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2016年10月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00410)
-
结合实例说明教师应如何重视写话和习作的评改。
-
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断,该教学片断采用了哪种识字方式?结合课例加以分析说明。
(下面是《乌鸦喝水》第一段的教学片断。这一段只有一句话:“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师:小声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乌鸦为什么到处找水喝。
生读后回答:因为乌鸦口渴,就到处找水喝。
师:(板书“渴”)请读读这个字的字音,想想它为什么是“三点水旁”?
生:这个字念kě。
生:因为口渴要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
师:很好。渴了就想喝水,记住“渴’’字是“三点水旁”。那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乌鸦非常渴?
生:我是从“找水喝”看出来的,它要不渴就不找水喝。
师:说得对。谁还说说?
生:我是从“到处”看出来的。“到处”是说它去了很多地方;这是说它非常渴了。
师:他们俩说得很好。
师:谁能读读这一段,大家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生:(一生读后)他读得没语气。乌鸦非常渴,到处找水,它很着急的。我想读读。
师:读吧(生读。)
师:他读得好一些了。听我读一遍好吗?(师范读)
师:大家再小声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又重点指导了字形并结合字音、字义,比较了“渴一喝”、“找—我”两组字)。
-
试述小学生阅读能力结构的主要内容。
-
简述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
-
如何预防小学生写错别字?
-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
教师应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
阅读教学过程
-
口语交际
-
构成字形的各种点和线被称为__________。
-
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结果进行审视租分析的过程被称为___________。
-
识字
-
开创情境教学的著名小学语文教师是__________。
-
《三字经》相传是宋代____________所编。
-
小学语文教学评估主要包括对教师专业态度和能力的评估、对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评估以及对__________的评估。
-
学生练习圈点批注的主要内容包括()
- A.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 B.含义深刻的句子
- C.自己感受深、受感动、受启发的地方
- D.不理解的地方
- E.读不懂的地方
-
小学生学习的常用字是_________个。
-
下面选项不是确定阅读教学目标依据的有()
- A.课程标准
- B.语文教材
- C.学生的实际
- D.识字量
- E.教学风格
-
人的认识过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表现为()
- A.体验生活
- B.理性认识
- C.初步感知
- D.深入理解
- E.指导实践和应用
-
苏区小学禁用的国语课本有()
- A.基督教书籍
- B.抗战时期初小国语课本
- C.国民党文化书籍
- D.四书五经
- E.临时小学国语课本
-
语文教材编写的基点包括()
- A.学生发展
- B.名家名篇
- C.社会需要
- D.编者取向
- E.学科知识
-
语文教学原则提出的依据包括()
- A.教学组织形式
- B.学科性质
- C.教学目的
- D.教学实践
- E.教学方法
-
常见的听课形式有()
- A.检查性听课
- B.辅导性听课
- C.交流性听课
- D.研究性昕渫
- E.邀请性听课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包括()
- A.总目标
- B.听话教学目标
- C.阶段目标
- D.阅读教学目标
- E.作文教学目标
-
理解自然段包括()
- A.从形式上认识自然段
- B.在理解句义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 C.能够概括自然段的段意
- D.能够概括中心思想
- E.能够归纳各层次的大意
-
评估教学目标的主要角度有()
- A.目标是否灵活
- B.目标是否全面
- C.目标是否明确
- D.目标是否恰当
- E.目标是否深刻
-
说话过程一般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 A.言语构思阶段
- B.组织转换阶段
- C.揣摩对象阶段
- D.执行表达阶段
- E.输入反馈阶段
-
阅读理懈能力主要包括()
- A.理解词语的能力
- B.理解句子的能力
- C.理解语言结构的能力
- D.理解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
- E.联想的能力
-
在阅读教学中,在说的方面教≯币要注意训练学生()
- A.说普通话
- B.用词恰当
- C.语句完整通顺、无语病
- D.音量语速要适中
- E.能及时反馈
-
识字工具主要包括()
- A.汉语拼音
- B.书写
- C.构字率高的独体字
- D.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问架结构
- E.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
-
学生学习的起始状态主要包括()
- A.学生的识字量
- B.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 C.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
- D.学生已有的与本次教学目标相对应的经验基础
- E.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
-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表现性评价属于()
- A.书面考试
- B.口头考试
- C.实践性考试
- D.认识性考试
-
开始重视学生识字和句读动炼的时间始于()
- A.秦朝
- B.两汉
- C.魏晋
- D.明清
-
“语文”一名始于()
- A.民元
- B.民初
- C.国民党统治时期
- D.新中国
-
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生有良好互动,能因势利导,体现了教师具有()
- A.语言艺术
- B.启发诱导的艺术
- C.驾驭课堂的艺术
- D.板书艺术
-
学生参加中考、高考的语文考试属于()
- A.常模参照评估
- B.目标参照评估
- C.分项评估
- D.分类评估
-
在组织语言过程中,发挥决定作用的是()
- A.思维
- B.记忆
- C.选材
- D.应变
-
习作的灵魂是()
- A.思维
- B.情感
- C.生活
- D.积累
-
10为了加强语文课程同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而设置的课程内容是()
- A.阅读
- B.综合性学习
- C.写作
- D.口语交际
-
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背诵、复述以及比较句子的结构和搭配规律,旨在培养学生的()
- A.选材的能力
- B.布局谋篇的能力
- C.遣词造句的能力
- D.表情达意的能力
-
说话时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又能恰当地表隋达意。这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了
- A.构思语言的能力
- B.语言应变能力
- C.语言的组织能力
- D.语言的运用能力
-
人教版语文第一册《自选商场》一课有14个生字,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扮演顾客购物,模拟成—个小小的自选商场,用小纸片写上商品的名称……所体现的识字方法是()
- A.图画识字法
- B.实物识字法
- C.刨没隋境识字法
- D.故事趣味识字法
-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百家姓》主要采用的识字方式是()
- A.集中识字
- B.分散识字
- C.注音识字
- D.图画识字
-
在阅读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与质疑,说明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已经达到()
- A.基础性要求
- B.浅层次要求
- C.深层次要求
- D.表现性要求
-
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三、百、千、千”的两个“千”一是指《千家诗》,另一个指()
- A.《千字文》
- B.《千家词》
- C.《千家诗》
- D.《千家文》
-
能体现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基本特征的教学原则是()
- A.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情感相统一
- B.语言文字训练与发展思维相统一
- C.听说读写相辅相成
- D.课内外语文教育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