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综合》考前预测试卷一
-
简述素质教育的本质与特征。
-
__________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__________”。这个学制体现的是张之洞“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
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
-
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在__________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__________活动。
-
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两个,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
-
智育的任务:(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___________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__________。
-
宋代以后,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认识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人格尊严和社会权利上都是平等的,应尽量尊重、信赖学生,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__________原则对班主任工作的要求。
-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问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__________。
-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而且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__________。
-
__________首次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
测量和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__________,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否则所得数据或结果毫无实际价值。
-
从影响形式看,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具有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
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__________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__________,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
教育目的由四个层级构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
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实质,在于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和__________。
-
学习化学中锂、钠、钾等金属元素概念时,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是__________迁移。
-
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一般包括直接记忆和__________记忆两种成分。
-
1868年,俄国著名教育家__________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心理学的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由此,他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
__________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
一个学生想参加六级英语考试,但又害怕考试失败;想加入某个学生社团组织,却又担心耽误时间太多,影响学习;想在课余时间应聘某公司的业务促销员挣钱,但又抹不开面子,这时他面临__________。
-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
- A.准备好问题
- B.准备好谈话计划
- C.提出的问题难度适中
- D.善于启发诱导
-
弗洛伊德把人格看做是一个由本我、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心理结构组成的动力系统。
-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有( )。
- A.自发性
- B.群体性
- C.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 D.成员的数量固定
-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 )。
- A.专业理想的建立
- B.专业知识的拓展
- C.专业能力的发展
- D.专业自我的形成
-
提高班级活动的实效,具体是指( )。
- A.尽量抓紧活动的时间
- B.多让同学们发表心得体会
- C.活动类型丰富、形式多样
- D.活动主题要贴近生活
-
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 )。
- A.怎样骑车
- B.字词
- C.时间
- D.观念
-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 )。
- A.认识成分
- B.意识成分
- C.情感成分
- D.意志成分
-
教师应当处理好许多人际关系,这些关系包括( )。
- A.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 B.教师与教师的关系
- C.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 D.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
-
以下属于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有( )。
- A.高效性
- B.循序渐进性
- C.实践性强
- D.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
下列属于师生关系功能的是( )。
- A.教育功能
- B.激励功能
- C.评价功能
- D.调控功能
-
被称为教育史上三大里程碑的著作为( )。
- A.《理想国》
- B.《爱弥儿》
- C.《教育漫话》
- D.《民主主义与教育》
-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 )批准。
- A.学校
- B.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 C.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 D.市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
班级中能力强的同学常常聚在一起,而能力差的同学则组成另一群体,影响他们结为同伴群体的因素是( )。
- A.补偿性
- B.接近性
- C.相似性
- D.吸引性
-
我国教育立法的体制是( )的。
- A.一元
- B.二元
- C.多元
- D.一元二级多层次型
-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 )。
- A.自我评价和外来评价
- B.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
- C.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 D.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
-
下列不属于班主任了解学生经常采用的方法的是( )。
- A.观察法
- B.谈话法
- C.调查访问
- D.个案研究法
-
( )的人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情绪兴奋性高,但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以自我克制。
- A.胆汁质
- B.多血质
- C.黏液质
- D.抑郁质
-
( )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 A.强化法
- B.代币奖励法
- C.行为塑造法
- D.示范法
-
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角色。
- A.授业、解惑者
- B.示范者
- C.管理者
- D.朋友
-
下面关于教育法规体系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教育法规体系的纵向结构,即教育法规的表现形式
- B.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形式的教育法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 C.《教育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法,奠定了我国教育制度的基础
- D.学位法以高等教育为调整对象,涵盖大学专、本科,研究生教育以及非学历高等教育
-
通过列提纲或利用图形整合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学习策略是( )。
- A.复述策略
- B.精细加工策略
- C.组织策略
- D.资源管理策略
-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的规律。
- A.顺序性
- B.阶段性
- C.差异性
- D.不平衡性
-
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的教育家是( )。
- A.赫尔巴特
- B.杜威
- C.凯洛夫
- D.夸美纽斯
-
下列各物体不属于教育传播媒体的是( )。
- A.习题集
- B.录像带
- C.教室环境
- D.教科书
-
( )的《师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
- A.董仲舒
- B.柳宗元
- C.韩愈
- D.王安石
-
PowerPoint演示文档的扩展名是( )。
- A.ppt
- B.pwt
- C.xsl
- D.Doc
-
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互补性
- C.差异性
- D.阶段性
-
( )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 A.柏拉图
- B.华生
- C.洛克
- D.孔子
-
以下不属于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是( )。
- A.说理教育法
- B.激励法
- C.榜样示范法
- D.惩戒法
-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 )作用。
- A.引导
- B.主导
- C.辅助
- D.顾问
-
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 )。
- A.幼儿期
- B.童年期
- C.少年期
- D.青春期
-
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形式是( )。
- A.群众性活动
- B.小组活动
- C.个人活动
- D.团队活动
-
不属于学习者分析的内容是( )。
- A.一般特征分析
- B.学习风格分析
- C.初始能力分析
- D.教学目标分析
-
一篇课文,如果记忆20次能够达到背熟,那么如果要想达到最佳的学习程度,应该记忆多少次?( )
- A.20
- B.25
- C.30
- D.40
-
下列( )不属于影响教师教育机智的因素。
- A.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
- B.教师的威信
- C.教师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
- D.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经验的积累
-
按照自我意识发展理论,生理自我成熟的年龄是( )。
- A.7岁
- B.3岁
- C.12岁
- D.18岁
-
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有利于训练学生的( )。
- A.群体意识
- B.社交能力
- C.自我教育能力
- D.合作能力
-
会讲法语的人学习德语,学得比其他人快,这是属于( )。
- A.纵向迁移
- B.负迁移
- C.正迁移
- D.逆向迁移
-
下列不属于学生申诉制度的被申诉人的是( )。
- A.学校
- B.学校教师
- C.学生家长
- D.学校工作人员
-
一般来说,学校组织的报告、讲座、集会、比赛、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都具有课外活动形式的( )。
- A.群体性
- B.小组性
- C.个人性
- D.团体性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的素质,( )。
- A.保护学生权益
- B.保护教师权益
- C.保证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 D.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