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言语理解与表达)试卷及答案16
-
下列对文本相关意思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华侨文化的建设,要以其兼容中西文化的特质作为丰富、发展岭南文化的重要依据
- B.岭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响较深的原因,在于香港文化品格中突出经济、注重享受的特点深深影响着广东
- C.市民心理、行为方式的东方色彩与政体、行政管理的西式,是香港作为中西文化过渡典型的鲜明特色
- D.岭南文化是一种受香港、澳门及华侨文化影响,并不断进步,较能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形态
-
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 A.黯然神伤
- B.忧心忡忡
- C.痛心疾首
- D.义愤填膺
-
第三段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 A.②①③④⑤
- B.③①④⑤②
- C.②③①④⑤
- D.③②①⑤④
-
下列对文本相关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怀旧色彩散淡,从文化角度上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可能正是因为向前看得多一些,反而不容易落人窠臼,较能适应现代化进程
- B.华侨文化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表现出了较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 C.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的关系问题是个典型的研究个案,前者是后者的根本和窗口,后者是前者的桥梁和主体.双向促进互动
- D.不用烦琐的理论总结束缚自己.这使得岭南文化与不同文化范式的相处相融、接受发展中的现代性因素作好了准备
-
根据文意,在中国人眼中不能称之为英雄的是( )。
- A.造福人类、偷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
- B.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穆桂英
- C.离经叛道、桀骜不驯的孙悟空
- D.豪气冲天、煮酒论英雄的曹操
-
结合上下文.对文章末段划横线的句子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广东人对政治相对冷淡,比较重视文化的实用性,不喜欢“上纲上线”
- B.广东人常常“得风气之先”,又常常“开风气之先”,做事讲实效,不喜欢理论
- C.岭南文化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现代性。广东人善于创新,却不长于理论总结
- D.岭南文化的动态特征体现在对冠名权不很在意,不在乎定稿本上的名字排列
-
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 A.映衬
- B.附属
- C.陪衬
- D.映照
-
填入第三段划线处,最恰当的是( )。
- A.西方的宿命包含着对命运的挑战和不屈
- B.西方英雄对待命运往往怀有妥协、变通的态度
- C.对命运的挑战和不屈是西方宿命论的主旋律
- D.西方的宿命更具英雄的个性化、人性化特色
-
下列对东西方英雄文化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西方英雄的理念首先都是创立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树立永远的丰碑
- B.东西方的英雄虽然对待命运的具体态度不同,但东西方的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
- C.东西方的英雄都是讲义气重友情.都能为朋友两肋插刀
- D.东西方都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女性价值得到充分肯定的女英雄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在西方文化中,英雄往往是叛逆的,通过自身的抗争挑战宿命的;而在中国,英雄则是替天行道的
- B.特洛伊王子若在中国,他的英雄称号就会被质疑;而夸父若生在西方,也一定不会被称为英雄
- C.就“恶”而言,中国的标准要比西方宽泛,中国人认定的能称得上“恶”的对象要多于西方
- D.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英雄因爱“美人”而影响江山的事,但人们对这类事情的态度却不尽相同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等待戈多》虽然有着古怪的艺术形式,但作品主题的精神内核反映的是现实,是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 B.现代、后现代主义“反叛现实”,想尽办法创新形式,其出发点仍是为了达到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 C.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人丰富的心理情绪、主观感受时,传统的现实主义要弱于现代、后现代主义
- D.现实主义作家往往关注客观的现实生活,现代主义作家更钟爱直觉、梦幻、潜意识、想象等人的主观世界
-
原文划横线句子中的“这种形式”指的是( )。
- A.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创作形式
- B.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每次形式创新
- C.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技法
- D.现代、后现代主义的被认可并保留下来的创新形式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代、后现代主义只要把握住了“有意味的形式”,就能取代现实主义
- B.所有的经典作品都应该蕴含深刻的内容寓意,具备鲜明的主题与人物形象
- C.托尔斯泰属于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为现实主义作品
- D.现代、后现代主义所表现的现实,不如现实主义所表现的现实来得直观、全面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19世纪以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后,“形式论”居于主导地位
- B.作品的形式创新能否得到认可,关键还在于这种形式是否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即这种形式是否蕴含有内容寓意
- C.没有一部作品是因为形式的原因而被奉为经典的,所以现代、后现代主义对形式的追求是误入歧途
- D.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种种创作手法,其真正效果,不是背离现实,而是以一种类似于哈哈镜或凹凸镜的方式来折射现实
-
下列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对20世纪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 B.现代、后现代主义尽管极力规避现实。但其创作实践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 C.现代、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歧,从根本上看,就是如何看待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 D.在几乎所有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看来,形式大于内容,他们只是关注“怎样写”,忽略“写什么”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西方模式和标准的影响使我们的教育缺少自信,走人了盲目自我否定的误区
- B.关于中国传统教育的研究及对其价值的认识,外国研究远比我们成熟得多
- C.中国的传统教育并非简单的机械灌输,实践证明众多的人才培养皆与其相关
