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陕西公务员考试行测(文章阅读)模拟试卷2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下列对文本相关意思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华侨文化的建设,要以其兼容中西文化的特质作为丰富、发展岭南文化的重要依据
    • B.岭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响较深的原因,在于香港文化品格中突出经济、注重享受的特点深深影响着广东
    • C.市民心理、行为方式的东方色彩与政体、行政管理的西式,是香港作为中西文化过渡典型的鲜明特色
    • D.岭南文化是一种受香港、澳门及华侨文化影响,并不断进步,较能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形态
  2. 第三段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 A.②①③④⑤
    • B.③①④③②
    • C.②③①④⑤
    • D.③②①③④
  3. 下列对文本相关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怀旧色彩散淡,从文化角度上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可能正是因为向前看得多一些,反而不容易落人窠臼,较能适应现代化进程
    • B.华侨文化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表现出了较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 C.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的关系问题是个典型的研究个案,前者是后者的根本和窗口,后者是前者的桥梁和主体,双向促进互动
    • D.不用烦琐的理论总结束缚自己,这使得岭南文化与不同文化范式的相处相融、接受发展中的现代性因素作好了准备
  4. 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 A.黯然神伤
    • B.忧心忡忡
    • C.痛心疾首
    • D.义愤填膺
  5. 根据文意,在中国人眼中不能称之为英雄的是( )。

    • A.造福人类、偷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
    • B.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穆桂英
    • C.离经叛道、桀骜不驯的孙悟空
    • D.豪气冲天、煮酒论英雄的曹操
  6.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列题。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一种较能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形态。广东人的怀旧情绪相对来说比较弱。比如,中国许多地方曾经在90年代大唱怀旧歌曲,广东人却没有卷入这个热潮。又比如,北京的文化人为浸漫了过去时光的四合院日益减少而[ ],广东的文化人却很少为南国特色骑楼的日渐消失而大声疾呼。怀旧,是一种同守。怀旧需要某种经历和情感上的认同,所以,怀旧色彩越浓,越容易陷入自己的窠臼;怀旧色彩淡一些,向前看得多一些,则具有更多的开放性、兼容性和现代性。

    岭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响较深。广义的岭南文化本来就包括香港地区在内,只是由于历史的和政治的原因,我们的岭南文化概念已基本退据珠江流域。所以,广东与香港在文化上较容易达到融洽,形成同构。因而,我们关于岭南文化的现代性审视离不开对香港的认识。香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崛起,使香港文化在重“实”的广东人心目中成为一种高位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从香港获得了大量投资,在香港找到了走向世界的码头,而且在从香港学得管理模式的同时,也搬来了香港的生活方式,香港的饮食、服饰总是能够一浪接一浪地在广东流行。与此同时,香港文化品格中的突出经济的特点、注重享受的特点等也深深影响着广东。实际上,香港是中西文化之间的过渡。它的政体和行政管理是西方式的,它的市民心理和行为方式却依然有浓烈的东方色彩。从某种角度看,香港在人的现代化方面也是发育得不够的。岭南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对政治及文化的相对冷淡、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偏差、享乐主义的盛行以及小富即安的自得等等,大多找得到香港影响的痕迹。

    ①即便如此,澳门文化仍然植根于中华,岭南文化的特色长期在澳门得到保留和发挥。②澳门与岭南文化的关系问题是16世纪以来中西交通、人类文明进程的个案研究典型,值得学术界重视。③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租赁形式入据澳门,在西方政治与法制文化的影响下,澳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与特点,即开放多元,中西合璧。④同时,由于澳门长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宗教艺术、价值观念等,通过澳门传人广东,继而扩散到内地,使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又“开风气之先”,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⑤所以,16世纪中叶以后的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是相互促进,双向互动的。

    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华侨历史悠久,华侨文化积淀深厚,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华人是个特殊的群体,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华侨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最突出地体现在文化纽带上。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对于华侨来说,“落地生根”不等于文化同化。事实上,他们的文化仍然保持着民族性,中华文化仍然是华侨的母体文化,是华侨的根。另一方面,华侨留居海外之后,与当地文化“通婚”,吸收当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表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今天,我们讲要建设华侨文化,就是要研究华侨文化这种兼容中西文化的特质,找到它的内核,丰富和发展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经常处于动态之中。有人说,广东人会生孩子,却不会取名字。而广东人对于这样的冠名倒不很在意。理论总结是升华,但是换一种角度看,它也是束缚。岭南文化乐于为历史写第一稿,而不在乎定稿本上的名字排列,不在乎创新是否上纲上线。这种品质,为它与不同文化范式的相处相融作了准备,也为它接受发展中的现代性因素作了准备。

