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章节练习卷7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29. 试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2. 30. 试述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3. 28. 简述古人对学与思关系的看法。

  4. 27. 简述先秦儒家“天命观”的宗教色彩。

  5. 26. 简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6. 25. 简述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种类。

  7. 23. 《诗经》所创造的艺术表现方法有

    • A.赋
    • B.比
    • C.兴
    • D.雅
    • E.风
  8. 24. 仁爱孝悌

  9. 22. 与中国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结构相适应,儒家的仁爱思想呈现出的特点有

    • A.由刚而柔
    • B.由己推人
    • C.由内而外
    • D.由近及远
    • E.由弱而强
  10. 21. 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

    • A.艺术
    • B.政治
    • C.道德
    • D.风俗习惯
    • E.宗教
  11. 20. 我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有

    • A.天人合一
    • B.天人交胜
    • C.人定胜天
    • D.天人之分
    • E.力足胜天
  12. 19. 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著名诗人是

    • A.李白
    • B.刘禹锡
    • C.王维
    • D.杜牧
  13. 18. 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

    • A.物质文化
    • B.生产生活文化
    • C.制度文化
    • D.精神文化
  14. 17. 在历史上享有“佛画之祖”美誉的是

    • A.吴道子
    • B.曹不兴
    • C.阎立本
    • D.张择端
  15. 16. 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说明了中国古代教学思想中的

    • A.因材施教
    • B.启发诱导
    • C.学思结合
    • D.教学相长
  16. 14. 首先提出“教学相长”命题的是

    • A.《论语》
    • B.《大学》
    • C.《中庸》
    • D.《礼记》
  17. 15. 孔子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记载这句话的是

    • A.《周礼》
    • B.《仪礼》
    • C.《老子》
    • D.《论语》
  18. 11. 东晋时期人物画的最高水平是

    • A.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 B.顾恺之《洛神赋图》
    • C.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 D.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19.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

    • A.尚意
    • B.中庸
    • C.诗言志
    • D.文以载道
  20. 13. 中国戏剧发端于

    • A.汉魏时期的百戏
    • B.隋唐时期的参军戏
    • C.远古时期祭祀神鬼的仪式
    • D.北宋时期的杂剧
  21. 9. 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入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

    • A.张道陵
    • B.张角
    • C.张鲁
    • D.张衡
  22. 10. 周代,人们四时祭祀祖先,秋祭叫

    • A.杓
    • B.稀
    • C.尝
    • D.烝
  23. 8. 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出现在

    • A.汉代
    • B.唐代
    • C.宋代
    • D.明代
  24. 7. 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不包括

    • A.中和之美
    • B.尚意追求
    • C.尊崇自然
    • D.乐以教化
  25. 5. 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辩证发展思维方式的观念是

    • A.中庸之道
    • B.天人合一
    • C.知行合一
    • D.重义轻利
  26. 6.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整个教育程序的起点是

    • A.修身
    • B.正心
    • C.格物
    • D.齐家
  27. 4. “诗言志”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

    • A.《诗经》
    • B.《天问》
    • C.《九章》
    • D.《虞书》
  28. 2.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

    • A.商
    • B.西周
    • C.秦
    • D.汉
  29. 3.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其为

    • A.元始天尊
    • B.太上老君
    • C.太白金星
    • D.道德天尊
  30. 1. 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是

    • A.苟子
    • B.朱熹
    • C.程颐
    • D.王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