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卷三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42. 为什么说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是中国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

  2. 41. 试述我国四大发明。

  3. 39.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最集中的表现是什么?

  4. 40. 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主要有哪些?

  5. 37. 简述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

  6. 38. 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特点?

  7. 36. 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是哪些区域文化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基干的?

  8. 35. 《说文解字》

  9. 34. 家族

  10. 32. 《齐民要术》

  11. 31. 国别文化

  12. 33. 十二时辰

  13. 30.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是 ( )

    • A.阴平
    • B.阳平
    • C.下声
    • D.去声
    • E.上声
  14. 29. 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三省”包括 ( )

    • A.中书
    • B.门下
    • C.尚书
    • D.内阁
    • E.枢密院
  15. 26. 下列关于文化分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 A.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 B.底层文化指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 C.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 D.上层文化中更多的是精华,底层文化中更多的是糟粕
    • E.上层文化是维护统治阶级地位的文化,在现代社会里应该遭到批判和抛弃
  16. 27. 后期法家的主张有 ( )

    • A.以杀去杀
    • B.以乐去乐
    • C.以仁去仁
    • D.以刑去刑
    • E.以礼去礼
  17. 28.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 ( )

    • A.造纸术
    • B.火药
    • C.中医
    • D.指南针
    • E.印刷术
  18. 24. 科举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时间是 ( )

    • A.秦汉
    • B.魏晋
    • C.隋唐
    • D.宋元
  19. 25.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 ( )

    • A.复兴儒学的道路
    • B.中国儒学为本体西方科技为用的道路
    • C.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
    • D.全盘西化的道路
  20. 21. 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 ( )

    • A.词性变化
    • B.词形变化
    • C.词义变化
    • D.词序变化
  21. 22. 唐代以后通行的字体是 ( )

    • A.大篆
    • B.小篆
    • C.隶书
    • D.楷书
  22. 23. 中国著名的云岗、敦煌、大足、麦积山等石窟艺术的题材来自 ( )

    • A.儒教
    • B.道教
    • C.佛教
    • D.基督教
  23. 19. 《诗经》中风、雅、颂的划分依据是不同的______风格。 ( )

    • A.诗韵
    • B.音乐
    • C.舞蹈
    • D.节拍
  24. 20. 最早提出“诗言志”这一艺术命题的文献是 ( )

    • A.《诗经》
    • B.《论语》
    • C.《尚书》
    • D.《国语》
  25. 17. 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 )

    • A.荀子
    • B.程颐
    • C.王阳明
    • D.王夫之
  26. 16. 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 )

    • A.《周易》
    • B.《管子》
    • C.《商君书》
    • D.《韩非子》
  27. 18. 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四端”的思想家是  (  )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董仲舒
  28. 14. 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出现于 ( )

    • A.汉代
    • B.南北朝
    • C.隋代
    • D.唐代
  29. 15. 传统汉族男子的成年礼叫 ( )

    • A.加冠
    • B.加冕
    • C.加笄
    • D.缌麻
  30. 12. 我国火药的发明大约在 ( )

    • A.明朝
    • B.隋朝
    • C.唐朝
    • D.宋朝
  31. 11.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以后,剪辫子和穿中山装,这是服饰的 ( )

    • A.阶层标志
    • B.仪礼标志
    • C.政治标志
    • D.职业标志
  32. 13. 周代的“三公”指的是 ( )

    • A.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 B.太师、太傅、太保
    • C.司徒、司马、司空
    • D.尚书、中书、门下
  33. 9. 我国南方形成稻麦两熟制是在______时期。( )

    • A.汉代以后
    • B.隋唐
    • C.北宋
    • D.南宋
  34. 10. 棉花原不产于我国,它是______以后从非洲和印度传来的。 ( )

    • A.春秋战国
    • B.秦朝
    • C.西汉
    • D.唐朝
  35. 6. “上约君,下约民”,“以杀去杀,以刑去刑”是先秦诸子中哪家的理论主张? ( )

    • A.儒家
    • B.法家
    • C.阴阳家
    • D.纵横家
  36. 7. 隋唐时期,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其中_______负责政策执行,属于行政机构。 ( )

    • A.中书省
    • B.门下省
    • C.尚书省
    • D.内史省
  37. 8.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 )

    • A.徐光启
    • B.李时珍
    • C.宋应星
    • D.沈括
  38. 4. 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之一,下列说法能够体现这一因素的是 ( )

    • A.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C.扬州及周围地区盛极一时的商业文化
    • D.唐宋以来,中国各地出现的“状元乡”、“秀才县”
  39. 5. 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对土地的深度利用,提高亩产量,普遍采用 ( )

    • A.区田法
    • B.代田法
    • C.青苗法
    • D.均田法
  40. 1.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 ( )

    • A.文化产品
    • B.文化内涵
    • C.文化现象
    • D.文化事象
  41. 3. 历来有居“天下形势”之说的地区是指 ( )

    • A.河北
    • B.关中地区
    • C.山西
    • D.成都平原
  42. 2. 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 )

    • A.文化传统
    • B.传统文化
    • C.民族文化
    • D.国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