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生: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生: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1)请对该教师的教法做出评析。(8分)
(2)结合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8分)
-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请完成以下关于改革的话题。
材料一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秦王扫六合》
材料三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日:“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3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关联?(3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哪一项改革内容?(3 Yt)
(4)材料三的措施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3分)
(5)试分析以上两次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4分)
-
简述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10分)
-
简述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作用。(10分)
-
简述历史教材和历史教科书间的关系。
-
“它认为社会的改良和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完全是人类自己的事情,并不是神的恩典。人需要通过自我能力的展现来完成历史。”这段话适用于解说( )。
- A.文艺复兴
- B.新航路开辟
- C.资产阶级革命
- D.工业革命
-
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该党赢得国会选举,但未能组阁,直接原因是( )。
- A.宋教仁遇刺身亡
- B.《临时约法》被废止
- C.国民党被解散
- D.军阀割据混战
-
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中,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法规定,国王所做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
- A.防止国王独断专行
- B.扩大议会的权力
- C.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
- D.扩大国王的行政权
-
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 )。
- A.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 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 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 D.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
-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 C.百姓皆重商轻农
-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
- A.国家权力的重心自国王转至议会
- 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 C.实现了从传统专制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制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 A.中央集权弱化
- B.流民问题严重
- C.土地兼并缓和
- D.自耕小农衰退
-
当今经济全球化是与知识经济,尤其是信息技术相适应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知识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 B.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 C.知识经济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 D.知识经济具有高失业、高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
-
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问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
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家舞台的事件是( )。
- A.亚非独立国家的万隆会议
- B.不结盟运动兴起
- C.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
- D.亚太结合组织建立
-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
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①行省制②州郡县制
③郡县制④道州县制
- A.①②③④
- B.③②④①
- C.③④②①
- D.②④①③
-
1937年。有学者在上海刊物《呐喊》发文指出:“我相信中国文化的优秀分子以前没有一个不是憎恶战争的,但是现在却没有一个不是讴歌抗战的。”这句话的背景是( )。
- A.五卅惨案
- B.四一二事变
- C.二七惨案
- D.八一三事变
-
明朝思想家李贽藐视礼法,在当时的思想界掀起了波澜。以下对其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否定儒家思想
- B.强调个性发展
- C.挑战正统思想
- D.批判理学虚伪
-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 )。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 D.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
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全国性抗战起点的是( )。
- A.卢沟桥事变
- B.淞沪会战
- C.九一八事变
- D.皖南事变
-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主要史实有( )。
①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
②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传入中国
③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传人中国
④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
⑤越南的占城稻传人中国
-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③④⑤
- C.①②③⑤
- D.①②③④
-
下列哪一个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丧失在日本海西海岸找出海口的机会?( )
- A.中俄《瑷珲条约》
- B.中俄《北京条约》
-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 D.中俄《改定条约》
-
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论文,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
- 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 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
- 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期秦国国力
-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其作品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
关于欧共体和欧佩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都是区域性的经济集团
- B.都有利于增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 C.都有效地遏制了一些大国对本地区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 D.都是西欧国家为恢复经济和持续发展而建立的
-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 B.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 D.中共八大召开
-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