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执教《将进酒》,教师这样导入: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出示课件)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了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读过的李白诗中有哪些与酒相关的诗句。

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教师的导入语充满诗酒豪情,成功地把学生带入了诗境
  • B.让学生温故知新回忆学过的诗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 C.导人中出示课件是画蛇添足,完全没有起到引导作用
  • D.导入语符合教材特点和学情,可顺利过渡到新课教学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研讨与练习三]

    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下面即其中的一段文字。试结合课文和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查看材料

  2.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查看材料

  3.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班固《苏武传》原文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查看材料

  4. 案例: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师: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情节“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熟悉?现在,正逢青梅时节,我们也来论论“英雄”。不过很抱歉,我没有准备酒。(生笑)请大家说说何谓英雄?

    生:有勇有谋。

    生:对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

    师:真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英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英雄首先要勇敢,勇于面对挫折,敢于担当责任。那么,美国作家海明威笔下的桑地亚哥老人算不算一位英雄呢?让我们来学习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小说《老人与海》。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同学们已经通过预习初步了解了小说的情节。现在大家每4人为一小组,从屏幕上选择一个任务进行合作学习。

    投影显示:

    1.讲一讲老人的故事。

    2.说一说老人的形象:桑地亚哥是一个怎样的老人?你是怎样感受到的?

    (教师巡回走动,询问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强调分析人物性格必须从细节入手)

    师:同学们的任务完成得怎样了?谁先来讲一讲老人的故事?

    生:老渔夫桑地亚哥捕到一条大马林鱼,在归航途中一次又一次遭遇鲨鱼的袭击。老人利用手中简单的武器与鲨鱼展开了搏斗。最终马林鱼被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精疲力尽地回到自己的茅棚。

    师:很简洁。很清晰。能不能具体讲述一下老人与鲨鱼的斗争经过?

    (生具体陈述)

    师:通过两位同学精彩的讲述,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小说的情节。下面我们重点来分析老人的形象。

    生:老人有两句话非常典型。“星鲨。来吧,星鲨”,“我要跟它们斗到死”,可以看出老人的勇敢和坚持不懈。

    师:你独具慧眼,同学们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两句话的语气。(生读)

    生:第一句有挑战的意味,第二句语气坚定。

    师(指定学生):你能不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鼓掌)

    生:老人为杀死鲨鱼而自责,说明他很善良。

    师:同学们读得真细致。下面我们来概括一下老人的形象。

    生:老人是“硬汉子”的典型代表,他有着刚毅顽强、机智勇敢、永不服输的性格特征。

    师:小说是怎样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用了哪些手法?

    生: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小说还花了一定笔墨描写鲨鱼。把这些段落找出来,体会一下这样写的目的。

    生:写鲨鱼的强大、凶猛、残忍是为了衬托老人的刚毅顽强。

    师:外貌描写也是小说塑造人物的常用手法之一,但是课文节选部分却没有写到老人的外貌,同学们能不能想象一下老人的外貌特征,并把它描述出来。三五句话或一句话都行。

    生:老人有一双深邃的眼睛,他的脸上布满皱纹,嘴边有一圈坚硬的胡茬。

    生:老人的脸上和身上应该布满伤痕,因为老人常年出海捕鱼,难免会受伤。

    师:同学们文思敏捷、想象丰富,对老人的形象的描述十分细致。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原著是怎样描写老人外貌的。

    投影显示:

    1.桑地亚哥瘦削憔悴,后颈满是皱纹,脸上长着疙瘩,但他的双眼像海水一样湛蓝,毫无沮丧之色。

    2.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3.这两个肩膀挺怪.人非常老迈了,肩膀却依然很强健,脖子也依然很壮实,而且当老人睡着了,脑袋向前耷拉着的时候,皱纹也不大明显了。

    师:写外貌贵在传神。“双眼像海水一样湛蓝”“愉快而不肯认输”,只此简洁两笔,人物乐观、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便跃然纸上,这就是画龙点睛之笔。老人乐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面对注定的失败,如此不屈不挠有意义吗?从第一条鲨鱼的出现,老人就意识到保住马林鱼的希望十分渺茫。我们可以看课本27页第2段。“他有坚强的决心,但是并不抱多大的希望。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后来老人拼得筋疲力尽,几近死亡,大马林鱼还是被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这样做值得吗?请大家就此展开讨论。

    (学生热烈讨论)

    生:我认为值得。虽然马林鱼最终被吃个精光,但老人至少曾经奋斗过,不像那些懦弱的人那样遇到困难就退缩。老人可以无悔了。

    生: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与其与鲨鱼做徒劳的搏斗,不如早点回家,休息好了再出海,说不定可以捕到更多的鱼。(全班轰笑)

    师:我觉得他说的有一定道理?有时候理智地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生:我也认为老人值得。虽然从结果来看他是一个失败者,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捍卫了人的尊严,展示了人的勇气和毅力,是一位精神上的胜利者:

    师:同学们想听听我的看法吗?我想说三句话。第一句话:过程远比结果重要。我们难道会因为生命的最终结局是死亡而放弃对生的追求吗?第二句话: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坚持,百分之一可能等于百分之百;放弃,百分之九十九也会等于百分之零。第三句话:这并非最终结局。无论面对怎样糟糕的局面,都要乐观、积极、自信,谁能说山穷水尽的后面不会是柳暗花明呢?(生鼓掌)

    师:学了这篇小说,同学们一定深受启发。下面请大家用凝练的语句写下学习本课后的感悟和启示。

    生:试着把困难和挫折当作一顿难吃的早餐,咽一咽总会吞下去的。记住,难吃的背后意味着营养。

    师:把困难和挫折当早餐吃掉,使我想起了毛主席的诗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有气魄!

