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自考真题试卷
-
请为小班儿童设计一个“按物体的大小、长短进行排序”的数学教育活动。
-
试述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
试述学前儿童初步空间概念的发展。
-
案例:3岁的杨扬穿了一串珠子,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教师指着一个椭圆形的珠子问他穿了几个这样的珠子,于是他把串珠平放在桌上嘴里数道:“l、2、3……”,可是他的手却悬在珠子上象征性地点了6下,而且点得不全是椭圆形珠子。当教师再问他穿了几个椭圆形的珠子时,他的回答却是:“有许多许多”,其实他穿的椭圆形珠子只有四颗。
请运用所学的儿童计数能力发展特点的知识分析这位儿童的表现。
-
如何引导幼儿学习分类?
-
指导幼儿认识几何形体的教育要点是什么?
-
简述3--7岁幼儿数概念发展的阶段。
-
观察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具体方法很多,包括( )
- A.行为检核
- B.事件详录
- C.作业分析
- D.临床法
- E.谈话法
-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
-
下列属于大班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有( )
- A.认识“l”和“许多”及其关系
- B.学习10以内序数
- C.学习10以内单、双数和相邻数
- D.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
- E.学习自然测量
-
学前儿童的几种排序活动是( )
- A.按规则排序
- B.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
- C.按数量和数排序
- D.按教师要求排序
- E.按量的特点排序
-
数学知识的特点是( )
- A.抽象性
- B.逻辑性
- C.精确性
- D.应用性
- E.知识性
-
制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依据有( )
- A.儿童身心发展水平、需要与发展规律
- B.社会的要求和愿望
- C.数学学科的结构、价值和学科学习规律
- D.与其他学习领域的关系
- E.教材的规定性
-
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活动中的有关要素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 )
- A.教育督导
- B.教育评价
- C.教育监测
- D.教育监控
-
完成某个阶段的教育活动之后,为了了解这一阶段的教育效果,对达成教育目标的程度做出总结和鉴定而进行的评价是( )
- A.终结性评价
- B.形成性评价
- C.诊断性评价
- D.相对性评价
-
儿童对空间方位关系的辨别,既有赖于空间知觉能力,也有赖于他的思维能力发展,特 别是思维的( )
- A.相对性的发展
- B.逻辑性的发展
- C.抽象性的发展
- D.概括性的发展
-
皮亚杰认为,测量包括了两个逻辑活动。第一个是划分过程,它使儿童懂得整体是由加 在一起的一个数量的部分组成的。第二个是易位或替换过程,它使儿童把一部分和另一部分连接起来,从而建立起( )
- A.逻辑体系
- B.单位体系
- C.理解体系
- D.结构体系
-
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最初不是通过测量的方法,而是通过各种感官的( )
- A.观察
- B.注意
- C.感知
- D.发现
-
儿童感知和理解时间概念的基础是( )
- A.生活常识
- B.生活知识
- C.生活规律
- D.生活经验
-
幼儿要以实物等直观材料为工具,借助于合并、分开等动作进行加减运算实际是( )
- A.动作水平的加减
- B.表象水平的加减
- C.符号水平的加减
- D.象征水平的加减
-
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状不仅需要视觉的感知,还需要通过( )
- A.听觉进行感知
- B.知觉进行感知
- C.观察活动进行感知
- D.触觉动作进行感知
-
在认识几何形体的教育中,应提供幼儿接触多种变化图形的机会,渗透图形( )
- A.变式教育
- B.守恒的教育
- C.对比教育
- D.辨别教育
-
口头计数是一种机械记忆,儿童的这种数数实际上是一种( )
- A.认数
- B.“唱数”
- C.点数
- D.辨数
-
应用题的内容应来自于幼儿熟悉的( )
- A.生活经验
- B.生活常识
- C.生活知识
- D.生活情境
-
儿童学前进行“l”与“许多”的教学,主要是让他们( )
- A.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
- B.理解事物的数量关系
- C.感知集合及其元素
- D.理解集合及其元素
-
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是( )
- A.符号把握
- B.图像把握
- C.认知把握
- D.形象把握
-
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开始于( )
- A.口头数数
- B.对集合的精确把握
- C.辨数
- D.对集合的笼统感知
-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形式一般都采用( )
- A.个别活动形式
- B.小组活动形式
- C.集体活动形式
- D.自由活动形式
-
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儿童在自己的摆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是( )
- A.操作法
- B.游戏法
- C.经验法
- D.理解法
-
对儿童进行的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都必须重视从( )
- A.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出发
- B.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出发
- C.儿童整体发展的观念出发
- D.儿童发展的个别性出发
-
把一个暂时未知的量同另一个作为标准的约定的已知量做比较,这个比较的过程叫做( )
- A.比较
- B.计量
- C.评价
- D.计算
-
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起着发展思维作用的核心因素是( )
- A.数量关系
- B.传递关系
- C.互补关系
- D.等量关系
-
儿童思维的逻辑结构的建构,是从( )
- A.经验开始的
- B.动作开始的
- C.知识开始的
- D.理解开始的
-
小班儿童面对两位“张老师”,一位年纪大、女性,一位年轻、男性,就不太容易抽象出“一共有两位张老师”,他们宁愿称呼其“一位张奶奶、一位张叔叔”。说明这时的儿童( )
- A.不具有数学概念
- B.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 C.不能从事物的具体特征中摆脱出来,从而抽象出数量特征
- D.对数量的认识具有主观性特征
-
数学所描述的不是事物本身的特性,而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 )
- A.关系
- B.表现
- C.本质
- D.差异
-
学前儿童只是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并不要求一定要“掌握”,重视的是一种学习过程和( )
- A.学习方法
- B.数学知识
- C.学习方式
- D.数学经验
-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作用的( )
- A.活动方式
- B.教学过程
- C.操作过程
- D.双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