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主观

小说对人物周围的环境进行了细致描写,如尘土、浮桥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试题出自试卷《2012年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押题试卷(四)》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抱怨: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简直长了一副驴肝肺!(一位母亲)

       现今的学生是一茬不如一茬,竟敢在课堂上和我顶牛!(一位教师)

       老家伙们真是吃饱撑的,我又碍着他什么啦?(一位小青年)

       这世界怎么越来越看不明白?(一位老者)

       我自己怎么找不到自己了呢?(一位哲人)

       抱怨之声何以能少?需要最大可能的沟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未来,人与自身……都需要沟通。在世界更加迅速趋于一体化的时代,“沟通”简直成为一张不可或缺的社会通行证。

       请以“沟通”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2. 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1)将“惊心动魄的深沟裂隙、悬崖巨谷掩藏在外壳温和、貌不惊人、极尽平庸贫瘠之相的河州东乡腹地”这个句子的陈述对象换为“河州东乡”。(可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

     (2)余秋雨先生在散文《废墟》中写道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唯有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鲁迅、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褒墟,净化了悲剧。根据以上这些人物及其作品,仿照例句再写出两个“不肯大团圆”的句子。

     曹雪芹不想大团圆,描写宝黛爱情悲剧,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浮云游子意,________ 。(李白《送友人》)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范仲淹《渔家傲》)

     (4)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 所谓的冰山理论,通俗一点的理解就是:把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的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海面下的八分之七是作家省略掉的部分,但这部分读者可以感受到,好像作家已经写出来了一样。但是,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试从本文举例谈一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4分)

  5. 小说对人物周围的环境进行了细致描写,如尘土、浮桥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6.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

    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叉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10.“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并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答非所问”的对话?(3分)

  7. 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分)

  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有   

    B.予尝求古仁人

    C.已而细柳营   

    D.策不以其道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岩叠蟑,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分)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

  10.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马:“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1)沿溯阻   绝:_____

     (2)王命急宣   或: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