    结合上下文,对文章末段横横线的句子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广东人对政治相对冷淡,比较重视文化的实用性,不喜欢“上纲上线”
    • B.广东人常常“得风气之先”,又常常“开风气之先”,做事讲实效,不喜欢理论
    • C.岭南文化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现代性。广东人善于创新,却不长于理论总结
    • D.岭南文化的动态特征体现在对冠名权不很在意,不在乎定稿本上的名字排列
  7. 填入第一段划线处,最恰当的是( )。

    • A.西方的宿命包含着对命运的挑战和不屈
    • B.西方英雄对待命运往往怀有妥协、变通的态度
    • C.对命运的挑战和不屈是西方宿命论的主旋律
    • D.西方的宿命更具英雄的个性化、人性化特色
  8. 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 A.映衬
    • B.附属
    • C.陪衬
    • D.映照
  9.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在西方文化中,英雄往往是叛逆的,通过自身的抗争挑战宿命的;而在中国,英雄则是替天行道的
    • B.特洛伊王子若在中国,他的英雄称号就会被质疑;而夸父若生在西方,也一定不会被称为英雄
    • C.就“恶”而言,中国的标律要比西方宽泛,中围人认定的能称得上“恶”的对象要多于西方
    • D.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英雄因爱“美人”而影响江山的事,但人们对这类事情的态度却不尽相同
  10.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列题。

               论中西方的英雄文化

    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基本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

    中国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守卫国土,维护政权;而西方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塑造人格,创造历史。但是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英雄的理念首先是创立具有当时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崇拜和追随的对象。中国的英雄文化诞生于混沌时期,盘古开天、夸父追日以及三皇五帝的传说都包含着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从诗歌到戏剧,从说唱到小说,一代一代的英雄和伟人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崇拜和追随的目标。在西方文化节中,英雄往往站在天意的对立面.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自身的抗争挑战宿命。比如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希腊悲剧中始终无法摆脱弑父娶母命运的俄狄浦斯,以及中世纪英格兰的不断挑战自身命运的英雄罗宾汉等。而在中国,英雄则替天行道,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孙悟空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水浒英雄造反杀贪官保皇帝都是替天行道。

    东西方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________,而东方的英雄往往赋予命运一种妥协和变通。西方英雄是绝对个人英雄主义,他们虽然也讲义气重友情,但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利益。特洛伊王子出于个人的欲望不顾可能的后果强行拐走海伦,这在西方社会属于小节,无损英雄的形象,而在东方却是不能容忍的自私行为。在东方,英雄意味着比常人更严格地恪守道德规范.所以桀骜不驯的孙悟空还是逃不脱如来佛的手心,还是要做唐僧的门徒;而打虎的武松,粗野的李逵也必须口服心服地服从宋江的领导。

    英雄文化的共同特点是善恶分明,嫉恶如仇。但是在西方,“恶”的标准是有限制的,一般是恶龙、巨兽或是极端残暴者和异教徒。而两位君主之间的争斗并不被当作善恶之争,人们往往把争斗双方同时当作英雄歌颂,即使一方是自己的敌人。法国大仲马的《三剑客》和波兰显克微支的《十字军骑士》都有这种倾向。西方英雄文化强者为王的观念较为明显,对西方人而言,英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即使是对手的英雄行为也值得歌颂。但是这种观念在长期大一统观念下植根而生的中国文化表现为胜者为王败者为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手就是异类,对手的英雄不仅代表自己,还是敌人的象征。所以与西方领主经济下形成的文化不同,中国文化中对于对手的英雄气概一般都是贬低和挖苦,不能灭自己威风长敌人志气。《三国演义》虽然有开头的曹操煮酒论英雄,但最终还是把曹操描绘成奸雄。

     英雄爱美人是英雄文化的共同点。但是在江山和美人的选择上,中西文化也有不同。为了美人舍弃江山,在西方文化中仍然是英雄行为,比如特洛伊王子和海伦的故事。而在中国却要遭到无情指责,并且将责任推到美人身上,斥之为红颜祸水。在漫长的男性为主体的古代社会,东西方的英雄绝大部分都是男性,女性只是男性的[ ]。但是,西方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让人们肃然起敬的女英雄如圣女贞德,而中国的女英雄必须要女扮男装才能成为英雄,如花木兰、穆桂英。可以看出,东西方英雄文化是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进步都在发生着变化。比如中国的反封建运动和西方的女权主义兴起,使得东西方女性英雄和伟人不断增加。东西方在英雄标准和英雄行为的认识上有逐步接近的可能。