    生:人生路,意踌躇。我们正走在一条充满荆棘和鲜花的道路上,拔开荆棘才能迎来鲜花。

    生:勇气,是梦想的帆;奋斗,是梦想的桨。带上勇气和奋斗,人生的大海,我不怕!(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诗意盎然而又豪气万丈,真美!建议大家把它记下来作为我们学习生活的座右铭。

    生:跟天斗,其乐无穷;跟地斗,其乐无穷;跟人斗,其乐无穷!(生笑)

    师:伟人啊。建议你把最后一句换成“跟困难斗,其乐无穷”.(学生意犹未尽)

    师:同学们还有许多话要说,看来小说《老人与海》确实是一部让人终身受益的好书,因为它给予我们太多太多的人生启示?最后,我把我从小说中摘录的部分精彩语句送给大家。

    投影显示:

    1.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

    2.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

    3.“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4.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5.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一

    师:愿同学们铭记这些闪烁着人类智慧和勇气光芒的精彩语句,并把它们化作直面人生、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

    问题:

    以上是某位教师教授《老人与海》一课的课堂实录,请认真阅读指出该教学片段的优缺点。

  5. 请指出本文的几处缺点,并进行适当点评。

    查看材料

  6. 案例:

    阅读下面一篇高考作文,完成后面的第题。

    成才校园招生广告

    请从第②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 查看材料

  7. 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入时教师先以冯骥才《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发问:“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很不协调的一对,但作者写得很美。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对夫妻美在何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缺陷美”。然后拿出维纳斯石膏塑像展示,以“探讨断臂的维纳斯到底美在何处”设疑,揭示课题。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 A.整个导入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 B.可看出教师对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很熟悉,善于拿捏导入角度
    • C.联系学生生活,于无疑处设疑,巧妙引入“缺陷美”,为揭题作铺垫
    • D.教师直接展示断臂雕像,开门见山入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 教学《失街亭》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找到“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马谡履历表

    1.出道.为刘备的败军煎茶熬汤,成功引见自己。当时仅二十几岁。

    2.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留遗言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3.公元223年,为诸葛亮献策,对孟获“但服 其心足矣”,才有“七擒七纵”的历史佳话。得诸葛亮赏识,升为参军。

    4.成功策划反间计,离间曹睿与司马懿君臣关系,愈得诸葛亮赏识。

    5.公元229年,失街亭,被斩。时年39岁。

    (材料二)诸葛亮出征将领表

    前督部——魏延:

    前军都督——张翼:

    牙门将——王平:

    后军领兵使——李恢,

    副将——吕义:

    兼管运粮左军领兵使——马岱,副将——廖化;

    右军领兵使——马忠:

    行中军师——刘琰;

    中监军——邓芝:

    中参军——马谡;

    前、左、右、后将军——袁琳、吴懿、高翔、吴班;

    前、左、右、后护军——许允、丁咸、刘敏、官雏;

    行参军——胡济、阎晏、爨习;

    丞相令史——董厥:

    帐前左右护卫使——关兴、张苞。

    对上述材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

    • A.引入资料恰当,能够引导学生“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
    • B.教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依据
    • C.由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马谡绝非等闲之辈,暗示他的失败仅从轻敌、大意、狂妄上去找原因不够透彻
    • D.两则材料的使用重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角度一致
  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的基本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

    • A.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
    • B.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够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 C.学生要从细节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 D.学生要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10.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从第二段中。你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烛之武呢?

    (请一个学生朗读这段中烛之武的语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该生声音响亮,声调平静)

    生:他有才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与责任感。

    师:对“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年轻时未被重用,受到了残酷的打击。心里长期积压着沉重的牢骚。

    师:是啊,才不尽其用,这么大的打击,让烛之武心里很是委屈,所以推辞了郑伯的请求。在回答中,他用了“也、犹、矣、也已”,使感情表达更为强烈。

    幻灯片显示资料文字:

    烛之武,考城人,年过七十,事郑国而为圉正(养马的官),三世不迁官……步履蹒跚。

    师:“圉正”是养马的官,当时作为三朝老臣的烛之武养马几十年,已经七十多岁。

    (学生们私下议论,感叹不已)

    师:请这位同学重新将刚才这段话再读一遍。(该生语速缓慢,声调低沉)

    (全班齐读一遍。感情表达很到位)

    师:烛之武最终还是丢掉私怨,去游说秦伯。对描写他出城的“夜”与“缒”两个字,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众):被包围,很危险。

    师:这时我们看到的又是一个怎样的烛之武呢?

    生(众):很勇敢,有爱国心。

    师:烛之武,年纪已七十多岁,还被绳子捆绑着从高高的城墙上放下,淹没于夜色,赶向敌营,这是怎样一颗勇敢与炽热的爱国心啊!

    以下选项对这段教学实录片段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段教学实录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分析烛之武形象特点”这一教学目标
    • B.在完成语意理解的基础上,从重读字词切入,再结合人物的生平分析人物形象的教学思路抓住了文本特点,深入浅出
    • C.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这段教学设计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借助语言还原事物本象的能力
    • D.教师采用一读、二读、三读的方式,层层推进,指导学生慢慢地读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是课堂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