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政法干警《专业综合Ⅱ》考前冲刺预测试卷(9)
-
某市法院为了提高办案效率,出台了一项新措施,即经与该市的税务机关协商,双方同意.在税务机关设立巡回法庭.巡回法庭的工作人员基本上由税务机关抽调部分工作人员组成,其职权是受理并审理涉及税务纠纷的民事或行政案件。
请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说明该市法院的做法是否合适及其理由。
-
结合我国实际论述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如何处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
《后汉书?章帝纪》:“律十二月立春,不以报囚。《月令》冬至以后,有顺阳助生之文:而无鞫狱断刑之政。朕咨访儒雅,稽之典籍,以为王者生杀,宜顺时气。”
《盐铁论?论菑》:“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系藏,利以施刑。”
(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汉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2)汉朝实行该制度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思想?
(3)汉朝实行该制度有何例外规定?为什么?
-
旧律(指汉律)因秦《法经》,就增三篇,而《具律》不移,因在第六。罪条例既不在始,又不在终,非篇章之义。故(新律)集罪例以为《刑名》,冠于律首。
——《晋书?刑法志》
上述文字材料记述了汉、魏时代法典体例发展演变的概况,请分析材料并结合中国法制史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旧律”在篇目上增加了哪三篇?
(2)“旧律”在篇目体例上存在什么问题?
(3)“新律”在篇目体例上有哪些主要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汉魏之后,《晋律》和《唐律》在法典的篇目体例上又是如何演变的?
-
简述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中的体现。
-
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和历史地位、主要内容、特点及历史意义。
-
简述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
下列有关清末商事立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
- A.清末政府和北洋政府都实行民商分立的民事立法体例
- B.沈家本参与起草了《钦定大清商律》
- C.日本法学家参与了清末的商事立法活动
- D.《大清商律草案》分为总则、公司律、破产律、票据法和海船律五编
-
下列属于公民诉愿权的有( )。
- A.批评建议权
- B.申诉控告权
- C.检举权
- D.取得国家赔偿权
-
法学院的几位同学就法与国家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得出以下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 A.法是通过赋予国家权力合法性的形式强化和维护国家权力的
- B.整体上看,法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但两者一样存在紧张和冲突的关系
- C.国家权力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最有效的工具,因此法不应该限制国家权力的行使
- D.法律具有至上性,所以法在总体上是高于国家权力的
-
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律对统治阶级内部成员的违法犯罪行为也要追究法律责任,给予法律制裁,这说明( )。
- A.阶级对立社会中的法律不是统治阶级全体成员意志总和的反映
- B.阶级对立社会中的法律不是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反映
- C.阶级对立社会中,统治阶级内部的个别意志与其整体意志相抵触
- D.阶级对立社会中,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整体意志会舍弃个别成员的意志
-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 ),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 A.生产环境
- B.自然环境
- C.生活环境
- D.生态环境
-
下列各项中,表现法服务于政治的是( )。
- A.法打击、制裁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和其他严重犯罪活动
- B.在阶级对立社会,法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统治阶级内部及其与同盟者的关系,从而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 C.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
- D.法调整公共事务关系,维护公共秩序,在发挥政治职能的同时发挥社会职能
-
下列可以成为辩证推理依据的是哪些?( )
- A.法律原则
- B.立法精神与目的
- C.法理
- D.公正、正义观念
-
下列选项中,构成唐律“十恶”罪中恶逆罪的有( )。
- A.咒骂父母
- B.谋杀祖父母
- C.殴打父母
- D.殴打伯父母
-
汉律六十篇的构成中,包括以下哪些法律?( )
- A.傍章律
- B.越宫律
- C.朝律
- D.酎金律
-
以《名例律》作为总则篇目的封建成文法典有( )。
- A.《北齐律》
- B.《开皇律》
- C.《晋律》
- D.《大明律》
-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关于宪法监督制度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省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撤销属于事后监督
- B.我国的宪法监督体制以附带性审查为主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属于事先监督
-
在我国,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指( )。
- A.周家权力机关发布的个别性文件
- B.国家行政机关发布的法律文件
- C.其他社会组织发布的文件
- D.司法判决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对这条规定,下列哪些理解不正确?( )
- A.这一条的内容是法律规则
- B.一切民事案件均可以优先适用这一条文
- C.这一条的内容所反映的是正义的价值
- D.在处理民事案件时可以采取“个案平衡原则”适用这一条文
-
按照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属于政府组成人员的是( )。
- A.国务院总理
- B.国家主席
- C.青岛市人民政府秘书长
- D.海关总署署长
-
关于宪法规范的分类,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 A.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主要是在调整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为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提供依据
- B.宪法对具体程序所作的规定属于程序性规范,主要涉及公民权利保障程序方面的内容
- C.在宪法运行中,权利性规范与保障性规范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
- D.宣言性规范、调整性规范、组织性规范都属于确认性规范
-
宪法的特征有( )。
- A.宪法规定国家根本问题
- B.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 C.宪法的制定需要通过特定的程序
- D.宪法的修改要通过特定的程序
-
下列有关执法与守法区别的说法哪些是不正确的?( )
