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3年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考前预测试卷七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一位教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学到“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题目为“你更喜欢谁”的辩论。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情绪高涨,“花生派”和“桃子石榴派”针锋相对,结果“不但对别人有用,而且讲体面”的观点占了上风,“花生派”的神情甚是尴尬。

    请谈谈你对以上教学片段的看法。

  2. 下面这篇文章是一个五年级学生所写的日记,请仔细阅读这篇习作,然后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买菜

    今天,我想吃西红柿鸡蛋汤和炒芦号。于是我对婆婆说:“婆婆,你给我几块钱,让我去买菜吧。”

    我拿着钱,骑着自行车来到兰园菜场,啊!这里的人真多呀,人们川流不息。我使出吃奶的劲儿从人群中挤到前面,终于找到了卖芦号的滩位,这芦号又长又粗,摊位前几满了人。我灵机一动:先去买西红柿再去买芦号。于是,我来到卖西红柿的地方,卖西红柿的阿姨一看到我就笑眯眯地问:“小朋友,你要点什么?”我答道:“来三个西红柿!”“好嘞!”阿姨精心挑选了三个又大又红的西红柿装进袋子里,接着称了称,然后递给我,说:“一共三元五角。”我付了五元,她找给我一张崭新的一元纸币和一枚硬币。我回到卖芦号的摊位,这时已经走了好几个人。我站在队伍的后面,等呀等呀,终于轮到我了。我急切地跑过去,说:“来半斤芦号。”这位叔叔熟练而迅速地把芦号放进袋子,说:“两块钱。”我接过袋子,付了钱,说了声“THANKS”就跑出去把菜放进篮子,骑车回家了。

    回到家,家长都夸我能干,我听了心里乐滋滋的。

    (1)对这篇习作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10分)

    (2)为这篇习作写一则简短的评语。(6分)

  3. 请简要概述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5分)

  4. 简述“风吹雨”的含义。(2分)

  5. 根据以下古诗,回答下列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僵卧孤村”,处境本来寂寞凄凉,但诗人并“不自哀”这是为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向敏中是符离县令向踽之子,从小被父亲严格教诲,成年后,胸有大志,甘于清贫,刻苦学习,后应试中举

    B.向敏中为官廉洁,不入浊流,太宗欲委以大任,有人控告他与贪官皇甫侃有牵连,经查证,纯属无中生有

    C.向敏中富于谋略,得知有禁军士兵想趁傩会作乱,他将计就计,部署士兵埋伏在廊下的幕布中,伺机将傩人一网打尽

    D.向敏中被任命为仆射,接待翰林学士李宗谔时,心知他是皇帝派来特意道贺的,连声诺诺,更显对皇恩的感激之情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3分)

    (2)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3分)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向敏中“有才略”的一组是(  )。(2分)

    ①能刻厉自立,有大志

    ②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

    ③按实,尝有书及门

    ④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

    ⑤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

    ⑥敏中谢客,门阑寂然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以贿败君子不以言举人

    B.先驰骋于中门外徘徊于斗牛之间

    C.卿往观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宗谔与其亲径入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10.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父璃,仕汉符离令。性严毅,惟敏中一子,躬自教督,不假颜色。尝谓其母日:“大吾门者,此儿也。”及冠,继丁内外忧,能刻厉自立,有大志,不屑贫窭。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任右赞善大夫,后命为枢密直学士。

    时通进、银台司主出纳书奏,领于枢密院,颇多壅遏,或至漏失。敏中具奏其事,恐远方有失事机,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诏命敏中与咏领其局。太宗欲大任敏中,当途者忌之。会有言敏中在法寺时,皇甫侃监无为军榷务①,以贿败,发书历诣朝贵求为末减,敏中亦受之。事下御史,按实,尝有书及门,敏中睹其名,不启封遣去。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驰驿掘得,封题如故。太宗大惊异。时西北用兵枢机之任专主谋议敏中明辨有才略,遏事敏速。

    真宗即位,命敏中为部延路缘边安抚使,俄还京兆。是冬,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会大傩。有告禁卒欲倚傩为乱者,敏中密使麾兵被甲伏庑下幕中。明日,尽召宾僚兵官,置酒纵阅,无一人预知者。命傩入,先驰骋于中门外,后召至阶,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果各怀短刃,即席斩焉。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张乐宴饮,坐客皆股栗,边藩遂安。

