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自考小学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模拟试卷五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阅读下面的《课堂教学程序》,说明其是如何进行教学组织的?优点是什么?课堂教学程序

    第一步,教师把握本节内容与要求,找准知识的发展点。或设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使学生形成最佳心理状态。

    第二步,教师提出自学要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粗读、细读教材,边读边批划、注记、写提要等。教师巡回指导,启发思考,留心观察,抓住时机,适当点拨。重点放在对后进组的辅导。

    第三步,教师把握住知识的连接点,指导学生讨论自学中筛选出来的问题。先分组议,再全班交流。对中、差生的知识和思维要了如指掌,在讨论中诱发他们认识。教师选讲需起到正误、释疑、排难、补充、深化、发展的作用。

    第四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归纳出规律、方法。由教师把学生具有盲目性的感性探索逐步引向具有科学的理性认识指导学生把得出的结论应用到实践中去验证,操练思维品质。

    第五步,在实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分类要求。

    阶梯练习题中基本题、综合题、发展题的比例是5:3:2。优等生组要求完成三组练习题;中等生组要求完成基本题和综合题;后进生组一般只要求完成基本题。教师巡回指导,收集信息。

    第六步,教师抽查少量的作业,其余作业各组交换互评教师收集学生练习中的信息,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评议点拨,释疑解难,及时反馈。共性问题,集中评议;个别问题,在巡视中个别指点。第七步,后进生组、中等生组各上一台阶、跨一步练习,分别完成综合题和发展题。优生组学生分散在“承包”组中协助教师辅导。

  2. 简述程序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成就。

  3. 试论述计算机在教学中作为教学工具的应用。

  4. 简述系统化设计教学方法发展的几个阶段的特点。

  5. 简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模式。

  6. 根据下列图示中各种银幕的充线散射角,写出银幕名称。

  7. 把“听觉信息的传递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缺内容补充完整。

  8. 校园网

  9. 超文本

  10. 言语信息

  11. 学生的一般特征

  12. 学生的初始能力

  13. 动作技能的教学顺序( )

    • A.目标阶级
    • B.认知阶段
    • C.分解阶段
    • D.反馈阶段
    • E.定位阶段
  14. 听觉信息包括( )

    • A.声源
    • B.声波
    • C.自然声
    • D.人工声
    • E.人的声音和言语
  15. 目标测试题目的形式有( )

    • A.识别性题目
    • B.回忆性题目
    • C.再认性题目
    • D.建构性题目
    • E.结构化回答题目
  16. 幻灯机按其机构构造可分为( )

    • A.单片幻灯机
    • B.自动幻灯机
    • C.卷片幻灯机
    • D.立体幻灯机
    • E.显微幻灯机
  17. 制作幻灯片时常用的胶片有( )

    • A.黑白正片
    • B.彩色负片
    • C.黑白负片
    • D.彩色正片
    • E.彩色反转片
  18. 电影按照所用的电影胶片的尺寸可分为( )

    • A.8毫米
    • B.16毫米
    • C.24毫米
    • D.32毫米
    • E.35毫米
  19. 一个好的目标为基础的测试应具备的性质是( )

    • A.效度
    • B.信度
    • C.可行性
    • D.效标
    • E.必要性
  20. 活动图像媒体的优点有( )

    • A.单向传播
    • B.安全地观看
    • C.技能的模仿学问
    • D.情感目标的学习
    • E.呈现运动和动作
  21. 下列软件中属于多媒体素材制作软件的是( )

    • A.Photoshop
    • B.CoolEdit
    • C.Toolbook
    • D.Authorware
    • E.Premier
  22. 构成图像的基本要素有( )

    • A.线条
    • B.色彩
    • C.形状
    • D.质感
    • E.画面
  23. 如果已在银幕上呈清晰的投影图像,但图像较小,应将投影器( )

    • A.上移
    • B.下移
    • C.前移
    • D.后移
  24. 学生作为评定的目的、模式、评定标准,这三者正确的对应是( )

