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卷7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48. 试述《礼记·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大步骤。

  2. 46. 简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

  3. 47. 试述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4. 44. 传统礼俗的调和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5. 45. 简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6. 43. 简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

  7. 42. 简述西周时期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8. 40. 名家发展到公孙龙和惠施时,主张( )

    • A.离坚白、合同异
    • B.涉及事物的概念与实际
    • C.尚贤
    • D.尚兼爱
    • E.无为而无不为
  9. 41. 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0. 39. 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作用有( )

    • A.物质交流
    • B.中外文化的沟通
    • C.佛教的东传
    • D.西域丝绸的输入
    • E.西域先进政治文明的输入
  11. 38.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高潮除了春秋战国时期之外,还有( )

    • A.秦朝
    • B.魏晋南北朝
    • C.唐宋之际
    • D.明朝
    • E.清朝
  12. 37.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的提出者及出处各是( )

    • A.《管子》
    • B.管仲
    • C.《齐民要术》
    • D.贾思勰
    • E.《绎史》
  13. 36. 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有( )

    • A.生产工具
    • B.雕塑
    • C.书籍
    • D.筷子
    • E.衣物
  14. 33. 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 )

    • A.东部季风
    • B.南部湿热区
    • C.西北干旱区
    • D.青藏高寒区
    • E.中部温带区
  15. 35. 秦朝时期,皇帝之下的“三公”有( )

    • A.丞相
    • B.太尉
    • C.太师
    • D.御史大夫
    • E.尚书
  16. 34. 元朝统治者把人民分为四等,其中二等人包括( )

    • A.西北人
    • B.女真人
    • C.西域人
    • D.契丹人
    • E.欧洲人
  17. 30. 提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是( )

    • A.陈独秀
    • B.孙中山
    • C.胡适
    • D.章太炎
  18. 31. 依据文献记载,把上古文化划分为( )

    • A.炎黄
    • B.东夷
    • C.苗蛮
    • D.北狄
    • E.西戎
  19. 3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大势有( )

    • A.民族的大融合
    • B.新的经济区出现
    • C.三教鼎立
    • D.动荡与混乱
    • E.佛教的广泛传播
  20. 29. 春秋时代的共同语被称为( )

    • A.官话
    • B.天下语
    • C.国语
    • D.雅言
  21. 28. 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曼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 )

    • A.日崇拜
    • B.月崇拜
    • C.鬼魂崇拜
    • D.上帝崇拜
  22. 26. 苟子提出“天人之分”观点的文章是( )

    • A.《礼论》
    • B.《正论》
    • C.《天论》
    • D.《乐论》
  23. 27. 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辩证发展思维方式的观念是( )

    • A.中庸之道
    • B.天人合一
    • C.知行合一
    • D.重义轻利
  24. 24. 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成为禅宗正宗的是( )

    • A.北宗
    • B.南宗
    • C.律宗
    • D.密宗
  25. 25. 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 )

    • A.《周礼》
    • B.《庄子》
    • C.《周易》
    • D.《诗经》
  26. 23. 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是( )

    • A.趋吉避凶
    • B.语言崇拜
    • C.避讳
    • D.拆字
  27. 22.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 )

    • A.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 B.只是文化的载体
    • C.只是文化事象
    • D.既不是文化事象,又不是文化的载体
  28. 21. “诗言志”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 )

    • A.《诗经》
    • B.《天问》
    • C.《九章》
    • D.《虞书》
  29. 19. “三纲”一词最早见于(  )

    • A.《孟子》
    • B.《春秋公羊》
    • C.《春秋繁露》
    • D.《朱子语类》
  30. 20. 《大学》提出的三大教育纲领不包括( )

    • A.明明德
    • B.修身
    • C.亲民
    • D.止于至善
  31. 18.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其为( )

    • A.元始天尊
    • B.太上老君
    • C.太白金星
    • D.道德天尊
  32. 17.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 )

    • A.整体思维
    • B.类比思维
    • C.理性思维
    • D.辩证思维
  33. 16. 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是( )

    • A.天台宗
    • B.禅宗
    • C.华严宗
    • D.密宗
  34. 14. 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庄子
  35. 15.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中繁荣阶段指的是( )

    • A.东汉魏晋时期
    • B.东晋南北朝时期
    • C.隋唐时期
    • D.宋元明清时期
  36. 13. 下列关于汉字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 B.汉字属于表音文字
    • C.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
    • D.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37. 11. 提出“行先知后”的思想家是( )

    • A.孔子
    • B.程颐
    • C.王夫之
    • D.黄宗羲
  38. 12. 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的文字的民族有( )

    • A.24个
    • B.30个
    • C.35个
    • D.40个
  39. 8.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思想提出于20世纪( )

    • A.60年代
    • B.70年代
    • C.80年代
    • D.90年代
  40. 9. 从中国古代整体思维发生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整体思维是一种重体悟的( )

    • A.理性思维
    • B.辩证思维
    • C.类比思维
    • D.直观思维
  41. 10.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

    • A.商
    • B.西周
    • C.秦
    • D.汉
  42. 6. 下列文字字形结构虽受汉字影响,但有自己的特点,借用汉字不太多的是( )

    • A.契丹大字
    • B.方块壮字
    • C.朝鲜文
    • D.突厥文
  43. 7. 由语言的社会功用而提出“正名”问题的是( )

    • A.孟子
    • B.荀子
    • C.墨子
    • D.孔子
  44. 4. 佛教禅宗的______观点,启发理学家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齐家治国的出发点,以遵循“天理”为人格完善的唯一途径。( )

    • A.“直指本心”
    • B.“知为心体”
    • C.“知觉是性”
    • D.“轮回说”
  45. 5. 现代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使甩的语言却至少有80多种,根据语言之间有无亲缘关系及亲缘关系的远近可以将它们归属为( )

    • A.四大语系
    • B.五大语系
    • C.六大语系
    • D.七大语系
  46. 3. 提出“先知先行后”主张的是( )

    • A.荀子
    • B.朱熹
    • C.程颐
    • D.王夫之
  47. 1. 下列能够体现中国古代整体思维模式的是( )

    • 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B.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D.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48. 2. 提出“中庸”这一价值原则的思想家是( )

    • A.老子
    • B.孔子
    • C.孟子
    • D.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