    下列对东西方英雄文化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西方英雄的理念首先都是创立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树立永远的丰碑
    • B.东西方的英雄虽然对待命运的具体态度不同,但东西方的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
    • C.东西方的英雄都是讲义气重友情,都能为朋友两肋插刀
    • D.东西方都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女性价值得到充分肯定的女英雄
  11. 文章第四自然段划线的“对此”中的“此”指代的内容是( )。

    • A.教育缺少公正开放的市场竞争规则
    • B.教育拥有的促进社会平等的功效
    • C.改进教育体制和促进经济发展
    • D.教育的价值和新兴知识阶层的作用未得到实现
  12. 不属于“教育所铺架的向上流动的梯桥出现了明显的短路与断线”这句话所表达的信息的是( )。

    • A.很多人要实现在社会流动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目标,必须通过受教育来实施
    • B.教育的平等开放与普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出现了断层
    • C.蚁族的出现使得由教育改变社会命运的常规道路出现许多不确定性
    • D.教育的向上流动和地位获得的功能效用将大打折扣
  13. 根据上文,蚁族的出现最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是( )。

    • A.社会上人们之间需求与交换的市场缺少合理规则
    • B.社会流动与阶层重构难以进行
    • C.教育所拥有的促进社会平等的作用减弱
    • D.以知识技能见长的新兴阶层难以支撑起社会
  14.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列题。

    “蚁族”这一新生名词迅速成为社会上流行的语词,因为他隐喻了社会的变革发展中正在形成的重要问题,即教育在个人的社会地位获得过程中所具有的效用与价值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平等开放与普适化的教育是社会个体成员获取社会地位与资源,获得向上的社会流动的基本途径,青年学生通过接受教育,积累知识、技能、经验与才干等人力资本,使自己在职业变迁、居住迁移、身份地位的改变等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更为开放的平等社会。然而现如今“蚁族”的出现和蔓延,或明或暗地表述了另一种事实与逻辑,它反映了在当今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的过程中,教育所铺架的向上流动的梯桥出现了明显的短路与断线。

     在现代社会中,相对于金钱财富、权势身份以及关系网络,教育更有助于开放平等的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也是社会中间阶层得以形成壮大的重要条件。但是教育的这些效用的实现是有条件的,相比而言,钱财、权势和关系的向上流动效用,依赖于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的需求与交换,靠的是在这样的需求与交换基础上所形成的市场。[]存在着交换的可能,形成了这样的市场,他们[]可能推动向上的流动与地位资源的获得,[]这样的一个市场缺少合理的规则和公正的秩序。

    但教育效用的实现则不仅需要有体现教育价值和人力资本的市场,更需要有维护与保障市场公正的规则与机制。这些规则与机制包括公正开放的市场竞争规则、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以及完善健全的福利保障制度,缺少了这些,教育所积累的人力资本,将难以实现其应有的竞争力,教育所产生的收入网报也将难以得到稳定的增加和提高,最终教育的向上流动和地位获得的功能效用将难免大打折扣。那么,在不断的社会流动与阶层重构的过程中,教育所拥有的促进社会平等、培育社会中间阶层和构建社会理想与价值的功效和作用无疑将黯然失色,以知识技能见长的新兴阶层也终将难以成为支撑起社会中间阶层的稳定和坚实的社会力量,对此需要保持足够的警惕与清醒的认识,在改进教育体制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地完善和健全相关各方面的市场与社会的规则和机制。

    “蚁族”一词所用修辞方法与下面哪个词语相同?

    • A.白领
    • B.蜗居
    • C.宅男
    • D.房奴
  15. 文中第三自然段,划线句子中[ ]处,应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

    • A.只有 才 何况
    • B.即使 也 况且
    • C.如果 就 尽管
    • D.只要 就 哪怕
  16.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宇宙膨胀理论有力支持了宇宙大爆炸学说的正确性
    • B.宇宙膨胀如果是事实,那便证明了它过去是聚合状态
    • C.微波背景辐射现象证明了宇宙膨胀理论的正确性
    • D.微波背景辐射呈低温状态,可见是大爆炸的遗迹
  17.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们推测,大约150亿年前发生了宇宙大爆炸,宇宙由此诞生
    • B.宇宙原初阶段处在既热而密的状态,不断向四周洒落着灼热的辐射
    • C.微波背景辐射以相同的强度射向地球,可以推知宇宙大爆炸规模
    • D.由于宇宙膨胀,地球当然也随之膨胀,太阳系、银河系也随之膨胀
  18. 文中第三段[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 A.部分
    • B.基本
    • C.精确
    • D.可能
  19. 阅读以下文字,回答下列题。

