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6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模拟试题(6)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研讨与练习三]

    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下面即其中的一段文字。试结合课文和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查看材料

  2.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查看材料

  3.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班固《苏武传》原文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查看材料

  4. 案例: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师: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情节“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熟悉?现在,正逢青梅时节,我们也来论论“英雄”。不过很抱歉,我没有准备酒。(生笑)请大家说说何谓英雄?

    生:有勇有谋。

    生:对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

    师:真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英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英雄首先要勇敢,勇于面对挫折,敢于担当责任。那么,美国作家海明威笔下的桑地亚哥老人算不算一位英雄呢?让我们来学习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小说《老人与海》。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同学们已经通过预习初步了解了小说的情节。现在大家每4人为一小组,从屏幕上选择一个任务进行合作学习。

    投影显示:

    1.讲一讲老人的故事。

    2.说一说老人的形象:桑地亚哥是一个怎样的老人?你是怎样感受到的?

    (教师巡回走动,询问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强调分析人物性格必须从细节入手)

    师:同学们的任务完成得怎样了?谁先来讲一讲老人的故事?

    生:老渔夫桑地亚哥捕到一条大马林鱼,在归航途中一次又一次遭遇鲨鱼的袭击。老人利用手中简单的武器与鲨鱼展开了搏斗。最终马林鱼被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精疲力尽地回到自己的茅棚。

    师:很简洁。很清晰。能不能具体讲述一下老人与鲨鱼的斗争经过?

    (生具体陈述)

    师:通过两位同学精彩的讲述,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小说的情节。下面我们重点来分析老人的形象。

    生:老人有两句话非常典型。“星鲨。来吧,星鲨”,“我要跟它们斗到死”,可以看出老人的勇敢和坚持不懈。

    师:你独具慧眼,同学们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两句话的语气。(生读)

    生:第一句有挑战的意味,第二句语气坚定。

    师(指定学生):你能不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鼓掌)

    生:老人为杀死鲨鱼而自责,说明他很善良。

    师:同学们读得真细致。下面我们来概括一下老人的形象。

    生:老人是“硬汉子”的典型代表,他有着刚毅顽强、机智勇敢、永不服输的性格特征。

    师:小说是怎样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用了哪些手法?

    生: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小说还花了一定笔墨描写鲨鱼。把这些段落找出来,体会一下这样写的目的。

    生:写鲨鱼的强大、凶猛、残忍是为了衬托老人的刚毅顽强。

    师:外貌描写也是小说塑造人物的常用手法之一,但是课文节选部分却没有写到老人的外貌,同学们能不能想象一下老人的外貌特征,并把它描述出来。三五句话或一句话都行。

    生:老人有一双深邃的眼睛,他的脸上布满皱纹,嘴边有一圈坚硬的胡茬。

    生:老人的脸上和身上应该布满伤痕,因为老人常年出海捕鱼,难免会受伤。

    师:同学们文思敏捷、想象丰富,对老人的形象的描述十分细致。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原著是怎样描写老人外貌的。

    投影显示:

    1.桑地亚哥瘦削憔悴,后颈满是皱纹,脸上长着疙瘩,但他的双眼像海水一样湛蓝,毫无沮丧之色。

    2.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3.这两个肩膀挺怪.人非常老迈了,肩膀却依然很强健,脖子也依然很壮实,而且当老人睡着了,脑袋向前耷拉着的时候,皱纹也不大明显了。

    师:写外貌贵在传神。“双眼像海水一样湛蓝”“愉快而不肯认输”,只此简洁两笔,人物乐观、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便跃然纸上,这就是画龙点睛之笔。老人乐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面对注定的失败,如此不屈不挠有意义吗?从第一条鲨鱼的出现,老人就意识到保住马林鱼的希望十分渺茫。我们可以看课本27页第2段。“他有坚强的决心,但是并不抱多大的希望。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后来老人拼得筋疲力尽,几近死亡,大马林鱼还是被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这样做值得吗?请大家就此展开讨论。

    (学生热烈讨论)

    生:我认为值得。虽然马林鱼最终被吃个精光,但老人至少曾经奋斗过,不像那些懦弱的人那样遇到困难就退缩。老人可以无悔了。

    生: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与其与鲨鱼做徒劳的搏斗,不如早点回家,休息好了再出海,说不定可以捕到更多的鱼。(全班轰笑)