- A.执法的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机关,也包括所有的法人;守法的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机关,也包括所有的法人和自然人
- B.行政机关的执法具有主动性,公民的守法具有被动性
- C.执法是执法主体将法律实施于其他机关、团体或个人的活动,守法是一切机关、团体或个人实施法律的活动
- D.执法须遵循程序性要求,守法毋须遵循程序性要求
-
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我国的村民委员会依法实行( )。
- A.民主选举
- B.民主决策
- C.民主管理
- D.民主监督
-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必须经过其( )讨论通过。
- A.大法官会议
- B.审判委员会
- C.政策研究室
- D.院长、庭长联席会议
-
下列选项中,属于法的历史类型划分标准的是( )。
- A.法的历史渊源
- B.法的外部特征
- C.社会生产力水平
- D.法的阶级本质
-
首次将大理寺作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的朝代是( )。
- A.汉朝
- B.北魏
- C.北齐
- D.唐朝
-
我国《宪法》第26条第1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该条文体现了国家政策,是典型的法律规则
- B.该条文既是法律原则,也体现了国家政策的要求
- C.该条文是授权性规则,规定了国家机关的职权
- D.该条文没有直接规定法律后果,但仍符合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
下列哪项是我国公民的资格要素?( )
- A.国籍
- B.年龄
- C.精神状况
- D.父母至少一方为中国国籍
-
上级人民检察院与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关系是( )。
- A.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 B.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 C.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 D.指导与协调的关系
-
按照我国现行宪法规定,有权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的国家机关是( )。
- A.全国人大常委会
- B.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 C.国务院各部、委
- D.国务院
-
下列选项中,属于法的维护阶级统治作用的是( )。
- A.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
- B.调整统治阶级与同盟者之间的关系
- C.保护全体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益
- D.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人身安全
-
西周时期对诉讼已经有所区分,其中“以财货相告”称为( )。
- A.讼
- B.告
- C.狱
- D.诉
-
明朝设置的专门对内阁各部实施监察的机关是( )。
- A.都察院
- B.御史台
- C.六科给事中
- D.大理寺
-
某林区村民张林为盖房欲去山上伐几棵国有林木。父亲对儿子说,未经许可去伐国有林木属乱砍乱伐,是违反《森林法》的。张林听从了父亲的劝导,该事例说明法的哪个功能?( )
- A.预测功能
- B.评价功能
- C.教育功能
- D.强制功能
-
《法经》在中国法律制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有关《法经》的表述哪一项是不准确的?( )
- A.《法经》为李悝所制定
- B.《盗法》、《贼法》两篇列为《法经》之首,体现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思想
- C.《法经》的篇目为秦汉律及以后封建法律所继承并不断发展
- D.《法经》系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
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县级以上各级人大选举本级人民法院院长,须报上级人民法院院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
- B.县级以上各级人大罢免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报上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
- C.县级以上各级人大罢免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须报上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
- D.县级以上各级人大选举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须报上级党委批准
-
在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类型之间新法对旧法的借鉴和吸收,在法学理论上称为( )。
- A.法律继承
- B.法律移植
- C.法制改革
- D.法律发展
-
法所具有的规定人们行为的模式、指导人们行为的性质的特征是指( )。
- A.法的普遍性
- B.法的一般性
- C.法的规范性
- D.法的程序性
-
公司法规定,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公司股票可以到境外上市,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作出特别规定。该规则属于( )。
- A.义务性规则
- B.准用性规则
- C.确定性规则
- D.委任性规则
-
宋朝监督三法司活动的御用司法机关是( )。
- A.宣政院
- B.制勘院
- C.推勘院
- D.审刑院
-
秦朝类似于后世法律解释的法律形式是( )。
- A.律
- B.令
- C.法律答问
- D.封诊式
-
下列关于法律原则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 A.法律原则不仅着眼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
- B.法律原则在适用上容许法官有较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 C.法律原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
- D.相互冲突的法律原则可以共存于一部法律之中
-
下列关于中华法系的叙述包括:(1)中华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2)中华法系的母法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3)礼法结合是其基本特征;(4)从立法和法典结构上看“诸法全体,民刑不分”。从司法体制上看,“行政兼理司法”。其中正确的有( )。
- A.(1)(2)
- B.(1)(4)
- C.(4)
- D.(1)(2)(3)(4)
-
某县人民检察院发现该县人民法院作出确有错误的判决依法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抗诉的行为,属于下列哪种概念?( )
- A.法的适用
- B.法的遵守
- C.法的执行
- D.法的监督
-
《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顺序是取自( )民法典的体例编纂而成的。
- A.德国
- B.日本
- C.法国
- D.瑞士
-
元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为( )。
- A.宗人府
- B.宣政院
- C.理藩院
- D.内务府
-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非正式意义上的法律渊源的是( )。
- A.国际条约
- B.湖北省的《野生动物保护条例》
- C.国务院的粮食购销条例
- D.最高人民法院的判例
-
南京国民政府宪法、法律的统一解释机构是( )。
- A.行政院
- B.立法院
- C.司法院大法官会议
- D.国民大会
-
唐朝法定的徒刑分为( )。
- A.三等
- B.四等
- C.五等
- D.六等
-
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的部门是( )。
