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二级建造师《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押题模拟卷十一
-
(四)
【背景资料】
某项目经理部承接了一项道路、桥梁综合性大型工程,并将其中的部分工程按合同分包给其他单位施工。双方签订了分包合同,在合同中双方约定:
(1)在分包队伍进场前,分包商编制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报总包商审核审批。
(2)当分包队伍进场时,总包商不再确认分包商从业人员资格,由分包商自行管理。但应对分包商负责人及分包队伍有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施工交底。交底采用书面形式,由总包商负责人签字后交分包商有关人员。
(3)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总包商不再派人对其进行管理,主要由分包商自行管理为主。
(4)分包商对于其分包现场的脚手架、设施、设备等安全防护设施可以根据施工需要自行移动或拆除。
(5)如分包商发生安全事故,应由分包商承担责任并向有关部门上报事故,总包商不负责任何费用。
问题:
请逐一指出上述的5条约定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
(三)
【背景资料】
某热力管道,其材料为碳素钢,敷设中有几处为穿越河流的水下管道,有一处穿越铁路(非专用线)干线,个别管道焊缝不具备水压试验条件,对管道焊缝质量用超声和射线两种方法进行无损检验。
问题:
1.热力管道焊缝质量检验应按哪三项要求分别按序进行?哪些焊口应100%做无损检验?
2.如该管道有返修后的焊缝,无损检验有什么要求?
3.某段管道用超声波检验为合格,但用射线检验不合格,该管道是否合格?
-
(二)
【背景资料】
某城市桥梁工程,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承台最大尺寸为长9m、宽7m、高3.5 m,梁体为现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跨越既有道路部分,梁跨度30 m,支架高20 m。其他段为预制梁。
(1)桩身混凝土浇筑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到场就施工方法对作业人员进行了交底,随后立即进行1号桩桩身混凝土浇筑,导管埋深保持在0.5~1.0m。浇筑过程中,拔管指挥人员因故离开现场。后经检测表明1号桩出现断桩。
(2)跨越既有道路部分为现浇梁施工,采用支撑间距较大的门洞支架,为此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并对支架强度作了验算。
(3)模板支架搭设及拆除中,发生了如下事件:①为避免引起模板变形,模板与脚手架进行连接;②模板安装完毕后,对其平面位置、顶部标高进行了检查,随后浇筑混凝土;③拆除模板时,遵循先支先拆、后支后拆的原则拆除,并将模板从高处直接抛下。
(4)吊装预制梁过程中,项目部要求所有起重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进行了安全交底。高空作业人员为方便吊装,站在起吊的预制梁上。吊装过程中,起重臂下严禁有人工作和停留。但为加快进度,采用起重机载运部分人员到墩顶作业。
问题:
1.指出背景中桩身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错误之处,并改正。
2.关于支架还应补充哪些方面的验算?
3.拆除模板的三项内容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逐一指出并改正。
4.指出吊装预制梁过程中的错误做法,并改正。
5.高空作业人员应配带哪些个人安全设施?
-
热力一级管网和二级管网应进行( )。
- A.强度试验
- B.严密性试验
- C.外观检验
- D.无损探伤检验
- E.闭水试验
-
(一)
【背景资料】
某城市高架桥工程,桥梁下部结构为声l.2 m×2根钻孔桩上接承台、墩柱,上部结构采用后张法预应力梁。
(1)灌注水下混凝土时,对导管用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进行了试验,检测导管合格。立即开始灌注.在接近钢筋骨架时,为防止骨架上浮,决定加快浇筑速度,当混凝土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时,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3m以上,然后恢复正常灌注速度。
(2)张拉上部预应力连续梁时,项目部要求张拉作业人员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在钢绞线张拉时,有一根断丝且不超过全断面的1%,因工期紧,没有处理,即锚固灌浆了。
(3)锚固完毕经检验合格后用电弧焊切除端头多余预应力筋,外露长度不小于30 mm,
锚具用封端混凝土保护。
问题:
1.防止钢筋上浮方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写出正确做法。防止钢筋上浮的方法还有哪些?请补充。(请至少写出2条)
2.钢绞线张拉后断丝未经处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3.请指出切除端头多余预应力筋错误之处,并指出正确做法。
-
土压平衡式盾构排土量控制方法分为( )两种。
- A.重量控制
- B.容积控制
- C.干砂量控制
- D。土压控制
- E.含水量控制
-
盾构工程中,二次注浆的作用是( )。
- A.补足一次注浆未充填的部分
- B.填充由浆体收缩引起的空隙
- C.为防止周围地层松弛范围缩小
- D.为防止周围地层松弛范围扩大
- E.增加土体强度
-
污水中各种污染物质可分为( )。
- A.悬浮物质
