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卷十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41. 试述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2. 42. 谈谈元代杂剧的艺术成就。

  3. 39.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

  4. 40. 世界各民族文化是怎样发展的?

  5. 36. 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有哪些?

  6. 38. 简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

  7. 37. 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8. 34. 仁爱孝悌

  9. 35. 全盘西化论

  10. 31. 通漕四渠

  11. 33. 郡县制

  12. 32. “政绩”观

  13. 29. 科举制的特点有 ( )

    • A.士人自由报名应试
    • B.由官员举荐
    • C.考试定期举行
    • D.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 E.不必由官员举荐
  14. 30. 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有 ( )

    • A.因材施教
    • B.启发诱导
    • C.学思结合
    • D.自由讨论
    • E.学相长
  15. 26. 下面的概念,哪些分别与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相适应? ( )

    • A.文化产品
    • B.文化内涵
    • C.文化思潮
    • D.文化政策
    • E.文化现象
  16. 27. 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有 ( )

    • A.农业
    • B.制陶
    • C.火的使用
    • D.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 E.甲骨文
  17. 28. 我国传统的农政思想的核心是 ( )

    • A.“政绩”观
    • B.“富民”观
    • C.“勤农”观
    • D.“足食”观
    • E.“勤政”观
  18. 25. “中体西用”论的雏形最早出现于 ( )

    • A.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 B.沈寿康《匡时策》
    • C.张之洞《劝学篇》
    • D.孙家鼐奏折
  19. 24. 认为中国近代社会与思想文化演变的框架问题表现了一种特殊的二律背反运动的学者是 ( )

    • A.陈寅恪
    • B.钱穆
    • C.陈独秀
    • D.胡适
  20. 23. 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是 ( )

    • A.佛教的传入
    • B.伊斯兰教的传入
    • C.基督教的传入
    • D.犹太教的传入
  21. 21. 汉语中的“胡同”来源于 ( )

    • A.维吾尔语
    • B.藏语
    • C.布努语
    • D.蒙古语
  22. 22. 颜真卿《元结墓碑》把“张维瑾”写作“张瑾”,是为了避父讳“维贞”。这种避讳属于 ( )

    • A.缺笔避讳
    • B.拆字避讳
    • C.删字避讳
    • D.改字避讳
  23. 19. 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这说明,他认为教育应 ( )

    • A.止于至善
    • B.学思结合
    • C.教学相长
    • D.德育和智育并重
  24. 20. 中国戏曲虽然剧种纷繁,但在总体上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其 ( )

    • A.唱念做打舞相结合
    • B.表演方式的程式化
    • C.人物扮相的脸谱化
    • D.人物语言的生活化
  25. 18. 流传于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傣族地区的巴利语经典系属于 ( )

    • A.大乘佛教
    • B.小乘佛教
    • C.原始佛教
    • D.密教
  26. 16. 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的时期是 ( )

    • A.唐代
    • B.宋代
    • C.明代
    • D.清代
  27. 17. 提出“天人之分”观点的人是 ( )

    • A.战国荀子
    • B.唐代刘禹锡
    • C.唐代柳宗元
    • D.宋代张载
  28. 14. 中国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是 ( )

    • A.国家机关的集权化
    • B.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 C.法律条文的规范化
    • D.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化
  29. 15. 礼起源于 ( )

    • A.习俗
    • B.祭祀
    • C.宗教
    • D.法律
  30. 12. 中医上的腑脏学说的思想来源是 ( )

    • A.生理解剖学说
    • B.经脉学说
    • C.针灸学说
    • D.阴阳五行学说
  31. 13. 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代,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是 ( )

    • A.井田制
    • B.均田制
    • C.分封制
    • D.郡县制
  32. 9. 与农耕自然经济结合发展的经济形式,是手工业伴随农产品的商品化所形成的 ( )

    • A.工商贸易
    • B.农商贸易
    • C.市商贸易
    • D.对外贸易
  33. 11. 按照传统分类,我国分为_______大菜系。 ( )

    • A.六
    • B.七
    • C.八
    • D.九
  34. 10. 在广州专设“十三行”,给外商外货提供场所是在 ( )

    • A.唐朝
    • B.宋朝
    • C.元朝
    • D.清朝
  35. 8. 作为世界文化交流,基督教在中国的流传,开始于 ( )

    • A.两汉之交
    • B.隋唐时期
    • C.宋代
    • D.元代
  36. 7. 西晋灭亡后,北方出现了许多政权迭立并混战的局面,旧史通称这些政权为 ( )

    • A.五代十国
    • B.春秋五霸
    • C.五胡十六国
    • D.三国鼎立
  37. 4. 在古代,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明世界的高原是 ( )

    • A.青藏高原
    • B.云贵高原
    • C.帕米尔高原
    • D.蒙古高原
  38. 5. “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 ( )

    • A.中原文化
    • B.齐鲁文化
    • C.巴蜀文化
    • D.屈原文学
  39. 6. 《史记》中曾记载,尧舜时代的一件事“乃命羲和敬顺昊天”,目的在于 ( )

    • A.“天人合一”
    • B.“无为而治”
    • C.“敬授民时”
    • D.“内圣外王”
  40. 2. 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 ( )

    • A.民族政策
    • B.宗教政策
    • C.文化政策
    • D.文艺政策
  41. 3. 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 )

    • A.羌
    • B.吐蕃
    • C.鲜卑
    • D.回纥
  42. 1.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 (  )

    • A.《说苑·指武》
    • B.《礼记·中庸》
    • C.《论语·雍也》
    • D.《苟子·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