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押题试卷(一)
-
(3)这个教学片段的板书是否符合要求?(4分)
-
(2)这个教学片段的教学除了讲授外,主要还运用了哪一种教学技能?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运用这种教学技能的优点。(5分)
-
认真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教学实录节选,然后回答问题。
生:(读课文)“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师:这两组句子,相同的词语是:“私、畏、有求。”也就是说,妻、妾、客对邹忌的态度,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民对王的态度是相似的。邹忌从比美的私事想到治国的大事,这种思维方式叫“类似联想”(板书)。他的目的是启发齐王也由生活小事产生类似的联想,去考虑国家大事。邹忌把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联系起来思考,找到相似之处,并且得出了结论。请问邹忌的结论是哪一句话?
生:“王之蔽甚矣。”
师:请译成现代汉语。
生:您受到的蒙蔽很大。
师:可以。还可以译成:您被蒙蔽得太厉害了。这样的语气更接近原文。请想一想,邹忌的这个结论是不是太武断了?他的论据充足吗?他是怎样推导出这个结论的?
生:(思考,沉默)
师:我提示一下。逻辑推理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归纳,二是演绎,三是类比。请问邹忌以私事比国事,从逻辑角度讲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生:好像是类比。
师:“好像是”,不太有把握。我们来分析一下,邹忌与徐公比美,之所以“美我”,妻是因为“私”,妾是因为“畏”,客是因为“有求”(指板书)。而齐王呢,宫妇左右“私”王,臣“畏”王,民“有求”于王。(板书)
邹忌 (妻)私 (妾)畏 (客)有求蔽
齐王 (左右)私 (臣)畏 (民)有求蔽
齐王 蔽
师:妻“私”、妾“畏”、客“有求”的结果是邹忌受到蒙蔽,那么,由此推知,齐王左右“私”、臣 “畏”、民“有求”的结果,也必然是受到蒙蔽。这是一个由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典型实例。因为两事物的相似点很多,一一对应,论据是充足的,所以结论是能够成立的。再比较一下:“美”邹忌的只有一妻一妾一客,而蒙蔽齐王的人就多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民“莫不”有求于王,全国上下,人人如此,“王之蔽”还不甚吗?邹忌的结论不仅站得住脚,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板书“类比推理”)邹忌的谏辞,运用类比推理,启发齐王产生类似的联想,从浅显的比喻中领悟深刻的道理,多么委婉动听,多么富于艺术性、启发性!
(1)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请联系教学实际说明它是如何贯彻执行这项教学原则的。(5分)
-
[案例]教学要点的确定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有两个,即记叙中的议论、抒情和事例的典型
性。有位实习生在确定课时教学要点时,把记叙中的议论、抒情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而事例的典型性则放在第二课时。
[问题]你认为教学要点这样确定是否合理?为什么?(6分)
-
赏析艾青《盼望》一诗的艺术特色。(10分)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
[案例]课堂中的吵闹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
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活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各是什么?(6分)
-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5分)
-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5分)
-
下面是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中的结尾两段。作者在这里对比南国之秋的意图是什么?
怎样去体会北方秋天“色彩浓、回味永”的特点?(6分)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
试述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方法。(6分)
-
在诗歌散文评论和创作方面,既要考查学生的____,也要评价其____。(2分)
-
为什么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6分)
-
简析《雷雨》中繁漪的性格特点。(8分)
-
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____、思考、______、评价的能力。(2分)
-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初中作文每学年的最少次数是( )
- A.14次
- B.15次
- C.10次
- D.12次
-
(1)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故国神游,____,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
- A.典型讲评
- B.综合讲评
- C.专题讲评
- D.重点讲评
-
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辛勤的汗水、不懈的努力、数十年如一日的耕耘,铺就了李新通往成功的道路,如同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 B.也有人认为央行如果本月中旬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将无法排除加息的可能,只是加息涉及面宽泛,要祭出这一“撒手铜”的代价也相对较大。
- C.什么是诗性?中国传统文化对诗性有什么独特规定?关于这些问题,因为自身学问和修养不足,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缺乏深度追问。
- D.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目前,全球经济好转的基础并不牢固,全面复苏缓慢、曲折一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进入了大变革时期。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这个村在大学生村长的带领下,精诚团结,集思广益,终于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________参加了全县的脱贫致富经验交流大会。
(2)“日心说”发表之初,一般民众____许多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都怀疑这是对上帝大不敬的言论。
(3)许多志士仁人,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流血牺牲____在所不惜,更加不用说受苦受累了
- A.甚至 并且 尚且
- B.并且 甚至 甚至
- C.并且 尚且 甚至
- D.甚至 并且 甚至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