    师:我觉得他说的有一定道理?有时候理智地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生:我也认为老人值得。虽然从结果来看他是一个失败者,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捍卫了人的尊严,展示了人的勇气和毅力,是一位精神上的胜利者:

    师:同学们想听听我的看法吗?我想说三句话。第一句话:过程远比结果重要。我们难道会因为生命的最终结局是死亡而放弃对生的追求吗?第二句话: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坚持,百分之一可能等于百分之百;放弃,百分之九十九也会等于百分之零。第三句话:这并非最终结局。无论面对怎样糟糕的局面,都要乐观、积极、自信,谁能说山穷水尽的后面不会是柳暗花明呢?(生鼓掌)

    师:学了这篇小说,同学们一定深受启发。下面请大家用凝练的语句写下学习本课后的感悟和启示。

    生:试着把困难和挫折当作一顿难吃的早餐,咽一咽总会吞下去的。记住,难吃的背后意味着营养。

    师:把困难和挫折当早餐吃掉,使我想起了毛主席的诗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有气魄!

    生:人生路,意踌躇。我们正走在一条充满荆棘和鲜花的道路上,拔开荆棘才能迎来鲜花。

    生:勇气,是梦想的帆;奋斗,是梦想的桨。带上勇气和奋斗,人生的大海,我不怕!(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诗意盎然而又豪气万丈,真美!建议大家把它记下来作为我们学习生活的座右铭。

    生:跟天斗,其乐无穷;跟地斗,其乐无穷;跟人斗,其乐无穷!(生笑)

    师:伟人啊。建议你把最后一句换成“跟困难斗,其乐无穷”.(学生意犹未尽)

    师:同学们还有许多话要说,看来小说《老人与海》确实是一部让人终身受益的好书,因为它给予我们太多太多的人生启示?最后,我把我从小说中摘录的部分精彩语句送给大家。

    投影显示:

    1.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

    2.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

    3.“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4.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5.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一

    师:愿同学们铭记这些闪烁着人类智慧和勇气光芒的精彩语句,并把它们化作直面人生、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

    问题:

    以上是某位教师教授《老人与海》一课的课堂实录,请认真阅读指出该教学片段的优缺点。

  5. 请指出本文的几处缺点,并进行适当点评。

    查看材料

  6. 案例:

    阅读下面一篇高考作文,完成后面的第题。

    成才校园招生广告

    请从第②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 查看材料

  7. 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入时教师先以冯骥才《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发问:“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很不协调的一对,但作者写得很美。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对夫妻美在何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缺陷美”。然后拿出维纳斯石膏塑像展示,以“探讨断臂的维纳斯到底美在何处”设疑,揭示课题。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 A.整个导入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 B.可看出教师对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很熟悉,善于拿捏导入角度
    • C.联系学生生活,于无疑处设疑,巧妙引入“缺陷美”,为揭题作铺垫
    • D.教师直接展示断臂雕像,开门见山入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 教学《失街亭》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找到“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马谡履历表

    1.出道.为刘备的败军煎茶熬汤,成功引见自己。当时仅二十几岁。

    2.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留遗言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3.公元223年,为诸葛亮献策,对孟获“但服 其心足矣”,才有“七擒七纵”的历史佳话。得诸葛亮赏识,升为参军。

    4.成功策划反间计,离间曹睿与司马懿君臣关系,愈得诸葛亮赏识。

    5.公元229年,失街亭,被斩。时年39岁。

    (材料二)诸葛亮出征将领表

    前督部——魏延:

    前军都督——张翼:

    牙门将——王平:

    后军领兵使——李恢,

    副将——吕义:

    兼管运粮左军领兵使——马岱,副将——廖化;

    右军领兵使——马忠:

    行中军师——刘琰;

    中监军——邓芝:

    中参军——马谡;

    前、左、右、后将军——袁琳、吴懿、高翔、吴班;

    前、左、右、后护军——许允、丁咸、刘敏、官雏;

    行参军——胡济、阎晏、爨习;

    丞相令史——董厥:

    帐前左右护卫使——关兴、张苞。

    对上述材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

    • A.引入资料恰当,能够引导学生“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
    • B.教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依据
    • C.由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马谡绝非等闲之辈,暗示他的失败仅从轻敌、大意、狂妄上去找原因不够透彻
    • D.两则材料的使用重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角度一致
  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的基本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

    • A.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
    • B.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够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 C.学生要从细节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 D.学生要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10.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从第二段中。你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烛之武呢?

