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押题试卷(四)
-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抱怨: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简直长了一副驴肝肺!(一位母亲)
现今的学生是一茬不如一茬,竟敢在课堂上和我顶牛!(一位教师)
老家伙们真是吃饱撑的,我又碍着他什么啦?(一位小青年)
这世界怎么越来越看不明白?(一位老者)
我自己怎么找不到自己了呢?(一位哲人)
抱怨之声何以能少?需要最大可能的沟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未来,人与自身……都需要沟通。在世界更加迅速趋于一体化的时代,“沟通”简直成为一张不可或缺的社会通行证。
请以“沟通”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
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1)将“惊心动魄的深沟裂隙、悬崖巨谷掩藏在外壳温和、貌不惊人、极尽平庸贫瘠之相的河州东乡腹地”这个句子的陈述对象换为“河州东乡”。(可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
(2)余秋雨先生在散文《废墟》中写道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唯有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鲁迅、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褒墟,净化了悲剧。根据以上这些人物及其作品,仿照例句再写出两个“不肯大团圆”的句子。
曹雪芹不想大团圆,描写宝黛爱情悲剧,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浮云游子意,________ 。(李白《送友人》)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范仲淹《渔家傲》)
(4)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
所谓的冰山理论,通俗一点的理解就是:把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的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海面下的八分之七是作家省略掉的部分,但这部分读者可以感受到,好像作家已经写出来了一样。但是,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试从本文举例谈一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4分)
-
小说对人物周围的环境进行了细致描写,如尘土、浮桥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
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叉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10.“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并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答非所问”的对话?(3分)
-
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分)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已而之细柳营
D.策之不以其道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岩叠蟑,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分)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马:“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1)沿溯阻绝 绝:_____
(2)或王命急宣 或:_____
-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欣逢您四十华诞,我们谨向您——亲爱的母校,致以热烈的祝贺。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亲爱的母校,是您厚实的沃土孕育了我们的未来,是您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传统赋予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是您把我们这些懵懂少年培养成今天的栋梁之才。
- A.莘莘学子
- B.运筹帷幄
- C.首当其冲
- D.栋梁之材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动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 B.5月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红色箴言》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在场的大学生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 D.冬天日短,等到干完活儿回来,已是夕阳西下,薄雾给村子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一母亲像往常一样,从灶屋里端出了热腾腾的饭菜,招呼我们赶紧吃。
-
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1)电子邮件已跃升为计算机病毒的主要传播____。
(2)日本国民自卫队在有关军事用语上玩弄文字游戏,刻意有别于国际上通行的用语,目的是____其军事性、战斗性。
(3)同义词中最值得研究的是那些非严格意义的同义词,因为它们同中有异,使用的时候就必须有所____。
- A.媒介 掩饰 区别
- B.媒体掩饰 分别
- C.媒介掩盖 分别
- D.媒体掩盖 区别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铩羽而归 满目怆痍 画地为牢 鞭辟入里
- B.改弦更张 岿然不动 休戚与共 长年累月
- C.严惩不怠 相辅相成 栉风沐雨 势在必行
- D.精兵简政 出类拔萃 一如既往 披沙捡金
-
-
[案例]“坐下”三例
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教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回答,太笨了!坐下!
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
教师丙:(微笑、和蔼)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
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
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问题]就三位教师的不同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
[案例]这是一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反思札记:
这是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北大荒的秋天》。当学到北大荒的小河这一段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明镜一样的小河’能换成‘明净的小河’吗?”我愣了一下,这个问题多少让我觉得有些突然。我没有直接说不能。于是,我给了大家一个“提示”,在黑板上写了“明镜”和“明净”。果然,一个孩子说:“不能,因为两个词虽然读音相同,但意思并不相同。”我为顺利解决难题而沾沾自喜。下课了,一位有丰富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对我说:“现在,你看这两个词可不可以换呢?”我仔细一想,真的能换!“其实,这两个词的确可以换,但你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把‘明镜一样的’换成‘明净’,才读得通:当然,用‘明镜’更形象一些。”我惭愧极了,原来我认为最精彩的地方竟然是自己失误的地方!
[问题]这位年轻教师的失误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
高中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6分)
-
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写作训练的主要内容。(4分)
-
高中学生要发展独立阅读的熊力。 ( )
- 正确
- 错误
-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评价,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 )
- 正确
- 错误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4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
- 正确
- 错误
-
多媒体教学以生动活泼、声画并茂的方式呈现阅读材料,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能够创造出优美的阅读情境,让学生享受到阅渎的乐趣。( )
- 正确
- 错误
-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汉字书写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的实用技能训练。( )
- 正确
- 错误
-
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这些资源不可以进入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及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 )
- 正确
- 错误
-
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 ( )
- 正确
- 错误
-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
- 正确
- 错误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高中学生课外练笔不少于_____万字。
-
语文课程的____为其本身所固有,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据此获得,育人方式也由此决定。
-
在7~9年级,可通过考查学生对_____、___、_____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_____的形成与发展。_____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
选修课程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