    大爆炸理论的最直接的证据来自于对遥远星系光线特征的研究。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测量了18颗恒星(它们距地球的距离是已知的)发出来的光,发现它们都全部存在着红移。哈勃得出结论,这些恒星一定相对于我们(观测者)在后退。因为根据多普勒效应,恒星一边后退一边发光而且光速(相对于观测者)是不变的话,我们收到光的波长就会长于原米的值。就如远去的声音将变向低音,光将偏向红光。哈勃认为,遥远星系的光波变长(红化)是由于宇宙正在膨胀的结果。在一个正在膨胀着的宇宙中任何一点来观测,其周围的任何星系都是离它退行的,离它越远的星系退行速度越高。

    如果宇宙正在膨胀,它在过去必定比较小(这也是蕴涵在膨胀观念中的逻辑结论)。如果能倒放这部“宇宙影片”,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星系在遥远的过去是聚合在一起的。并且根据现在的膨胀速度,我们还可以推断这种聚合状态必定出现在好几十亿年前。科学家们现在将之定在150亿年左右。

    对大爆炸宇宙学说有力支持的第二个观测证据出现在1965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偶然地检测到弥漫在全天空的微波背景辐射。这种辐射以相同的强度从空间的各个方向射向地球。它的光谱线与达到某种热动平衡态的熔炉内的发光情况[ ]相符,由于符合程度非常之好,因而不可能是一种巧合。这个发现被称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对它的测量表明,它的有效温度大约比绝对零度(约等于-273)3度,可写为3K,只能将微波背景辐射解释为这是宇宙原初阶段(大爆炸阶段)的直接遗迹,把它看作为宇宙诞生时灼热火焰的余辉,是从大爆炸散落的残余辐射由于宇宙膨胀而冷却所具有的。实际上最早提出微波宇宙背景辐射假说的科学家就意识到,如果宇宙起始于遥远过去的某种既热而密的状态,那就应当留下某种从这个爆发式开端洒落的辐射。

    文中划线处“红移”的意思是(  )。

    • A.恒星一边后退一边发光,观测者收到光的光波变长
    • B.恒星发出的光呈现红色,观测者可以看到它缓缓后移
    • C.恒星如果用不变的光速发出光线,那么光线将偏向红色
    • D.恒星与地球的距离是已知的,它们向地球发出红色的光
  20. 从哈勃的研究成果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18颗恒星发出的光存在“红移”,可以推知这些恒星在后退
    • B.分析遥远星系的光波变长这一现象,科学家推知宇宙在膨胀
    • C.在宇宙中任何一点观测,都会看到周围星系因膨胀而存在后退
    • D.哈勃所测量的“红移”,并非指恒星具有能发出红色光波的物质结构
  21. 原文划横线句子中的“这种形式”指的是( )。

    • A.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创作形式
    • B.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每次形式创新
    • C.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技法
    • D.现代、后现代主义的被认可并保留下来的创新形式
  22.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代、后现代主义只要把握住了“有意味的形式”,就能取代现实主义
    • B.所有的经典作品都应该蕴含深刻的内容寓意,具备鲜明的主题与人物形象
    • C.托尔斯泰属于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为现实主义作品
    • D.现代、后现代主义所表现的现实,不如现实主义所表现的现实来得直观、全面
  23. 阅读以下文字,回答下列题。

    在现代文艺发展史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在20世纪形成的世界范同内的文艺主潮,当然不乏积极意义。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现代、后现代主义以反叛现实主义“起家”,但在根本上.并未完全挣脱现实主义这一重要创作原则。

    现实主义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分歧之一,以及基于这种分歧所产生的创作实践上的分野,首先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内容与形式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两个核心要素。19世纪以前,尤其是在现实主义那里,内容居于主导地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在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以后,形式获取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几乎所有的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都有一种“形式主义”偏嗜症。他们对“怎样写”的关注和探索冲动,远超过对“写什么”的热情。