    (请一个学生朗读这段中烛之武的语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该生声音响亮,声调平静)

    生:他有才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与责任感。

    师:对“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年轻时未被重用,受到了残酷的打击。心里长期积压着沉重的牢骚。

    师:是啊,才不尽其用,这么大的打击,让烛之武心里很是委屈,所以推辞了郑伯的请求。在回答中,他用了“也、犹、矣、也已”,使感情表达更为强烈。

    幻灯片显示资料文字:

    烛之武,考城人,年过七十,事郑国而为圉正(养马的官),三世不迁官……步履蹒跚。

    师:“圉正”是养马的官,当时作为三朝老臣的烛之武养马几十年,已经七十多岁。

    (学生们私下议论,感叹不已)

    师:请这位同学重新将刚才这段话再读一遍。(该生语速缓慢,声调低沉)

    (全班齐读一遍。感情表达很到位)

    师:烛之武最终还是丢掉私怨,去游说秦伯。对描写他出城的“夜”与“缒”两个字,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众):被包围,很危险。

    师:这时我们看到的又是一个怎样的烛之武呢?

    生(众):很勇敢,有爱国心。

    师:烛之武,年纪已七十多岁,还被绳子捆绑着从高高的城墙上放下,淹没于夜色,赶向敌营,这是怎样一颗勇敢与炽热的爱国心啊!

    以下选项对这段教学实录片段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段教学实录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分析烛之武形象特点”这一教学目标
    • B.在完成语意理解的基础上,从重读字词切入,再结合人物的生平分析人物形象的教学思路抓住了文本特点,深入浅出
    • C.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这段教学设计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借助语言还原事物本象的能力
    • D.教师采用一读、二读、三读的方式,层层推进,指导学生慢慢地读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11. 阅读下面口语交际教学的案例,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案例的教学目的是学习使用直接描述的方法表白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学习使用不同的间接方法进行表白和抒情。要求是参与者观察下面的一组照片,然后结对练习,从中选择一张进行描述,让你的同伴猜猜你在说哪一张。

    教师给予的必要提示是:描述时不要从第一张开始;描述时可采用直接描述和间接描述的方法(直接描述如:紧张、愤怒等。间接描述如:她很疲惫,好像睡着了);想一想两类方法中各有哪几种不同的方式。

    结对练习要求:你和你的同伴每人说一句话,为每张图配上一个不同的场景说明;可以利

    用不同情境之间的相似性来触发联想,即利用引起相同感受的不同情境的描述来引发听话人的联想,从而达到表白感受的目的;想象一下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她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然后通过对这些情境进行描述,就可以描述她的表情了。

    告诉你的同伴,哪一张照片里的情绪,是他(她)最常出现的,并请给出你的解释。只是,你可能需要对你的同伴在出现那种情绪时的表情、动作和常用语句等作出描述。至少用3分钟的时间,说说你现在的情绪如何。

    下列对上述案例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表白与抒情”是口语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言语形式,本案例围绕这一口语交际能力。以“为照片中的表情作描述”这一种方式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
    • B.本案例组织了“丰富的表情”这一训练素材,让学习者运用间接描述和直接描述的方法练习如何表白情绪,使活动目标针对性强,组织有序
    • C.案例中的照片属于“结构性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源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实现了真正的开放的想象、开放的表达
    • D.案例中的学生人情入境,在熟悉的表情的感召下,激发内在情感,对于语言的丰富性和情感性,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12. 学习诗歌《短歌行》,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诗表达的感情,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

    • A.掌握用典写作手法,提高赏析能力
    • B.通过关键句引导学生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
    • C.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词句的方法
    • D.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13. “找一些中国古典名曲,配乐朗诵这首诗,配乐时注意音乐和诗意的协调”,这是《琵琶行》一课的“研讨与练习”,对其设计意图分析恰当的是(  )。

