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法学概论(00040)2010年4月真题试卷及答案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甲欲毒杀其妻乙,趁乙不备时在其碗内投入剧毒药。乙中毒后倒在地上痛苦呻吟。甲见状十分恐慌,后悔不该投毒杀妻,急忙将乙送到医院。经抢救乙终于脱险。

    问题:甲的行为是何种性质的行为?为什么?

  2. 试述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法律适用原则。

  3. 小刚的母亲与小华的父亲是一母同胞的亲姐弟。表哥小刚与表妹小华年龄相近,是同班同学,总是形影不离。初中毕业后,两人一起到南方打工,为节省房租,合租一套房屋。在互相关心、照顾中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偷尝了禁果。2007年8月,两人回家向各自父母提出了结婚的请求,双方父母受“舅表婚,亲上亲”传统观念的影响,均表示同意。同年9月,两人到婚姻登记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婚姻登记部门经审查得知两人是表兄妹后,拒绝为其办理结婚登记手续。2008年5月,两人以婚姻登记部门不作为为由,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婚姻登记部门为其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问题: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婚姻登记部门能否为小刚与小华办理结婚登记?为什么?

  4. 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5. 简述商法的存在形式及其内含。

  6. 犯罪的主观方面

  7. 简述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

  8. 行政诉讼法

  9. 法律责任

  10. 相邻权

  11. 税法

  12. 下列属于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的有( )

    • A.物证
    • B.现场笔录
    • C.被害人陈述
    • D.被告人供述
    • E.勘验笔录
  13.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诉讼参与人包括( )

    • A.鉴定人
    • B.证人
    • C.法定代理人
    • D.被害人
    • E.辩护人
  14. 关于可撤销民事行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是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 B.显失公平的行为是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 C.可撤销民事行为一经撤销,自始无效
    • D.当事人只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撤销
    • E.对可撤销民事行为,应当诉请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以判决或裁决的形式作出
  15. 关于教唆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教唆犯不能成为单独的犯罪
    • B.对于教唆犯,应当按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 C.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 D.被教唆人犯被教唆外的罪,教唆犯应当从重或加重处罚
    • E.教唆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应对教唆犯从重或加重处罚
  16.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重大涉外案件的第一审法院为( )

    • A.中级人民法院
    • B.高级人民法院
    • C.最高人民法院
    • D.基层人民法院
  17. 我国人民法院组织体系内的各级法院包括( )

    • A.基层人民法院
    • B.初级人民法院
    • C.中级人民法院
    • D.高级人民法院
    • E.最高人民法院
  18. 在冲突规范“物权关系依物之所在地法”中,其前一部分“物权关系”在法律术语中称为( )

    • A.系属
    • B.识别
    • C.连结点
    • D.范围
  19. 涉外合同一般应首先适用( )

    • A.当事人协议选择的法
    • B.合同缔结地法
    • C.合同履行地法
    • D.最密切联系地法
  20. 庇护的对象主要是( )

    • A.普通刑事犯
    • B.政治犯
    • C.宗教犯
    • D.军事犯
  21. 下列属于根据当事人的意志而取得的继有国籍是( )

    • A.依出生地取得的国籍
    • B.依血统取得的国籍
    • C.因选择国籍而取得的国籍
    • D.因婚姻依有关国家法律而取得的国籍
  22.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而提起的行政诉讼,管辖法院是( )

    • A.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
    • B.限制人身自由地人民法院
    • C.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
    • D.原告或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
  23. 下列属于我国行政诉讼法特有的基本原则的是( )

    • A.适用法律一律平等
    • B.合法性审查
    • C.审判公开
    • D.两审终审制
  24.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执行监视居住的机关是( )

    • A.公安机关
    • B.国家安全机关
    • C.审判机关
    • D.检察机关
  25.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主要指( )

    • A.原告与第三人
    • B.被告与第三人
    • C.原告与被告
    • D.原告、被告与第三人
  26. 犯罪行为侵犯某种社会关系时直接遭受影响的人或物是( )

    • A.犯罪客体
    • B.犯罪对象
    • C.犯罪主体
    • D.犯罪构成
  27. 我国刑法规定,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 )

    • A.1年
    • B.2年
    • C.3年
    • D.5年
  28. 我国法律规定,属于违法进行的抽奖式有奖销售行为的最高奖的金额超过( )

    • A.2000元
    • B.3000元
    • C.4000元
    • D.5000元
  29. 我国刑法规定,应当从重处罚的教唆犯是其教唆犯罪的对象不满( )

    • A.12周岁
    • B.14周岁
    • C.16周岁
    • D.18周岁
  30. 我国刑法规定,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成为盗窃罪的主体须年满( )

    • A.10周岁
    • B.14周岁
    • C.16周岁
    • D.18周岁
  31. 下列属于我国宏观调控法的是( )

    • A.公司法
    • B.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C.税法
    • D.环境保护法
  32. 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权力机构是( )

    • A.股东会
    • B.董事会
    • C.经理
    • D.监事会
  33. 夫妻双方共同设立遗嘱的协议,属于( )

    • A.共同法律行为
    • B.协同法律行为
    • C.单方法律行为
    • D.双方法律行为
  34. 我国法律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当事人丧失( )

    • A.实体权利
    • B.胜诉权
    • C.起诉权
    • D.反诉权
  35. 依我国继承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丧偶儿媳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 )

    • A.应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 B.应为第二顺序继承人
    • C.可为代位继承人
    • D.仍没有继承权
  36.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公民作品的发表权和财产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 )

    • A.10年
    • B.20年
    • C.30年
    • D.50年
  37. 使幼儿或精神病患者承担行政责任的行政执法行为不发生法律效力是因为( )

    • A.行政执法的主体不合法
    • B.行政执法的意思表示不真实
    • C.行政执法的相对人不具有法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 D.行政执法的内容不合法
  38. 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 )

    • A.最高人民法院
    • B.最高人民检察院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国务院
  39. 依据《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规定》,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称( )

    • A.条例
    • B.规定
    • C.办法
    • D.命令
  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担任国家公务员的年龄是( )

    • A.年满16周岁
    • B.年满18周岁
    • C.年满20周岁
    • D.年满22周岁
  41.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

    • A.国务院副总理
    • B.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 C.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42. 我国制定选举法为公民行使选举权提供物质和法律保障。这体现了( )

    • A.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 B.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 C.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 D.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43.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 )

    • A.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 B.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D.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制度
  44.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公布法律的权力属于我国的( )

    • A.国家主席
    • B.国务院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全国人大常委会
  45. 我国宪法第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该规定属于( )

    • A.禁止性规范
    • B.命令性规范
    • C.义务性规范
    • D.授权性规范
  46. 根据宪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学者将宪法分为 ( )

    • A.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 B.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和资本主义类型宪法
    • C.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 D.分权宪法和集权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