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级(相关专业知识)考前练习卷2
-
革兰染色阳性结果判断为
- A.红色
- B.蓝色
- C.紫色
- D.黄色
- E.褐色
-
抗酸染色阳性结果判断为
- A.红色
- B.蓝色
- C.紫色
- D.黄色
- E.褐色
-
表面活性剂消毒剂包括
- A.硝酸银
- B.碘液
- C.苯扎溴胺
- D.乙醇
- E.高锰酸钾
-
氧化剂消毒剂包括
- A.硝酸银
- B.碘液
- C.苯扎溴胺
- D.乙醇
- E.高锰酸钾
-
卤素及其化合物消毒剂包括
- A.硝酸银
- B.碘液
- C.苯扎溴胺
- D.乙醇
- E.高锰酸钾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衣原体不能通过滤器
- B、衣原体与病毒结构相似
- C、衣原体可引起非典型性肺炎
- D、衣原体无自己的酶系统
- E、衣原体对抗生素不敏感
-
Ig分型取决于
- A、Fab段
- B、VH
- C、CH
- D、CL
- E、VL
-
介水传染病不包括
- A、霍乱
- B、伤寒及副伤寒
- C、细菌性痢疾
- D、布鲁杆菌病
- E、病毒性肝炎
-
检测麻疹出疹3天内的血清标本,IgM抗体为阴性,不正确的处理是
- A、据此排除麻疹感染
- B、不能排除麻疹感染
- C、需再次采集出疹3天后的血标本再查IgM
- D、进行病毒分离,观察多核巨细胞病变
- E、采集咽漱液和小便,检测病毒核酸
-
血清学检测时,反应温度通常是
- A、30℃
- B、56~65℃
- C、40~56℃
- D、18~37℃
- E、4℃
-
在PCR反应中,下列可引起非靶序列扩增的是
- A、TaqDNA聚合酶加量过多
- B、引物加量过多
- C、A、B都可
- D、缓冲液中Mg
含量过高
- E、dNTP加量过多
-
将双链cDNA和载体连接,然后转化扩增,即可获得
- A、rDNA文库
- B、cDNA文库
- C、mDNA文库
- D、tDNA文库
- E、dDNA文库
-
补体的本质是
- A、糖蛋白
- B、白蛋白
- C、球蛋白
- D、脂蛋白
- E、纤维蛋白
-
以下不参与体液性防御的是
- A、溶菌酶
- B、蛋白降解酶
- C、抗体
- D、补体
- E、胰蛋白酶
-
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转变成可辨别的表型的整个过程,称为
- A、基因重组
- B、基因表达
- C、基因转移
- D、基因复制
- E、基因突变
-
空肠弯曲菌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
- A、呼吸道传播
- B、虫媒传播
- C、母婴垂直传播
- D、污染的食物
- E、接触传播
-
血清学检测时,电解质浓度通常是
- A、2%(NaCl)
- B、10%
- C、5%
- D、0.9%
- E、1.5%
-
皮疹呈向心性分布的疾病是
- A、流行性斑疹伤寒
- B、洛矶山斑点热
- C、立克次体痘
- D、猫抓病
- E、地方性斑疹伤寒
-
葡萄球菌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强于其他无芽胞菌,在干燥的痰液中可存活的时间是
- A、2周
- B、1个月
- C、2~3个月
- D、6个月
- E、1年
-
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学检查是指
- A、以RT-PCR检测病毒核酸
- B、以real-time RT-PCR检测病毒核酸
- C、从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甲型H1N1流感病毒
- D、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查
- E、以上各项检测
-
下列哪一种病的皮疹呈向心性分布
- A、流行性斑疹伤寒
- B、洛矶山斑点热
- C、恙虫病
- D、Q热
- E、地方性斑疹伤寒
-
关于凝集反应,错误的陈述是
- A、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凝集团块,称为凝集反应
- B、敏感度可达1μg/ml
- C、包括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
- D、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可溶性抗原包被在红细胞或乳胶颗粒表面与相应的抗体反应出现颗粒凝集的现象
- E、玻片凝集试验常用于定量测抗体,试管凝集试验常用于定性测抗原
-
关于肠杆菌科细菌S-R变异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S-R变异后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
- B、S-R变异后菌株毒力明显降低
- C、在人工培养基上多次传代易发生S-R变异
- D、发生S-R变异是因为菌体脂多糖外层特异性多糖侧链消失所致
- E、S-R变异后菌株毒力明显增强
-
分枝杆菌又名抗酸杆菌的原因是
- A、不易着色,但着色后能抵抗盐酸脱色
- B、能在酸性环境中生长
- C、产生碱性代谢产物
- D、细菌结构中含有大量碱性物质
