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全国2010年4月自考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真题及答案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某教师请小班幼儿欣赏了歌曲《让爱住我家》后,即提问幼儿:“你们觉得这个家怎么样啊?”幼儿不理解老师的问题,面面相觑,无人应答。接着老师追问幼儿:“那你们觉得这个家是不是很温……温什么呀?”话音刚落,便有几个幼儿争相回答:“很温暖的”、“很温馨的”、“很温和的”……老师肯定了幼儿的回答。你觉得该教师的问题调整有效吗?为什么?如果幼儿依然不能对“那你们觉得这个家是不是很温……温什么呀?”这个问题进行回答,那下一步教师还可以作何调整?

  2. 试述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中影响“心理唤醒”的程序和方法因素。

  3. 举例说明在大、中、小班歌词创编活动中教师需要注意的一般问题。

  4. 简述打击乐器演奏活动中,教师发展幼儿节奏感与织体感的具体方法?

  5. 简述行为化目标的陈述方法?

  6. 简述幼儿园韵律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

  7. 图形总谱

  8. 简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

  9. 歌唱表演形式

  10. 柯达依音乐教育体系

  11. 音乐欣赏活动中的辅助材料

  12. 在现今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的重要行为方式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反馈、鼓励、角色的进入和退出。

  13.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常用的范例指导方法有()法和演示法。

  14.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教育内容包括两个部分:(1)();(2)音乐欣赏的简单知识技能。

  15. 音乐欣赏能力包括:倾听、理解、创造性表达和()等四个方面。

  16. 为学前儿童选择的打击乐配器方案应具有两个特点:(1)适合学前儿童的实际能力;(2)有一定的()性。

  17. 常见的幼儿园创造性歌唱教学的形式有四种:创编新歌词、创编表演动作、处理歌曲的()和演唱形式、即兴歌唱说话。

  18. 韵律活动是伴随音乐进行并与音乐相协调的()表现活动。

  19. 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思想是:才能是通过()的有效教育发展起来的。

  20. 教师在使用“退出”的方法时,主要是通过()的变化等措施来弱化自身对儿童的控制而同时强化儿童对他们自身的调控。

  21.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直接指向儿童的()发展的。

  22. 音乐是一种社会生活的()性的主观反映。

  23. 理想的音乐教育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具体表现在:音乐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以及增强其身体健康。

  24. 某幼儿听到河北名歌《小白菜》时作出假哭的样子,这一行为体现了该幼儿具有()

    • A.音乐记忆能力
    • B.音乐想象能力
    • C.音乐思维能力
    • D.音乐感知能力
  25. 在打击乐器动作总谱中,比较密集的节奏,适用于()

    • A.用脚的动作表现
    • B.用手的动作表现
    • C.用头部动作表现
    • D.用手、脚动作协调地表现
  26. 从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角度出发,可以把评价分为()

    • A.全面评价和连续评价
    • B.重点评价和全面评价
    • C.重点评价和连续评价
    • D.全面评价与独立片段评价
  27.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追求的第一目标应是()

    • A.发展幼儿运用各种媒介表达自身音乐感受的能力
    • B.让幼儿享受参与性音乐欣赏活动的快乐
    • C.发展幼儿倾听和感受音乐的习惯和能力
    • D.让幼儿积累自己的优秀音乐主题或片段库存
  28. 有关音乐欣赏材料选择的阐述,错误的是()

    • A.所选作品应考虑内容、形式、风格是否丰富、多样,比例结构是否合理
    • B.所选作品应考虑幼儿感知、理解音乐的实际能力水平
    • C.可以选用中、大班将要学唱的歌曲作为小班幼儿的欣赏材料,尽量不选少儿歌曲
    • D.所选作品应是结构单纯、工整、长度适中的
  29. 在大班音乐欣赏作品《金蛇狂舞》中,B段音乐独立而鲜明,反映了喜庆的主题形象。对于该作品来说,最适合的教学设计思路应是()

    • A.从整体入手层层深入
    • B.整、分、整
    • C.一一匹配
    • D.从局部入手层层累加
  30. 铃鼓、碰铃、响板、大鼓分别属于()

