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07年4月学前儿童体育教育(00392)自考真题及答案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案例:某幼儿园教师在教一套新操中的某一节操时,在示范讲解的基础上让幼儿进行模仿练习。为保证动作质量,该教师在幼儿模仿练习的初始阶段,就十分注重动作的细节,并严格要求每一位幼儿的动作都做到准确,到位,整齐划一。试根据体育活动应遵循的原则,分析该教师教法中的不当之处。

  2. 简述“三浴”锻炼的含义及其作用。

  3. 为什么每套徒手操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练习?

  4. 试述在动作技能形成的泛化过程和分化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根据动作的表现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教学。

  5. 简述走、跑、跳、投等基本动作练习的指导重点。

  6. 简述集体体育游戏的特点。

  7. 与学校体育活动相比,学前儿童体育活动有何特点?

  8. 学前儿童体育课

  9. 为使体育活动能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形态结构的发展,组织学前儿童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哪些运动卫生要求?

  10. 体质测定

  11. 轻器械操

  12. 适量性原则

  13. 身体素质

  14. 所谓体质,就是指人的身体的________。

  15. 早操活动一般由准备部分、________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

  16. 一般来说,对体育游戏的分类宜采用________分类的方法。

  17. 蹦蹦床属于________类运动器械。

  18. 队列和队形是指全体儿童按照统一的________,站成一定的队形,从事协调一致的动作。

  19. 爬的动作种类很多,适合学前儿童练习的种类主要有手膝着地爬和________着地爬两种。

  20. 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状况,通常可具体地分为上升阶段、________和下降阶段。

  21. 形成动作(运动)技能的过程,依次为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和________过程。

  22. 柔韧是指人体活动时,关节、肌肉、肌腱和韧带的________或伸展能力。

  23. 不属于幼儿生理机能发育项目指标的是【】

    • A.呼吸差
    • B.安静心率
    • C.身高
    • D.血压
  24. 学前儿童体育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对儿童身体施加一定的运动________的手段来实现的。

  25. 与制定体育活动目标关系不大的因素是【】

    • A.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
    • B.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
    • C.教师的教态
    • D.活动的实际条件
  26. 摇马属于固定性运动器械中的【】

    • A.摆动类
    • B.颠簸类
    • C.旋转类
    • D.平衡类
  27. 一般来说,个人体育游戏【】

    • A.应有游戏规则和教师指导
    • B.应有游戏规则,但无所谓教师指导
    • C.无所谓游戏规则,但应有教师指导
    • D.无所谓游戏规则和教师指导
  28. 关于学前儿童体操能力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 A.1岁-2岁儿童以婴儿操和模仿操为主,每套4节
    • B.3岁-4岁儿童以徒手操为主,每套4节-5节
    • C.4岁-5岁儿童以徒手操为主,每套6节-8节
    • D.5岁-6岁儿童以轻器械操为主,每套6节-8节
  29. 对学前儿童体育游戏具有目标定向作用的是【】

    • A.游戏任务
    • B.游戏内容
    • C.游戏规则
    • D.游戏方式
  30. 婴儿被动操一般适用于【】

    • A.6个月以内的婴儿
    • B.6个月-8个月的婴儿
    • C.8个月-10个月的婴儿
    • D.10个月-12个月的婴儿
  31. 不属于动力性平衡练习的内容是【】

    • A.窄道移动
    • B.快跑急停
    • C.单足站立
    • D.闭目自转
  32. 体育课中,儿童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是体育课的【】

    • A.综合密度
    • B.一般密度
    • C.单一密度
    • D.练习密度
  33. 主要依靠视觉表象来控制和调节动作的阶段是【】

    • A.粗略掌握动作的阶段
    • B.改进和提高动作的阶段
    • C.动作的巩固阶段
    • D.动作的运用自如阶段
  34. 下列叙述,有错误的是【】

    • A.激烈运动后不要立即停止不动
    • B.体育活动后不宜立即吃饭
    • C.剧烈运动后应大量补充水分
    • D.体育活动后不宜吹风偷凉
  35. 在体育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适应—提高—再适应—再提高”的方法,体现了【】

    • A.身体全面发展原则的要求
    • B.适量性原则的要求
    • C.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
    • D.从实际出发原则的要求
  36. 培养儿童的耐力素质,主要是要逐步提高儿童的【】

    • A.瞬发力
    • B.协调能力
    • C.有氧代谢能力
    • D.无氧代谢能力
  37. 反映肌肉收缩与放松交替快慢程度的是【】

    • A.速度
    • B.灵敏性
    • C.力量
    • D.耐力
  38. 增强儿童体质的最有效的手段是【】

    • A.自然因素锻炼
    • B.卫生保健
    • C.体育活动
    • D.加强膳食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