- B.胶体物质
- C.溶解性物质
- D.金属离子
- E.微生物、病菌
-
地下连续墙按成槽方式可分为( )。
- A.桩排式
- B。壁式
- C.组合式
- D.间隔式
- E.自立式
-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常用施工方法有( )。
- A.支架法
- B.顶升法
- C.移动浇筑法
- D.移动模架法
- E.悬臂浇筑法
-
钻孔灌注桩的成孔方式,反循环与正循环相比,具有( )特点。
- A.钻孔进度快4~5倍
- B.需用泥浆料少
- C.转盘所消耗动力较少
- D.转盘所消耗动力较多
- E.清孔时问较快
-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分( )等阶段。
- A.初始配合比设计
- B.最终配合比设计
- C.目标配合比设计
- D.生产配合比设计
- E.生产配合比验证
-
用点铺方式铺植草坪,应将草皮切成( )点种。用1m2草坪宜点种2~5m2面积。
- A. 10 mm×10 mm
- B.20 mm×20 mm
- C. 30 mm×30 mm
- D.40 mm× 40 mm
-
对路基的性能要求有( )。
- A.强度
- B.变形量
- C.整体稳定性
- D.透水性
- E.抗张冻能力
-
路基碾压完成时,按质量验收项目检查,其中主控项目是( )。
- A.压实度
- B.弯沉值
- C.稳定度
- D.含水量
- E.压实厚度
-
水泥稳定土要求使用( )的水泥。
- A.初凝时问3h以上和终凝时间宜在6h以上
- B.初凝时间2h以上和终凝时间4h的高强
- C.终凝时间超过5h的快硬、早强
- D.初凝时间3h以上和终凝时间5h
-
土方作业阶段,应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使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 ),不扩散到场区外。
- A.0.5 m
- B.1.0 m
- C.1.5m
- D.2.0 m
-
隧道喷锚暗挖施工应充分利用围岩( ).开挖后及时施工初期支护结构,并适时闭合,当开挖面围岩稳定时间不能满足初期支护结构施工时,应采取预加固措施。
- A.整体强度
- B.自承作用
- C.卸力拱
- D.整体性
-
以下满水试验的错误的前提条件是( )。
- A.池体结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渗强度或砖砌体水泥砂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 B.现浇钢筋混凝土水池的防水层、水池外部防腐层施工以及池外回填土施工之前
- C.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水池施加预应力或水泥砂浆保护层喷涂之前
- D.砖砌水池的内外防水水泥砂浆完成之前
-
管道应在沟槽地基、管基质量检验合格后安装,安装时宜自( )开始,承口( )施丁前进的方向。
- A.下游朝向
- B.下游背向
- C.上游朝向
- D.上游背向
-
设计管基支承角范围内应用( )回填,不得用沟槽土回填。
- A.粉砂
- B.粗砂
- C.黏土
- D.中粗砂
-
燃气管道的严密性试验持续时间一般不少于( )。
- A.8h
- B.16h
- C.21h
- D.24 h
-
一般情况下,当降水深度小于5 m,基坑(槽)宽度小于6m时,井点布置采用( )。
- A.单排线状轻型井点
- B.双排线状轻型井点
- C.环形轻型井点
- D.以上形式都可以
-
水池构筑物满水试验,其允许渗水量按设计水位浸润的池壁和池底总面积计算,钢筋混
凝土水池不得超过( ),砖石砌体水池不得超过( )。
- A.2L/(m2·d) 4 L/(m2·d)
- B.3 L/(m2·d) 2 L/(m2·d)
- C.2 L/(m2·d) 3 L/(m2·d)
- D.3 L/(m2·d) 3 L/(m2·d)
-
单侧壁导坑法适用于( )的软弱松散围堰中。
- A.断面形状不规则、地表沉陷难于控制
- B.断面跨度小、地表沉陷难于控制
- C.断面跨度大、地表沉陷易于控制
- D.断面跨度大、地表沉陷难于控制
-
当沉井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大型沉井达到( )、小型沉井达到( )时,方能进行筛除承垫木工作。
- A. 100% 75%
- B.100%70%
- C.75%75%
- D.70% 100%
-
城市污水厂的典型工艺流程是( )。
- A.污水一格栅一沉砂池一二沉池一生物处理池 出水
- B.污水一格栅一沉砂池一初沉池一生物处理池一二沉池一出水
- C.污水一格栅混凝沉淀过滤消毒
- D.污水格栅曝气氧化混凝沉淀消毒出水
-
水下混凝土灌桩时,将首批混凝土灌入孔底后,导管内埋置深度一般宜控制在( )。
- A. 1~2m
- B.2~6m
- C.4~8m
- D.6~10 m
-
打桩顺序:一端向另一端;( );先深后浅;( );近建筑的往外打。
- A.由中心向四边;先坡脚,后坡顶
- B.由四周向中心;先坡顶,后坡脚
- C.由中心向四边;先坡顶,后坡脚
- D.以上都不正确
-
施打钢板桩围堰一般由( )。
- A.先下游,后上游,再合龙
- B.先上游,后下游,再合龙
- C.下游分两头向上游合龙
- D.上游分两头向下游合龙
-
水泥稳定土常温下成活后应经( )养护。
- A.28天
- B.21天
- C.14天
- D。7天
-
对路基压实要求中,各种压路机的碾压行驶速度最大不宜超过( )。
- A.3 km/h
- B.4 km/h
- C.5 km/h
- D.6 km/h
-
路面结构中的垫层的最重要的性能是( )。
- A.强度
- B.透水性
- C.水稳定性
- D.刚度
-
路基的填方段应事先找平,当地面坡度陡于( )时,需修成台阶形式。
- A.1:6
- B.1:5
- C.1:4
- D.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