    • A.确定学生的能力水平,鉴别学生的差距标准参照评定学生的平均水平
    • B.确定学生的能力水平,鉴别学生的差距标准参照评定教学目标
    • C.比较学生的能力,排名次标准参照评定学生的平均水平
    • D.比较学生的能力,排名次常模参照评定教学目标
  25. 计算机以下列哪种进制作为其计算的基础( )

    • A.二进制
    • B.十进制
    • C.八进制
    • D.十六进制
  26. 下面哪种线路录音的说法不正确( )

    • A.线路录音指的是用音频线将录音机与其它能输出声音信息的媒体连接起来的录音方法
    • B.音频线一端插入录音机的 LINE IN孔,另一端插入声音信号输出设备的 LINE OUT孔
    • C.用音频线可直接连接两机的EAR孔和MIC孔进行录音,不用增加任何设备
    • D.线路录音可广泛用于录制电视机、录像机、计算机等媒体输出的声音
  27. 戴尔“经验之塔”强调的是( )

    • A.观察的经验
    • B.做的经验
    • C.抽象的经验
    • D.给学习者的刺激
  28. 在字节存储单位MB、KB、GB的换算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GB =1 000 KB
    • B.1GB=1 000 MB
    • C.1GB=1024KB=1024×1024MB
    • D.1GB=1024MB=1024×1024KB
  29. 某教师要从互联网上某个教育站点下载一个几十兆的A课件,最好使用互联网的( )

    • A.BBS服务
    • B.万维网服务
    • C.FTP文件传输服务
    • D.电子邮件服务
  30. 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以下述哪一个客体所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的( )

    • A.学生
    • B.教师
    • C.教材
    • D.教学大纲
  31. 学习的需要是( )

    • A.学生的需要
    • B.社会的需要
    • C.教师的需要
    • D.教学大纲的需要
  32. 教学设计的初步产品是( )

    • A.教学顺序
    • B.教学组织形式及媒体材料的确定
    • C.教学活动程序
    • D.教案或经改编的教学材料
  33. 下面关于学习内容广度和深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学习内容的广度规定了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深浅程度和能力水平
    • B.学习内容的深度规定了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的范围
    • C.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与“教什么”有关
    • D.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教什么”有关,深度与“教什么”无关
  34. 引导学生爱护花草、保护环境的图示材料是( )

    • A.图表
    • B.漫画
    • C.广告图
    • D.简略画
  35. 教师讲课或学生回答问题时,为了控制教室其他方向传来的声音,最好选用( )

    • A.单向话筒
    • B.双向话筒
    • C.全向话筒
    • D.机内话筒
  36. 关于产生式教学策略和替代式教学策略,当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 )

    • A.只能采用产生式教学策略
    • B.只能采用替代式教学策略
    • C.最好是在替代式产生式这个连续体中进行选择
    • D.可以在产生式和替代式教学策略中进行选择
  37. os和 Windows比较,说法不正确的是

    • A.Windows下更适合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
    • B.dos主要执行命令方式, Windows主要执行窗口方式
    • C.Windows和DOS都可以同时运行多个应用程序,均属多任务操作系统
    • D.Windows中所有软件运行时基本上都有相同的界面,学起来更容易
  38. 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针对( )

    • A.学生
    • B.教材
    • C.教学活动
    • D.教学系统
  39. 某教师按快倒键把录音磁带倒到开始,下暂停键,再同时放入放音键和录音键,准备好后释放暂停开始录音。可开头的几秒总没有录上,其原因最可能是( )

    • A.磁带太松
    • B.磁带开始的几秒录在了无磁性的引带部分
    • C.释放暂停后,录音机要等几秒才开始录音
    • D.录音机转动装置出现了故障
  40. 程序教学的分支模式提出者是( )

    • A.斯金纳
    • B.桑代克
    • C.布鲁纳
    • D.克劳德
  41. 外接传声器应该插入

    • A.DC孔
    • B.EAR孔
    • C.MIC孔
    • D.SPEAK孔
  42. 在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中,确定教学目标的是( )

    • A.学习需要分析
    • B.学习内容分析
    • C.学生初始能力分析
    • D.学生一般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