- D.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根据文意,下列与作者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不符的一项是( )。
- A.要对中国教育传统的精髓认真反思、汲取和弘扬
- B.中国的教育传统最适合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因此要倡导回归传统
- C.容纳、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其“神”,即中国传统的内在精神、思维方式和笃行实践
- D.机械地重复和照搬以及对经典的死记硬背,都不能达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
-
第三段中,作者用来论证中国传统教育具体成就与影响的论据不包括( )。
- A.孔子的启发式与柏拉图的“助产术”形式、内涵基本相同
- B.中国的算学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 C.中国书院的起源和实践与两方大学几乎同步,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是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未来改革的重要借鉴
- D.国外研究认为中国科举制度在制度文明上对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因为中国教育重视尊重传统,所以本土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凸现
- B.国外的研究与实践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在制度文明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人才评价选拔方面最公平合理的实践探索
- C.科举时代鉴别和选拔人才绝非仅有死记硬背一途,“行行出状元”思想就是常规科举的重要补充
- D.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得益于传统教育,近一二十年中国对传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借鉴本国的传统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
下列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中国的传统教育绝非可以简单地用机械灌输来概括,当中有不少与西方教育源流和现代教育理念相似、相通的原创教育思想
- B.家学、书院、师徒制、耕读习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形式,现在已消失,因为这些方式不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 C.中国传统教育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许多方面更适合于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
- D.中国的教育传统主体精神是提倡独立思考、注重实践和勇于创新,而“知行合一”、“格物明辨”、“慎思笃行”等教育思想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在重视智育的同时也重视德育
-
西方戏剧与中国戏剧相比各有各自的特点,下列不属于二者不同点的是( )。
- A.西方戏剧追求人生而戏剧化,而中国戏剧则盼能戏剧而人生化
- B.西方戏剧求逼真,说自动作,完全要逼近真实;中国戏剧则求与真实隔开一层,达到教人放松、教人解脱的效果
- C.西方戏剧注重特定背景,有时空限制;中国戏剧则只求描出一共相,并无时空条件之束缚
- D.西方戏剧都重刺激;中国戏剧则重欣赏
-
第二段划横线处的句子中的“这”指代的是( )。
- A.戏剧太过逼真,让人难眠,刺激而生动,从而人生戏剧化
- B.严重的剧情,看似不留痕迹,却常留心坎,实在是“存神过化”
- C.戏剧中所包含的死生、忠奸、义利、恩怨等人生问题
- D.让人从戏剧情节中得到轻松与解脱,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娘教子》中直扣听众与观者心弦的唱训子的一段,似乎像把时间冻结了,一唱三叹,此艺术处理方式正体现了中国戏剧无时空条件限制的特点
- B.在比较中西方戏剧时。作者没有厚此薄彼,他认为在世界整个文化体系中中西方戏剧各有各的特点与意义
- C.作者认为,西方戏剧讲究逼真,重情节的刺激,注重特定背景,有时空限制,而中国戏剧情节不科学.有些是迷信成分
- D.《三娘教子》一类的唱工戏情节虽不复杂,但照样能打动听众与观者的心弦。是因为此类的戏不重在情节的复杂与变化,而重在情味之真挚与深厚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京剧有教人放松、教人解脱的作用,一切严重的剧情剧情常如飞鸟掠空,不留痕迹,实则其感人深处。仍会常留在人的心坎
- B.在五四运动时提倡西方剧,是因为当时的进步青年认为以易卜生为代表的西方剧能在每一本戏剧中提出一人生问题来
- C.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实,又注重特定背景,有时空限制,戏剧情节上具有重刺激的特点
- D.中国戏剧只求描出一共相,并无时空条件之束缚,为把剧情充分表达出来,在很多处,必须超越时空限制
-
下列对于原文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魏源、贺长龄等人掀起的经世致用之学深入人心,渐渐消除了当时的空疏之风
- B.魏源改革漕运,筹划海运的最终失败,是因为这项改革触犯了部分封建官僚的利益
- C.陶澍采用了同僚好友魏源的建议,在淮北实行了票盐制
- D.魏源提出的“师夷以制夷”的主张,既有进步性,同时也有局限性
-
下列关于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中国京剧的每一剧中,总有一问题或不止一问题包涵着,如死生、忠奸、义利、恩怨等。中国戏剧中忠孝节义感人至深
- B.《大劈棺》极富教育意味,包涵死生忠奸恩怨义利种种问题,并能使全部问题全变为戏剧化,看的人于重大刺激之后获得轻松与解脱
- C.中国京剧能着眼于死生、忠奸、义利、恩怨等极激动人的人生大问题,可称得上是人生问题剧,西方戏剧也不能如此深刻生动而刺激人
- D.中国戏剧求与真实隔开一层,西方戏剧求逼真,说自动作,完全要逼近真实。看西方戏,因其太逼真,有时会使人失眠
-
关于票盐制的改革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任何人都可以购票行盐,改变了盐商垄断盐利的弊病
- B.手续简便,清除了许多陋规
- C.票盐制成效显著,并迅速向全国推广开来
- D.票盐制.不仅使得政府盐课收入增加,而且方便了百姓
-
关于魏源编辑的《海国图志>一书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以“师夷制夷、开启民智”为编写宗旨
- B.《海国图志》的所依所据为林则徐所译西夷之《四洲志》
- C.用编排贯串文献资料、酌加按语的方式编写
- D.内容丰富,是当时最为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是一部划时代的睁眼看世界的奇书
-
下列不属于魏源实行的改革实践的作法是( )。
- A.提出漕运改革理论,筹划海运,首运成功
- B.建议并参加了淮北盐政改革,兴利除弊
- C.鸦片战起,为主战派,后遭排斥,战争失败
- D.在兴化县兴修水利,使人民安居乐业
-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魏源的精心筹划下,道光六年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取得成功,朝野震惊,此后利国利民的海运成为漕粮运送的主要方式
- B.鸦片战争失败后,充满忧患意识的林则徐嘱托好友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并将自己编纂的《圣武记》赠给魏源
- C.具有前瞻意识的魏源是当时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才能御侮图强
- D.文段撷取魏源的人生片段,用他关心社会民生、国家命运的事迹,塑造了勤于著述、敏于时事、放眼世界的思想家、改革家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