     纵观文学史,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每次形式创新,最后之所以被认可并得以保留,无一不是因为这种形式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指这种形式所蕴含的内容寓意。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仅仅是因为形式本身的华丽或奇特而被归入经典之列。如《等待戈多》,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完整清晰的故事,也没有紧张的冲突和丰满典型的人物。贝克特之所以采用这种占怪的艺术形式,就是因为它巧妙地呼应了作品的主题,表现了现代人孤独绝望、无所归依的精神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贝克特们”与现实主义大师殊途同归,共同抵达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终点。可见,现代、后现代主义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开创的种种花样翻新的形式,最终达到和收获的,仍然是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主义潮流形成遮蔽之势。有人将此视为现实主义衰朽的表征,认为未来的文艺必将是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天下。其实,现代、后现代主义大势之成,主要倚仗的是方法上的优势,而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象征、隐喻、意识流等创作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相比,有它利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一面。这些新的技法,真正形成的效果,不是背离现实,而是更加全面、生动、有冲击力地反映现实。与现实主义瞩目于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不同,现代主义往往着眼于人的主观世界。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一种主观情绪、心理体验,都绝非凭空而至,实质乃是客观现实的派生物和折射品。从创作意图来看,所有现代主义作家艺术家,其创作的主观目的,绝不止于为表现而表现、为心理而心理,最终指向无一不是社会现实。同样,后现代主义对现存秩序、权威、中心的解构,说到底,本身仍然是对现实的一种立场表达。无论它的内容有:多荒诞,形式有多离奇,其逻辑起点和根本归依仍在现实,仍在生活。列宁曾把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作品称为镜子,那么,后现代主义也是一面镜子,只不过它们不是现实主义那样的平面镜,而是哈哈镜或凹凸镜,将真实的现实镜像通过扭曲、变形,夸张地呈现出来,达到另外一种艺术效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理路,仍然是一定程度地围绕现实、观照现实、介人现实,只不过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相比,调整了观照点和切人点。

    下列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对20世纪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 B.现代、后现代主义尽管极力规避现实,但其创作实践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 C.现代、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歧,从根本上看,就是如何看待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 D.在几乎所有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看来,形式大于内容,他们只是关注“怎样写”,忽略“写什么”
  24.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19世纪以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后,“形式论”居于主导地位
    • B.作品的形式创新能否得到认可,关键还在于这种形式是否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即这种形式是否蕴含有内容寓意
    • C.没有一部作品是因为形式的原因而被奉为经典的,所以现代、后现代主义对形式的追求是误入歧途
    • D.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种种创作手法,其真正效果,不是背离现实,而是以一种类似于哈哈镜或凹凸镜的方式来来折射现实
  2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等待戈多》虽然有着古怪的艺术形式,但作品主题的精神内核反映的是现实,是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 B.现代、后现代主义“反叛现实”,想尽办法创新形式,其出发点仍是为了达到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 C.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人丰富的心理情绪、主观感受时,传统的现实主义要弱于现代、后现代主义
    • D.现实主义作家往往关注客观的现实生活,现代主义作家更钟爱直觉、梦幻、潜意识、想象等人的主观世界
  26. 下列选项中对生态整体主义对人类的要求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应该以生态环境的长效发展为中心利益标准
    • B.我们应该消除人本主义,发展环境本位主义
    • C.人类应该建立联系、平衡的观念,将人类作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重新建立利益体系
    • D.人类应该尽快终止目前以人为中心的一切行为,转变自身的价值标准
  27. 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 A.唯一
    • B.一切
    • C.基本
    • D.永恒
  28.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整体主义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可行的方法
    • B.生态整体主义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与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 C.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犯过很多错误,走过许多弯路,其中以自己为中心,导致生态危机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 D.如果人类还要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唯一判断事物的标准,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29. 下列对“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整体主义和以往的生态观不同,它不是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考虑问题
    • B.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不再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
    • C.生态整体主义不再和以前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一样,完全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
    • D.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受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30.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列题。

     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万物是一”“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等可谓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早发端。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利奥波德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罗尔斯顿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深层生态学代表人物奈斯又补充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国内外有一些学者把生态整体主义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误解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它的核心特征是对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的强调,绝不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中心。中心都没有,又何来中心主义?

       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仅仪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这个错误导致了无数可怕的、难以挽救的灾难。今后,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 ]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直至自己走向灭亡。生态整体主义倡导人类跳出数千年来的旧思路,努力去认识生态系统,进而将认识到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的一切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本标准,为防止人类重蹈覆辙、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

    对“生态整体主义”这一概念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整体主义是指把生态系统整体利益和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的生态观
    • B.生态整体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其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
    • C.生态整体主义把有利于维护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
    • D.生态整体主义不再考虑人类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