    • A.提高学生体会诗句的艺术表现力
    • B.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 C.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 D.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14. 执教《将进酒》,教师这样导入: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出示课件)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了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读过的李白诗中有哪些与酒相关的诗句。

    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教师的导入语充满诗酒豪情,成功地把学生带入了诗境
    • B.让学生温故知新回忆学过的诗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 C.导人中出示课件是画蛇添足,完全没有起到引导作用
    • D.导入语符合教材特点和学情,可顺利过渡到新课教学
  15. 在执教完《中国建筑的特征》后,几位教师针对多媒体教学发出了以下感慨,他们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多媒体课件就是方便,用多媒体呈现板书,又方便,又快捷,以后再也不用写板书了
    • B.利用多媒体课件,我们既可以呈现文字,又可以插入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这对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器官,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是很有好处的
    • C.多媒体的功能真的很强大,它既能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又能渲染教学氛围,对教学重点的强调功能更是值得一提,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好好利用多媒体教学
    • D.我在给学生讲解《中国的建筑特征》时,帮学生链接了梁思成的生平、梁思成的建筑作品等资料,这对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真的很有帮助
  16. 在讲授高中第一册的《错误》一文时,老师问学生:诗中女子等待的心理如何,是否能模仿出当时人物的表情。当即点到一位女生回答,这位女生很好地回答了前一个问题,对于再现人物的表情.她显示出了她的从容与率真,她如实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没有诗中女子那样的经历.所以我无法模仿人物的表情,如果我经历过,我想我会的。”老师当场表扬了学生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精神,并指出不仅学习上要有这种诚实的学习态度,做人方面更应如此.还因自己没有顾及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出了这个难题向学生道歉。该老师并不因为学生没有模仿出人物的表情而遗憾,相反,他为这位学生的直率叫好,同学们也为老师敢于及时纠正自身失误的态度叫好。

    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再好的预演与预设,也无法预知出当时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
    • B.这位女生的坦率是正确的。因为文中女子那种在寂寞中等待、期盼亲人而不得相聚的惆怅、亲人久别的抑郁以及容颜的憔悴,又岂是不谙世事的十五六岁少女们所能再现出来的呢
    • C.如果这是一堂公开课,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预演,以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 D.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层层呵护,循循指导,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就会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17. 老师在讲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定语后置句,就举出以下例子请同学们分析。以下例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

    • A.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 B.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8. 某教材在节选了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并在其课文的背后补充了《元杂剧的折、锲子和本》,这一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

    • A.助读系统
    • B.选文系统
    • C.作业系统
    • D.知识系统
  19. 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备课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张老师:这一课我想用一课时完成。

    陈老师:我也是这样设想的。你的教学怎样设计呢?

    张老师:我想第一是复习新闻知识,第二是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让学生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第三是与学生共同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李老师:我想重点应落在“现实场景的再现”上。

    陈老师:“现实场景的再现”抓得很好,但我觉得还要注意“历史材料的运用”,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使作品增加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对上面几位老师的做法,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陈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侧重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
    • B.陈老师的做法关注学生在新闻阅读过程中精神的活动和生命的活动
    • C.张老师把新闻知识作为教学的引子,把阅读文本作为解释和印证新闻写作的范本,这种做法比较好
    • D.陈老师这样处理语言教学更实在
  20. 阅读有关合作学习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因具有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发学习动机、激活学生思维的优点,已经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于是有些教师就错误地以为合作学习使用得越多越好,课堂上合作学习到处可见。只要教师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开始分组合作学习。如在教授《宽容序言》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主要内容;二是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感受其形象特点,理解深层的含义。由于第一个问题比较浅显,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独立解决,根本不需要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反而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第二个问题学生大多能参与讨论,但在大组交流时只有一个小组的代表汇报,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可见参与讨论的学生并不多,讨论的质量也不高,这样的合作学习不要也罢。

    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教师应在理解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此学习方式
    • B.合作学习不是使用得越多越好,否则会流于形式
    • C.合作学习应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 D.教师只要加强过程性指导。学生的讨论过程就不会脱离文本的中心和重点
  21. 某选修教材设置了“语言的艺术”选读专题,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 A.新闻与传记
    • B.小说与戏剧
    • C.诗歌与散文
    • D.语言文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