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发展)模拟试卷四
-
在与幼儿的接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活动开始了,小朋友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讲故事,然,跑进来一只小猫,小朋友的注意力立即转移到小猫身上,眼睛都随着小猫转;老师带小朋友在院子里观察桃树,突然邻近树上传来小鸟的叫声,幼儿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小鸟;做操时,幼儿听着老师的口令做着早操,动作挺整齐,忽然幼儿园来了一群服装鲜艳、肩背闪光灯、手拿照相机的外宾,幼儿情不自禁地老扭头去看他们,动作跟不上节拍了,队伍也乱了请结合案例,谈谈上述事例反映了幼儿注意的哪个特点,并说明怎样对这一情形进行改善。
-
研究学前儿童发展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
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并举例说明。
-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有哪些特点?
-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有哪些特点?
-
无意想象
-
关键期
-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
致畸因素
-
亲社会行为
-
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和计划直接询问儿童的看法、态度,从中分析儿童发展特点的方法被称为【】
- A.观察法
- B.分析法
- C.访谈法
- D.问卷法
-
儿童的有意注意产生于【】
- A.1岁左右
- B.2岁左右
- C.3岁左右
- D.4岁左右
-
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记录他们看到刺激时脑电波的变化。这种研究婴儿感知觉经验的方法是【】
- A.视觉偏好法
- B.习惯化方法
- C.诱发电位法
- D.高振幅吮吸法
-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成为左右儿童情绪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因的是【】
- A.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 B.社会性交往、人际关系
- C.家庭环境
- D.学校环境
-
儿童想象的萌芽阶段是【】
- A.从出生到1岁
- B.从1岁到3岁
- C.从1岁半到2岁
- D.从2岁半到3岁
-
学前儿童最典型、也是占据最主要地位的思维方式是【】
- A.直觉行动思维
- B.具体形象思维
- C.抽象逻辑思维
- D.形象逻辑思维
-
3~6岁儿童的注意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定向性注意
- B.选择性注意
- C.有意注意
- D.无意注意
-
测量婴儿感知觉能力最普遍的方法是【】
- A.视觉偏好法
- B.习惯化方法
- C.诱发电位法
- D.高振幅吮吸法
-
学前儿童记忆容量增加的主要体现不包括【】
- A.记忆广度的增加
- B.记忆深度的增加
- C.记忆范围的扩大
- D.工作记忆的出现
-
“幼儿健忘”一般出现在儿童【】
- A.1岁以前
- B.3岁以前
- C.5岁以前
- D.7岁以前
-
知觉的特性包括【】
- A.主观性和理解性
- B.客观性和理解性
- C.选择性和客观性
- D.选择性和理解性
-
小班幼儿往往只能观察到事物的粗略轮廓,做不到全面细致;大班幼儿观察时就较为细致,往往能从事物的形状、颜色、数量和空间位置等各个方面来观察,不再遗漏主要部分。这体现【】
- A.学前儿童观察有意性的发展
- B.学前儿童观察顺序性的发展
- C.学前儿童观察细致性的发展
- D.学前儿童观察理解性的发展
-
幼儿最初掌握概念的特点不包括【】
- A.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
- B.内涵不精确
- C.外延不适当
- D.外延适当
-
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是在【】
- A.0~1岁时
- B.1~2岁时
- C.2~3岁时
- D.3~4岁时
-
儿童出现亲社会行为的萌芽是在【】
- A.出生后
- B.1岁左右
- C.2岁左右
- D.3岁以后