    • A.混响音色乐器、脆响音色乐器、圆润音色乐器、碎响音色乐器
    • B.碎响音色乐器、圆润音色乐器、脆响音色乐器、混响音色乐器
    • C.脆响音色乐器、碎响音色乐器、混响音色乐器、圆润音色乐器
    • D.圆润音色乐器、混响音色乐器、碎响音色乐器、脆响音色乐器
  31. 在打击乐器演奏能力中,“能注意倾听自己、同伴、集体的演奏,并努力使每一个人、每一声部的演奏都能服从于整体音响效果形象的塑造要求”的能力属于()

    • A.乐器操作能力
    • B.随乐能力
    • C.合作协调能力
    • D.创造性表现能力
  32. 儿童在反射动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活动作属于()

    • A.基本动作
    • B.模仿动作
    • C.表演动作
    • D.舞蹈动作
  33. 某教师按照“毛毛虫吃东西、蠕动、蜕皮、睡觉、变蝴蝶”的顺序引导幼儿学习了韵律活动《绿毛虫》,该教师采用的动作组织形式属于()

    • A.按身体部位的某种秩序组织
    • B.按情节内容组织
    • C.按主题动作组织
    • D.按音乐的变化组织
  34. 对于动作结构比较复杂的韵律动作组合来说,基本的教学设计思路应该是()

    • A.先放慢速度,边示范、边讲解、边练习,然后再逐步增加连贯性和速度
    • B.先省略细节,从感知舞蹈的大体轮廓人手,再逐步细致化
    • C.先观察或先回忆真实事物,再即兴创编
    • D.先采用简单身体动作感知音乐的性质和结构,然后再学习动作和动作结构
  35. 有关节奏朗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节奏朗诵具有高低、强弱、音色、速度、节奏以及结构等几乎全部的音乐形式要素
    • B.节奏朗诵并不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 C.节奏朗诵的具体内容可以是诗歌、歌词、童谣、游戏语言,不可以是词组、象声词等
    • D.节奏朗诵有清晰可辨的旋律,因而属于歌唱活动材料
  36. 幼儿在演唱歌曲《小鼓手》时,常常在“花儿听了微微笑,草儿听了点点头,小鸟听了跳起舞,小朋友听了多高兴”处产生记忆困难。这时,教师如果要使用图片参与的手段帮助幼儿掌握歌词,最合适的方法应该是()

    • A.突出重点法
    • B.突出关系法
    • C.突出顺序法
    • D.突出结构法
  37. 教师特意创造出某种与音乐作品的内容、意境、情感相协调的环境或氛围。以便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体验、把握和享受作品,这一做法是为了确保()

    • A.学习对象的整体性
    • B.学习氛围的整体性
    • C.学习目标的整体性
    • D.学习方法的整体性
  38. 教师不但应该具备一定的音乐舞蹈方面的知识技能,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文化艺术修养,这就是教师基本音乐素养中的()

    • A.鉴赏分析音乐的能力
    • B.表现音乐的能力
    • C.欣赏能力
    • D.音乐文化涵养
  39. 通过音乐彼此沟通并进而建立感情上的和谐关系,是指音乐能促进学前儿童的()

    • A.社会性发展
    • B.个性发展
    • C.情感发展
    • D.认知发展
  40. 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材、教法、教学辅助手段等问题的决策时,应注意尽可能地全面评估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这一做法体现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的()

    • A.实践原则
    • B.和谐原则
    • C.低耗高效原则
    • D.可持续发展原则
  41. 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最有个性、最有成效的部分是()

    • A.合乐动作
    • B.节奏教学
    • C.即兴表演
    • D.视唱练耳
  42. 听觉艺术具有需要在时间流动中不断展开和完善其组织和结构的特征。因此,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又被称为()

    • A.声音艺术
    • B.造型艺术
    • C.时间艺术
    • D.情感艺术
  43. 主张在人本院中,要让孕妇能经常听到音乐,在育婴院及慈幼院中,要让婴、幼儿学唱充满仁爱之心的歌曲的中国教育家是()

    • A.康有为
    • B.蔡元培
    • C.陶行知
    • D.陈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