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人际关系学自考2014年4月真题(0329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应用一个简单的情境系统来证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衡。这个简单的情境系统包括三个要素:主体、交往对象(他人)、交往双方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由这三个要素可以构成三种关系:主体对交往对象的评价关系;主体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评价关系;交往对象对该客观事物的评价关系。假设主体是一个男青年,交往对象是他的女朋友,客观事物是购买羽绒服。请用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分析上述情境。

    要求:(1)请指出交往主体与交往对象及客观事物之间构成的各种关系,并判断结构关系是否平衡。

    (2)回答出人际关系平衡的条件。

  2. 试述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制度因素。

  3. 试述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的“非言语沟通系统”。

  4. 简述引发人的交往动机因素。

  5. 为什么说社会化是任何个人的必经之路?

  6. 简述亲密型人际关系表现出的特点。

  7. 简述精神生产对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影响。

  8. 体态语

  9. 艺术修养

  10. 简述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11. 冷淡

  12. 单线式交往

  13. 态度适度

  14. 人际关系的类型,按内容可划分为()

    • A.经济关系
    • B.政治关系
    • C.道德关系
    • D.法律关系
    • E.宗教关系
  15. 影响人际关系的隐性要素有()

    • A.交往环境
    • B.利益因素
    • C.交往目的
    • D.情感因素
    • E.尊严因素
  16. 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所具有的特点包括()

    • A.女性对男性的依附
    • B.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 C.以地缘关系为基础
    • D.以等级差别为准则
    • E.以土地占有为标准
  17. 人际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

    • A.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 B.人群关系和人际需要理论
    • C.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 D.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 E.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
  18. 以下关于人际关系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有()

    • A.人际关系具有社会性
    • B.人际关系具有历史性
    • C.人际关系具有客观性
    • D.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
    • E.人际关系具有变动性
  19. 我国战国时代有“负荆请罪”的故事,故事中的蔺相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采用的原则是()

    • A.理解原则
    • B.相容原则
    • C.平等原则
    • D.自律原则
  20. “酸葡萄”心理体现了哪种自我防卫技法? ()

    • A.以合理化缓解
    • B.以升华转移
    • C.以补偿消除
    • D.幽默诙谐
  21. 属于平等的相对性表现的是()

    • A.平等具有地域性
    • B.平等具有时代性
    • C.起点和机会是均等的
    • D.平等是发展变化的
  22. 通过比较稳固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称为()

    • A.性格
    • B.兴趣
    • C.能力
    • D.气质
  23. 个体社会化的起点是()

    • A.家庭
    • B.遗传
    • C.学校
    • D.岗位
  24. 由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社团组织归属于()

    • A.血缘关系
    • B.学缘关系
    • C.业缘关系
    • D.趣缘关系
  25. 人际交换理论把人际交往看作是一种商品交换过程,用以解释人际吸引行为的产生和持续。该理论主要采用了经济交易理论和()

    • A.人本心理学原理
    • B.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 C.强化心理学原理
    • D.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26.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里的“知己”一词,在影响人际关系的要素中归属于()

    • A.利益因素
    • B.情感因素
    • C.尊严因素
    • D.交往主体
  27.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被称为“创造性的需要”指的是()

    • A.认识与理解的需要
    • B.尊重的需要
    • C.自我实现的需要
    • D.追求完美的需要
  28. 下列属于人际关系形成的先决条件是()

    • A.相互接触
    • B.相互补充
    • C.相互悦纳
    • D.人的生产
  29.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乔治
    • B.加拿大的精神病医生伯恩内博士
    • C.美国学者罗伯特·帕克
    • D.美国学者雅各布·莫雷诺
  30. 马斯洛的“七种需要理论”出自于()

    • A.《科学心理学》
    • B.《存在心理学探索》
    • C.《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 D.《动机与个性》
  31. 提出“生产本身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这一观点的是()

    • A.梅奥
    • B.马斯洛
    • C.马克思
    • D.赫茨伯格
  32. 马克思的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的观点出自()

    • 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B.《德意志意识形态》
    • C.《(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3. 所谓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在以下研究方法中实际上也属于一种观察法的是()

    • A.文献法
    • B.实验法
    • C.参照测量法
    • D.社会调查法
  34. 下列既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又是评估人际关系的方法是()

    • A.社会测量法
    • B.社会调查法
    • C.人物推定法
    • D.统计法
  35. 原本和谐的夫妻关系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由和谐→矛盾→分居→离异的变化。这种情形属于()

    • A.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特点的表现
    • B.人际关系的变动性特点的表现
    • C.人际关系的情感性特点的表现
    • D.网际关系的新特点的表现
  36. 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是()

    • A.人际关系的历史性
    • B.人际关系的客观性
    • C.人际关系的社会性
    • D.人际关系的情感性
  37. 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是()

    • A.业缘关系
    • B.亲缘关系
    • C.地缘关系
    • D.血缘关系
  38. 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是()

    • A.血缘关系
    • B.亲缘关系
    • C.地缘关系
    • D.利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