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全国自主考试《教育预测与规划》真题及答案解析
-
某市2003~2006年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如题表所示,已知平滑系数为0.9,2003年在校生人数的一次指数平滑值S为350(千人),试分别计算2004~2006年在校生人数的一次指数平滑值。(,计算结果取整数)
某市2003-2006年小学生在校人数
-
(1)根据题表中数据,建立初中学生数学成绩Y关于父亲文化程度(受教育年限)X的线性回归方程。
6位初中学生的数学成绩与父亲受教育年限
(2)根据题(1)表数据计算出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与父亲受教育年限X的积差相关系数为r=0.647。试在0.05水平下分析两者是否存在显著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
积差相关系数(r)显著性临界值表
-
举例说明影响教育规划资料质量的主要因素。
-
举侧说明默写式头脑风暴预测法的特点及组织实施过程。
-
简述互动性教育规划模式的基本特点。
-
简述教育规划草案论证的工作步骤。
-
简述制定教育计划和确定项目的步骤。
-
??筒述教育预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简述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
定性论证法
-
专家协商预测法
-
学校教育规划
-
教育决策
-
人口增减率
-
智利1988—1992年教育改革采用的策略是()。
- A.机会之窗策略
- B.实验推广策略
- C.由上至下策略
- D.建立政治共识策略
-
哥伦比亚的新学校计划获得成功的主要经验是采用了()。
- A.细心实验,稳步推广策略
- B.机会之窗策略
- C.由上至下的策略
- D.逐步建立政治共识的策略
-
对于教育规划的学术领域,现在较为流行的看法是教育规划属于()。
- A.教育政策分析领域
- B.经济规划研究领域
- C.教育行政学研究领域
- D.教育管理学研究领域
-
制定教育规划最重要的环节和最基础的工作是()。
- A.制定规划目标
- B.搜集规划资料
- C.整理规划资料
- D.选择规划方法
-
在教育规划论证中,很难保证论证客观性的形式是()。
- A.教育规划系统内部人员组成论证小组,对规划草案论证
- B.教育规划部门与行政部门人员共同组成论证小组,对规划草案论证
- C.聘请教育规划系统外的专家组成论证小组,独立对规划草案进行论证
- D.将教育规划面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各界的不同意见
-
在论证项目评分等级时,采用加法评分、连乘评分、加乘评分或加权评分等四种不同的综合分值方法,属于()。
- A.定量论证法
- B.专家会议法
- C.“德尔菲”法
- D.专家评分法
-
教育发展的诸多质量目标中,最重要的规划目标是()。
- A.管理水平目标
- B.办学条件目标
- C.师资质囊目标
- D.学生质量目标
-
短期教育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 A.1年以内
- B.1~3年
- C.4~5年
- D.5年以上
-
6位专家对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预测结果为:22%,30%,33%,37%,40%,42%预测结果的中位数为()。
- A.33%
- B.34%
- C.35%
- D.37%
-
计算公式主要是用来计算()。
- A.算术平均数
- B.加权平均值
- C.一次指数平滑值
- D.移动平均数
-
从组织形式上,可以避免个别权威专家意见直接于扰其他专家意见的预测方法是()。
- A.德尔菲预测法
- B.直接头脑风暴预测法
- C.质疑头脑风暴法
- D.专家协商预测法
-
采用多种教育预测技术手段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所作的预测称为()。
- A.单一式教育预测
- B.结合式教育预测
- C.单对象教育预测
- D.多对象教育预测
-
一般说来,长期教育预测的时限为()。
- A.5年
- B.5-10年
- C.10年以上
- D.15年以上
-
如果知道某教育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就可以据此预测类似教育现象相应的发展变化过程,这是教育预测的()。
- A.相似性原理
- B.相关性原理
- C.延续性原理
- D.相同性原理
-
属于教育输出方面的人口统计指标的是()。
- A.复读率
- B.成人识字率
- C.在校生的增长率
- D.入学率
-
各级各类学校在校适龄学生总数与相应年龄组总入口数之比称为()。
- A.各级学校净入学率
- B.毛入学率
- C.总净入学率
- D.每一年龄入学率
-
教育预测与规划学开始兴起于20世纪()。
- A.50年代
- B.60年代
- C.70年代
- D.80年代
-
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对未来时期的活动所作的安排称为()。
- A.决策
- B.规划
- C.计划
- D.决定
-
规划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目的性、综合性和()。
- A.可操作性
- B.政治性
- C.战略性
- D.层次性
-
开展预测工作时,一定要注意科学预测的()。
- A.科学性和复杂性特点
- B.综合性和系统性特点
- C.合理性和发展性特点
- D.客观性和超前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