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卷一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40. 为什么说以训练作八股文为主的作文训练是一种脱离语言实际的畸形教学?

  2. 41. 试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3. 42. 试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

  4. 39. 简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

  5. 38. 火药技术是如何发展和传播的?

  6. 36.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总体趋势和分期是什么?

  7. 37.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

  8. 35. 异体字

  9. 32. 文字狱

  10. 34. 五常

  11. 33. 宗法制

  12. 30. 传统的语言教育包括 ( )

    • A.句子训练
    • B.修辞训练
    • C.作文训练
    • D.逻辑训练
    • E.语法训练
  13. 31. 仪器观测期

  14. 27. 明代关注国计民生的著作主要有 ( )

    • A.李时珍《本草纲目》
    • B.宋应星《天工开物》
    • C.徐光启《农政全书》
    • D.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 E.以上都对
  15. 29. 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主要有 ( )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 B.“乐人之乐”的幸福观
    • C.“中庸之道”的价值观
    • D.“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 E.以上都正确
  16. 28. 下列有关西周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有 ( )

    • A.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 B.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是分封制
    • C.在宗教制度之下,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合一
    • D.西周的土地名义上属于诸侯
    • E.宗法制使社会成员按照宗法的原则组织起来
  17. 25. 提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是 ( )

    • A.陈独秀
    • B.孙中山
    • C.章太炎
    • D.胡适
  18. 26. 司马迁将楚地一分为三,其中西楚指 ( )

    • A.今江苏、安徽、河南三省交界地带
    • B.今河南南部的汝南、南阳一带
    • C.今苏州、扬州一带
    • D.今江西、安徽交界地带
    • E.今湖南、广州一些地区
  19. 24. 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 ( )

    • A.唐代贞观年间
    • B.宋代真宗、仁宗年问
    • C.明朝嘉靖、万历年间
    • D.清朝康熙、乾隆年间
  20. 22. 春节的时候,人们往往用在年画中画上鱼在莲叶间戏游表示“连年有余”,用在门上画五只蝙蝠表示“五福临门”,这里所用的表达心愿的方法是 ( )

    • A.比喻法
    • B.象征法
    • C.影射法
    • D.谐音法
  21. 23. 人类文化是 ( )

    • A.先天就有的
    • B.后天获得的
    • C.先天与后天相结合的
    • D.后天为主、先天为辅的
  22. 21. 人类文化行为的发生大都建立在_______ 的基础之上。 ( )

    • A.语言
    • B.书籍
    • C.文字
    • D.计算机
  23. 20. 中国戏曲发端于 ( )

    • A.远古时期祭祀神鬼的仪式
    • B.汉魏时期的百戏
    • C.唐代的参军戏与歌舞戏
    • D.宋元时期的杂剧和南戏
  24. 18. 道教全真派的创立者是 ( )

    • A.丘处机
    • B.寇谦之
    • C.王重阳
    • D.陆修静
  25. 19. 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核心是 ( )

    • A.知行合一
    • B.尽心知性
    • C.天理人欲
    • D.伦理道德
  26. 17. 明确指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人是 ( )

    • A.荀子
    • B.董仲舒
    • C.张载
    • D.刘禹锡
  27. 15. 我国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 ( )

    • A.《唐律》
    • B.《九章律》
    • C.《大清律例》
    • D.《法经》
  28. 16. 最早对五行理论做出比较系统叙述的文献是( )

    • A.《论语》
    • B.《尚书》
    • C.《春秋
    • D.《国语》
  29. 12. 在中医“四诊”中最主要是_____方法的应用。( )

    • A.望貌
    • B.闻息
    • C.问询
    • D.切脉
  30. 13. 下列有关制度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
    • B.它在文化体系中稳定性不强
    • C.它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
    • D.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1. 14. 表明中国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成熟的标志是 ( )

    • A.宗法制的确立
    • B.分封制的确立
    • C.三公六卿制的确立
    • 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32. 10. 下列各项中,时代、作者、农书名相一致的是 ( )

    • A.唐贾思勰《齐民要术》
    • B.宋陆龟蒙《耒耜经》
    • C.元王桢《农政全书》
    • D.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33. 11. 我国手工行业传说的代表作是 ( )

    • A.鲁班传说
    • B.黄帝传说
    • C.伏羲传说
    • D.李耳传说
  34. 7. 东汉灵帝时,太学生联合在朝的“清流”力量,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宦官依仗皇帝的势力对他们残酷打击,制造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 ( )

    • A.七国之乱
    • B.八王之乱
    • C.党锢之祸
    • D.五侯秉政
  35. 8. 被人们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宋代科技著作是 ( )

    • A.《天工开物》
    • B.《梦溪笔谈》
    • C.《齐民要术》
    • D.《本草纲目》
  36. 9. 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_____自然经济。 ( )

    • A.林业
    • B.牧业
    • C.农耕
    • D.渔业
  37. 6.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 ( )

    • A.磨制石器的使用
    • B.打制石器的使用
    • C.农业的出现
    • D.陶器的制造
  38. 5.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_____大基本经济区,并对各地的地域文化习俗进行了全面介绍。 ( )

    • A.六
    • B.五
    • C.四
    • D.三
  39. 4.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 ( )

    • A.温带气候
    • B.亚热带气候
    • C.高原气候
    • D.海洋气候
  40. 3. 在中国境内,地形呈阶梯状分布,总体来看,地势的走向是 ( )

    • A.西高东低
    • B.东高西低
    • C.北高南低
    • D.南高北低
  41. 1. 《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的“文”指的是 ( )

    • A.品德
    • B.文化
    • C.文艺
    • D.文采
  42. 2. 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 ( )

    • A.文化产品
    • B.文化政策
    • C.文化事象
    • D.文化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