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章节练习卷3
-
31. ( )是( )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 )是( )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高粱、玉米、谷子、稗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双灌等。
-
30.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成书于公元前137年的( )。
-
32. 传统商业活动的类别:( )、( )、( )。
-
28. ( )在立国初期,进行了清丈田亩、订定赋税的工作,继而又编制了( )和(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的土地、人口的直接控制。
-
29.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文化的主体是( )。
-
26. ( )在1941年发表的( )一文中,提出“以儒家思想为本体,以西洋文化为用具”的主张,首次阐述了( )这一概念。
-
27.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儒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港台的( )、( )、( )、( )等。
-
23. 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中国制度文化主要是( )和( )。
-
24. 19世纪末以来,影响重大而深远的中国文化思潮有( )、( )、( )、( )。后三者是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最重要的三种思潮。
-
25. “儒学复兴论”(现代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 )。
-
21.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是( ),代表人物有( )、( )、( )等。
-
22. 宋元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最大事件莫过于( )、( )、( )、( )等中国最伟大的“四大发明”的西传。
-
20. ( )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传说是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的。
-
19.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主要有两次:( ),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 ),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
-
18. 文化具有( )和( )。
-
16. 论述黄河、淮河由利变害的原因。
-
17. 分析明清之际学风的变化及其原因。
-
14. 简述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
-
15. 分析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
13. 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11. 简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
-
12.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
-
10. 简述按其发展说,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的内容。
-
9. 简述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
-
6. 文化政策
-
8. 简述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的特点。
-
7. 简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
5. 文化思潮
-
4. 文化事象
-
3. 全盘西化论
-
2. 中体西用论
-
1. “儒学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