- E、对强酸抵抗力强
-
Ag、Ab免疫血清学反应主要结合力是
- A、范德互尔斯力
- B、氢键引力
- C、静电引力
- D、疏水基团作用力
- E、热力
-
在质粒中,决定细菌性菌毛的因子称为
- A、V因子
- B、col因子
- C、F因子
- D、X因子
- E、Vi因子
-
IMViC试验不包括
- A、吲哚试验
- B、VP试验
- C、甲基红试验
- D、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 E、糖类发酵试验
-
肺炎链球菌由光滑型(S)转变为粗糙型(R),是因为
- A、失去外膜蛋白
- B、失去荚膜
- C、产生溶血素
- D、失去脂多糖
- E、失去菌毛
-
可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成分是
- A、C5a
- B、C2b
- C、C4b
- D、C1s
- E、C5b
-
诊断立克次体使用变形杆菌抗原,该抗原属
- A、替代抗原
- B、全菌或全病毒抗原
- C、粗提取抗原
- D、精提纯抗原
- E、同种异型抗原
-
镁离子在DNA或RNA体外扩增反应的浓度一般为
- A、0.3~1mmol/L
- B、0.5~1mmol/L
- C、0.3~2mmol/L
- D、0.5~2mmol/L
- E、以上都可以
-
关于补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存在于人与动物血液中
- B、不耐热
- C、具有溶细胞和促进溶菌作用
- D、血清中C3含量最高
- E、与炎症反应无关
-
检疫期限的确定是根据
- A、带菌期
- B、感染期
- C、急性期
- D、潜伏期
- E、恢复期
-
补体激活第一途径的各成分活化顺序是
- A、C1-C2-C3-C4-C5-C6-C7-C8-C9
- B、C1-C4-C2-C3-C5-C6-C7-C8-C9
- C、C1-C2-C4-C5-C3-C6-C7-C8-C9
- D、C1-C4-C3-C2-C5-C6-C7-C8-C9
- E、C1-C4-C2-C5-C6-C7-C8-C9-C3
-
关于精提纯抗原下列陈述中错误的是
- A、可能是天然的,也可能是克隆的蛋白质
- B、能够达到“层析纯”的纯度
- C、使用精提纯抗原进行检测,可以得到最可靠的结果
- D、仍然存在交叉反应的可能性
- E、使用分子克隆方法获得的蛋白质就已经是精提纯抗原
-
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形成特殊的“荷包蛋”样菌落的微生物是
- A、肺炎衣原体
- B、支原体
- C、军团菌
- D、鹉热衣原体
- E、铜绿假单胞
-
重组DNA技术中常用的载体有
- A、cRNA
- B、mRNA
- C、细菌质粒
- D、tRNA
- E、RNA
-
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菌落),需要时间是
- A、24~48h
- B、14~16h
- C、24~72h
- D、18~24h
- E、16~18h
-
水体中细菌总数检测培养条件不包括
- A、营养琼脂培养基
- B、(36±1)℃培养箱培养
- C、培养时间24h
- D、pH7.4~7.6
- E、厌氧培养
-
具有5'→3'核酸外切酶活性的酶是
- A、DNA聚合酶Ⅱ
- B、DNA聚合酶Ⅰ
- C、DNA内切酶
- D、DNA水解酶
- E、RNA聚合酶
-
B细胞特征性分子是
- A、CD3
- B、CD19
- C、CD4
- D、CD16
- E、CD56
-
立克次体主要寄生在节肢动物的
- A、血液
- B、血清
- C、消化道上皮细胞
- D、淋巴液
- E、呼吸道上皮细胞
-
下列哪些属于碱性染料
- A、美蓝,伊红
- B、美蓝,酒精
- C、美蓝,结晶紫
- D、伊红,结晶紫
- E、酒精,结晶紫
-
补体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中,实验室一般的CFT反应所用的补体来源于
- A、人
- B、绵羊
- C、马
- D、兔
- E、豚鼠
-
克雷伯杆菌属的特性中,哪一项不正确
- A、肺炎克氏菌为形态较粗短的革兰阳性杆菌
- B、无鞭毛
- C、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大,呈黏稠状
- D、有较厚的荚膜
- E、菌落相互融合,以接种针挑之易拉成丝
-
特异地作用于鸟嘌呤核苷酸3′端磷酸并切割与相邻核苷酸相连的磷酸二酯键是
- A、RNA酶A
- B、RNA酶I
- C、S1核酸酶
- D、DNA酶I
- E、T7噬菌体DNA聚合酶
-
灭活补体常用温度是
- A、65℃
- B、56℃
- C、37℃
- D、18℃
- E、24℃
-
沙门菌抗原中无分类学意义的是
- A、O抗原
- B、H抗原
- C、鞭毛抗原
- D、F抗原
- E、Vi抗原
-
反转录过程,最终合成的双链DNA长度比正链RNA
- A、长度一样
- B、稍长
- C、稍短
- D、结构相当
- E、结构复杂
-
由仅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是
- A、多克隆抗体
- B、单克隆抗体
- C、精提纯抗体
- D、以上都是
- E、以上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