    天禧初,进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是日,翰林学士李宗谔当对,帝曰:“朕自即位,未尝除仆射,今命敏中,此殊命也,敏中应甚喜。”又日:“敏中今日贺客必多,卿往观之,勿言朕意也。”宗谔既至,敏中谢客,门阑寂然。宗谔与其亲径入。徐贺日:“今日闻降麻⑦,士大夫莫不欢慰相庆。”敏中但唯唯。又曰:“自上即位,未尝除端揆③,非勋德隆重,眷倚殊越,何以至此。”敏中复唯唯。又历陈前世为仆射者勋德礼命之重,敏中亦唯唯,卒无一言。既退,使人问庖中,今日有亲宾饮宴否,亦无一人。明日,具以所见对。帝日:“向敏中大耐官职。”

    (节选自《宋史·向敏中传》)

    [注]①榷务:宋设立的管理贸易和税收的机构。②降麻:唐宋任免将相。③端揆,指相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及冠,继丁内外忧忧:忧愁

    B.请别置局,命官专莅别:另外

    C.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屏:隐藏

    D.向敏中大耐官职耐:胜任

  11. 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语句。(3分)

    天空呈现出纯净的橘红色,在这橘红色之中,正含着一枚浑圆、宁静、深红如浆果的夕阳。

  1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第①段可以看出,清晨诵读成了“我”的习惯,“我”在诵读中陶醉于优美的节奏与韵律、美妙与精彩,把诵读当做莫大的精神享受

    B.第⑤段写“我”一直记得“父亲的脸上挂着稀有的笑意”,这写出父亲见“我”读书如此投入和沉迷,内心感到十分欣慰

    C.第⑦段末尾写父亲的“惊讶和静默”。他惊讶的是“我”竟躲到芦苇丛中读书;他静默的是因为“我”听不见他的呼唤而十分恼怒以至于无语

    D.第⑩段开头的“透支”一词,表明父亲为了家庭、为了“我”付出了过多的精力,这既体现了深厚的父爱,也包含着“我”的痛惜之情

  13. 第②段作者说:“当年爱上诵读只为父亲。”这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作概括。(3分)

  14. 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义。(2分)

    为此,我愿意永远是那个清晨出发,用诵读叫醒太阳的人。

  15. 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请你另选一种事物,也用此方法仿写一段,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4分)

  16.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诵读叫醒太阳

    ①虽已不是莘莘学子,可每日清晨,仍爱好卷书诵读。"-3我耽于汉字的节奏与韵律,耽于文句的美妙与精彩,唇齿相扣,声音如青云出岫,一股清朗之气便油然而生,顿觉世间最大的享受莫过于此。

    ②当年爱上诵读只为父亲。

    ③那时父亲常常外出打工,总选择在清晨出发。他的清晨是勤勉的。父亲只喜欢好读书的孩子。他对我训诫很多,其中一句几乎是我和他之间永远不会停止的脉动:一日之计在于晨。父亲身体力行的结果,就是我天蒙蒙亮就卷书诵读。小河边,芦苇地,田埂上;从黎明读到太阳出来,从喑哑读到声音嘹亮,从迷糊读到神清气爽。清晨诵读是对父亲的礼赞,诵读让父亲安心地一次次出征。

    ④记得那回年根,天下大雪不能出门。我便站在西院廊檐下诵读。父亲一早起来扫雪,他扫了门前扫屋后,最后迟迟疑疑来到院子里。父亲悄无声息地扫着,一下一下,提着气儿,生怕动静大了干扰我读书。我只得用足力气,提高嗓门,以示我的投入和沉迷。尽管如此,父亲只扫到我身后五步远就停住了。直到我收起书回屋,他才接着去扫那堆雪。

    ⑤打那以后,每次晨读我都会想起那场雪,想起干活利落的父亲小心翼翼提着气儿扫雪的样子。我记得那个早晨,除了朗朗书声外,世界异样地寂静,父亲的脸上挂着稀有的笑意。

    ⑥初中以后,学习任务重了。诵读不仅在清晨进行,每天黄昏,或者星期天的下午,只要有空,我就会拿着书出去,到野地里,找一块无人的草坡,坐下来,静静地享受阅读。那时,我在那样的地方,读书之专注之投入——真的忘记了一切。一个下午背完一本书,手指在地上掘出一个深坑都不知道。

    ⑦一个午后,时间尚早,趁着父亲休息,我拿着课本悄悄去了河边,钻进了密不透风的芦苇丛,大声诵读起来。书越读越薄,我决心背下它。想不到父亲四处找我,他去了所有僻静的地方,我沉浸在诵读中,当然听不见他的呼唤。父亲越找越焦急,当他最后拨开重重的芦苇冲到我面前时,我由于太专心,竞吓得失声尖叫。父亲本想训斥我的话化成惊讶和静默。