- A.国家统计局
- B.审计机关
- C.国务院办公厅
- D.国防部
-
下列关于法律关系的意志性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法律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法律关系根据法律规范而建立,因此也就是根据国家意志而建立
- B.任何法律关系的建立都既要体现国家意志,也要体现法律关系参加者的意志
- C.国家意志对于法律关系的产生和实现起着主导作用;法律关系参加者的意志对于法律规范中所体现的国家意志的实现又是必不可少的
- D.法律关系虽然具有意志性,但任何法律关系都根源于一定的经济关系,反映一定的经济关系的要求
-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 )。
- A.社会主义法的基础
- B.社会主义立法的基本原则
- C.社会主义法实施的基本原则
- D.社会主义司法的基本原则
-
与国家结构形式相比。政权组织形式虽然也属于国家形式的范畴,但其特点主要在于( )。
- A.国家对权力的配置
- B.国家对权利的配置
- C.国家对领土的划分
- D.国家对民族关系的调整
-
有权对北洋政府的判例和解释例进行具体适用的机关是( )。
- A.司法院大法官会议
- B.司法部
- C.大理院
- D.最高法院
-
阶级对立社会的法的第一层次本质是( )。
- A.统治阶级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 B.物质生活条件以外的其他因素
- C.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 D.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
出租车司机甲送孕妇乙去医院.途中乙临产,情形危急。为争取时间,甲将车开至非机动车道掉头,被交警拦截并被告知罚款。经甲解释,交警对甲未予处罚且为其开警车引道,将乙及时送至医院。对此事件,下列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 )
- A.在此交通违章的处理中,交警主要使用了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
- B.警察对违章与否的解释属于“行政解释”
- C.在此事件的认定中,交警进行了法的价值判断
- D.此事件所反映出的价值之间没有冲突
-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权利不属于国家专属的是( )。
- A.矿山资源所有权
- B.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
- C.土地资源所有权
- D.自然状态下的水资源所有权
-
在汉朝,由皇帝交办的案件称为( )。
- A.讯狱
- B.鞫狱
- C.诏狱
- D.治狱
-
下列关于法律关系的演变,不正确的有( )。
- A.如果没有相应法律规范的存在,法律关系就不可能发生演变
- B.没有法律事实就不会形成法律关系.法律也就无法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
- C.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于法律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法律化,因此法律事实也是法律的明确规定,与人的意志无关
- D.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的后果都是确定的
-
按照规则规定的行为模式的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 )。
- A.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
- B.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 C.确定性规则和委任性规则
- D.调整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
宪法的内容同其他法律一样,主要取决于社会的( )。
- A.阶级力量对比
- B.物质生活条件
- C.精神文明建设
- D.经济制度的改革
-
下列关于法的作用,不正确的说法是( )。
- A.法律规范通过配置人们在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以及规定违反法律规定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设定人们的行为模式,引导人们在法律所许可的范围内开展活动
- B.法律的评价作用的特点在于,它是用法律的规范性、统一性、普遍性、强制性和综合性的标准来评判人们的行为,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其标准和核心是合法或不合法,违法还是不违法
- C.法律之所以有预测作用,是因为法律具有规范性、确定性的特点
- D.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律主要体现着法律的社会性,因此,在本质上与法律在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是矛盾的
-
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
- A.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均设工作部门,乡级政府一般不设工作部门
- B.各级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 C.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区公所,作为它的派出机构
-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权。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
-
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 A.全国人大有权撤销但无权改变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不适当决定
- B.全国人大既有权改变也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违法的行政法规
- C.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改变和撤销直辖市人大制定的与宪法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
- D.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但无权改变
-
道德与法律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都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有效性,道德与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列有关法与道德的几种表述中,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 A.法律具有既重权利又重义务的“两面性”,道德具有只重义务的“一面性”
- B.道德的强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制
- C.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片面强调法的安定性优先是错误的
- D.法律所反映的道德是抽象的
-
唐宋时期典卖与一般买卖最严格的区别在于前者是( )。
- A.永卖
- B.绝卖
- C.活卖
- D.断卖
-
下列关于法律部门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可以包括不同法律部门的法律规范
- B.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就是一个部门法
- C.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按其规范的性质可以归属于不同的法律部门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就是“刑法”这一部门法的主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