    ⑧他不知道,找个僻静的地方高声诵读已经成了我学习的秘籍。不仅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数学,我都用这样的方式诵读着。

    ⑨最难忘的是那个春夏之交的傍晚。当时正处于高考复习的紧张阶段。那天,在麦浪沙沙作响的原野深处,我埋下身子,朗声诵读。等我把带去的所有复*-7资料全部装进脑子,背得滚瓜烂熟,这才起身回去。

    ⑩黄昏走到了温柔的尽头,麦地均匀地呼吸着,麦浪不再起伏,好像大地和一切都作好了准备,迎接夜的来临。大自然吞吐着神秘而幽深的气息。我带着劳动者沉甸甸的疲惫与满足走在浅黄的麦地中间。蓦然回首,我看到无垠的淡黄色的麦田上方,天空呈现出纯净的橘红____

    色,在这橘红色之中,正含着一枚浑圆、宁静、深红如浆果的夕阳。

    ⑾眨眼间,这幅画就消失了,世间恢复了常态,我已经迈着轻盈的步伐回到学校了。之于我,那枚浑圆的夕阳似乎是一个美丽而又笃定的句号,它给了我答案,安慰了茫然、刻苦又不安的18岁。那一刻,我似乎告别了所有的忐忑,完全有理由相信前途的美好和光明。

    ⑿诵读让我顺利地走进了大学,而且是父亲理想中的中文系,我终于可以一辈子朗读和研习心爱的语文了。

    ⒀未曾想父亲因为透支太多,竟匆匆离世。换他一生,赢来的这份幸福,怎能不小心享用?为此,我愿意永远是那个清晨出发,用诵读叫醒太阳的人。

    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我”学生时代有关诵读的几件事,填写下表。(4分)

    序号时间地点事情
    (1)       西院廊檐下“我”用足气力诵读,父亲提着气儿扫雪
    (2)一个午后河边芦苇丛中       ,       
    (3)春夏之交的傍晚       “我”朗声诵读复习资料,“我”欣赏到麦地美景

  17. 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3分)

    相同:______

    不同:______

  18.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______。

    (2)写落叶似乎是为女孩“伴奏”,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__。

    (3)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意在表明______。

  19.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闲读梧桐

    余秋雨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橡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竞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睛。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______(不超过10个字);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______。(4分)

  20. 简述我国小学语文课程的产生和发展。(6分)

  21.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仰慕 凛冽 鞠躬尽瘁 一代天娇
    • B.阴诲 嬉闹 眼花潦乱 夜色苍茫
    • C.取缔 笼罩 重峦叠嶂 抑扬顿挫
    • D.迁徙 羁拌 脍炙人口 锋芒毕露
  22. 简析《神曲》的艺术特征。

  23.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
    • B.
    • C.
    • D.
  24. 下列学习策略中,属于组织策略的是(  )。

    • A.画线
    • B.记笔记
    • C.列提纲
    • D.记忆术
  25.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

    • A.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 B.热爱学生
    • C.团结协作
    • D.以身作则
  26. 柏拉图最终的培养目标是(  )。

    • A.武士
    • B.士农工商
    • C.哲学王
    • D.公民
  27.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 B.
    • C.
    • D.
  28.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 B.
    • C.
    • D.
  29.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是说(  )。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30. “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

    • A.陈琳
    • B.曹植
    • C.曹丕
    • D.王粲
  31. 对二重复句层次划分及分句间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倘若李健能够成功地横渡这个海峡,②就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③也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

    • A.①
    • B.②
    • C.
    • D.③    假设 并列
    • E.①
    • F.
    • G.②
    • H.③    假设 递进    ①    ②    ③    假设 并列    ①    ②    ③    假设 递进
  32. 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嫦娥二号”航天飞行器在圆满完成了探月任务后,飞离月球,开始新的宇宙探测之旅
    • B.食品是否安全,是人们身体健康的基本保障,所以,食品生产企业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 C.在世人的广泛关注下,“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终于如期成功举办了
    • D.为让市民及时了解更多更新的信息,南京市在网络上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微博城市广场
  33. 下列语境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熬:忍受,艰苦支持
    • B.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凡人:平常的人
    • C.有一天,天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 D.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中酝酿。酝酿: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3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宫城县市民佐藤先生舍己救人的义举,让获救的中国研修生耿耿于怀,一生难忘
    • B.湖光岩的湖光山色,在漾漾细雨中,隐隐约约,美如仙境,引人人胜
    • C.易中天老师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 D.网球选手李娜从小就有自命不凡的理想,这激励着她不断突破自己,成为亚洲网坛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